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复合型人才
彭澍
彭龙: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2月至今,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后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度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奖管理专项奖等。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专著有《有限概率算法及其高精度分析》《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等。
记者:您认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彭龙:在深化综合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认为以下五个方面将是学校改革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
一是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大。这对推动和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改革空间。
二是高校迫切需要提升自治能力。高校要健全自主权运行和自我监督机制,用好政府下放的权力,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因此,学校须坚持依法治校,立足基本校情,建立起能够充分保障学校良性运行与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三是高校间竞争将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高校需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效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原来高等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表述为“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这是对提高大学办学效益的明确要求。
五是高校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必须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记者:加强外语人才培养,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作为外语类的高等学府,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又有什么规划?
彭龙:学校围绕国家战略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学校瞄准国家战略布局,准确定位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人力资源支撑。2015年学校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致力于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文交流等方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还不断探索多语种人才培养途径,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28门第三外语课程,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语言人才储备。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联合培养“一带一路”问题研究和实务高端人才的新模式。此外,学校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确定为校园文化系列讲座的主题,全面提升了外语人才对国家相关战略的认识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国内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切实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2015年9月,学校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签署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术与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附录》。其中,“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全额资助,周期3年,将累计派遣30人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学位。同时,学校选派7名学生赴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攻读学位。
三是努力打造高品质的通识教育,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改革,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新划分课程模块,建设新生研讨课程、写作型课程,引入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坚持举办高端“校园文化系列讲座”,2015-2016学年上学期,学校邀请金立群、金灿荣、石之瑜等知名校友与学者打造了“当代中国热点问题研究”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成为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集群为支撑,以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亚非区域研究等学科为依托,建立健全“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
五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依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学位、学科自主设置权,完善学科建设自我发展机制。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自主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专业领域特征自主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科、学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和审核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六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推动非通用语种建设。实施“引智工程”,面向全球招聘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5年内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人;继续完善校内人才支持计划,瞄准世界同学科一流标准和一流成果,建立学术新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梯队层次;建立并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协调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工作关系,统筹学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给不同专长的教师留足发展通道。
记者:学术竞争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学校如何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
彭龙:只有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腾飞发展。因此,我们将瞄准国家战略导向,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核心竞争力。
一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两个一流”建设方案,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布局,突出现有学科发展特色和优势;努力向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领域扩展,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合理探索学位、学科设置自主权,完善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层次。截至2015年,学校自设语言政策与规划学、汉语国际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全校博士点数量从12个增至18个;增设5个非外语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数量从1个增至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从2个增至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数量从6个增至7个,有力探索并推动了学校建设一流特色型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改革发展之路。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英国语言&文化全球排名151~200,语言学全球排名51~100,现代语言全球排名101~150,是我国拥有全球顶尖语言类学科数量最多的高校。
二是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语种优势,强化学术核心竞争力建设,不断提升咨政服务水平。学校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23项,委托项目31项,横向项目33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2项,立项总经费3,747.73万元。2015年,学校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了区域和国别研究项目、青年创新团队项目、院系自主项目,并改革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将提高科研项目资助力度和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紧密结合。目前,学校在文化走出去、国际汉学、外语教育、语言规划、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等领域初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和学术优势。
三是2013年以来,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推动科研机构改革,创新新型学术团队和组织建设,整合资源,释放活力。2014年,学校《国际汉学》和《国际汉语教育》正式创刊,期刊布局进一步优化。学校还主办、协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等一系列高水平国际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出席,学校的学术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第一,着力建设外语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倡导自由学术探索与国家重大问题研究有机结合;第二,立足国家语言规划发展和语言问题解决的重大需求,聚焦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积极回应国家语言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能力、语言管理等重大领域攻关研究;第三,从全球化和历史发展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与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战略性的学术咨询报告;第四,推进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以及公共外交研究,努力提高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增强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的能力。
五是学校将继续夯实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基础,辐射牵动国家语言战略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世界文明研究、区域国别和全球发展研究等学术领域新发展。第一,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成果创新,力争成为相关学术创新领域引领者;第二,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等重大项目,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第三,加强海外中国学研究,全面了解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建构;第四,研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合作的经济、法律环境,建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库,打造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中国经济与商业全球推广平台;第五,加强海外社会文化研究,推动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原则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记者: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学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有哪些新突破和新思路?
彭龙:外语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国际化是学校突破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将依托自身优势,努力构建新型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机制。
截至2015年9月,学校与87个国家和地区的245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并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政治学院、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同时,学校重视并积极推动、完善教师、学生出国研修体系,保证学校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2014-2015学年,学校聘请外籍教师158人,副教授以上的外国专家80人,分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在高端专家聘请、战略语种外籍专家储备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绩。2015年,学校承办海外孔子学院数量达到21所,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17个国家。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国际化建设思路,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搭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着力拓展欧美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国际化办学渠道。立足学科集群优势,深化国际学术科研合作。搭建国际学术创新平台,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探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投行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机制,搭建高层次国际交流对话平台,实现学校向“智库型”高校的转型。探索建立海外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创办国际性学术团体,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以重大全球问题和国际学术理论创新为牵引,发挥学校学科集群优势,探索联合开展学术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孵化中外合作科研项目。
学校将选择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围绕为国家培养非通用语种和国际战略高端人才的需求,与国外一流大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实现教师互派、教材互通、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形成文化融合、资源共享的国际化办学思路。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创新留学生招生及培养机制,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根据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自主设置专业,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吸引海外优秀生源来学校交流或攻读学位。探索中外学生同堂上课、一体化管理的有效机制,完善教学评估制度,构建立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各专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完善孔子学院制度建设,发挥海外基地辐射作用。秉承“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融入本土、整体推进”的理念,加强孔子学院制度建设,完善孔子学院外派人员选拔与激励机制,探索专兼职结合的运作模式和评估机制。有计划、成规模地培养通晓非通用语种的国际汉语教育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懂业务、通语言的职业化外派人员队伍,将孔子学院建成学校的海外学院,积极开发孔子学院所在大学和城市的人力资源、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学校国际化战略向纵深发展。并适度扩大孔子学院规模,到2020年力争将学校承办孔子学院数量增至25所。
[责任编辑:李艺英]
彭龙: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2月至今,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后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度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奖管理专项奖等。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专著有《有限概率算法及其高精度分析》《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等。
记者:您认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彭龙:在深化综合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认为以下五个方面将是学校改革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
一是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大。这对推动和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改革空间。
二是高校迫切需要提升自治能力。高校要健全自主权运行和自我监督机制,用好政府下放的权力,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因此,学校须坚持依法治校,立足基本校情,建立起能够充分保障学校良性运行与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三是高校间竞争将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高校需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效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原来高等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表述为“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这是对提高大学办学效益的明确要求。
五是高校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必须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记者:加强外语人才培养,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作为外语类的高等学府,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又有什么规划?
彭龙:学校围绕国家战略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学校瞄准国家战略布局,准确定位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人力资源支撑。2015年学校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致力于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文交流等方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还不断探索多语种人才培养途径,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28门第三外语课程,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语言人才储备。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联合培养“一带一路”问题研究和实务高端人才的新模式。此外,学校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确定为校园文化系列讲座的主题,全面提升了外语人才对国家相关战略的认识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国内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切实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2015年9月,学校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签署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术与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附录》。其中,“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全额资助,周期3年,将累计派遣30人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学位。同时,学校选派7名学生赴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攻读学位。
三是努力打造高品质的通识教育,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改革,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新划分课程模块,建设新生研讨课程、写作型课程,引入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坚持举办高端“校园文化系列讲座”,2015-2016学年上学期,学校邀请金立群、金灿荣、石之瑜等知名校友与学者打造了“当代中国热点问题研究”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成为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集群为支撑,以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亚非区域研究等学科为依托,建立健全“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
五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依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学位、学科自主设置权,完善学科建设自我发展机制。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自主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专业领域特征自主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科、学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和审核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六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推动非通用语种建设。实施“引智工程”,面向全球招聘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5年内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人;继续完善校内人才支持计划,瞄准世界同学科一流标准和一流成果,建立学术新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的梯队层次;建立并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协调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工作关系,统筹学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给不同专长的教师留足发展通道。
记者:学术竞争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学校如何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
彭龙:只有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腾飞发展。因此,我们将瞄准国家战略导向,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核心竞争力。
一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两个一流”建设方案,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布局,突出现有学科发展特色和优势;努力向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领域扩展,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合理探索学位、学科设置自主权,完善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层次。截至2015年,学校自设语言政策与规划学、汉语国际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全校博士点数量从12个增至18个;增设5个非外语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交叉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数量从1个增至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从2个增至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数量从6个增至7个,有力探索并推动了学校建设一流特色型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改革发展之路。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英国语言&文化全球排名151~200,语言学全球排名51~100,现代语言全球排名101~150,是我国拥有全球顶尖语言类学科数量最多的高校。
二是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语种优势,强化学术核心竞争力建设,不断提升咨政服务水平。学校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23项,委托项目31项,横向项目33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2项,立项总经费3,747.73万元。2015年,学校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了区域和国别研究项目、青年创新团队项目、院系自主项目,并改革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将提高科研项目资助力度和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紧密结合。目前,学校在文化走出去、国际汉学、外语教育、语言规划、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等领域初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和学术优势。
三是2013年以来,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推动科研机构改革,创新新型学术团队和组织建设,整合资源,释放活力。2014年,学校《国际汉学》和《国际汉语教育》正式创刊,期刊布局进一步优化。学校还主办、协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等一系列高水平国际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出席,学校的学术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第一,着力建设外语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倡导自由学术探索与国家重大问题研究有机结合;第二,立足国家语言规划发展和语言问题解决的重大需求,聚焦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积极回应国家语言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能力、语言管理等重大领域攻关研究;第三,从全球化和历史发展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与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战略性的学术咨询报告;第四,推进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以及公共外交研究,努力提高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增强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的能力。
五是学校将继续夯实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基础,辐射牵动国家语言战略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世界文明研究、区域国别和全球发展研究等学术领域新发展。第一,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成果创新,力争成为相关学术创新领域引领者;第二,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等重大项目,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第三,加强海外中国学研究,全面了解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建构;第四,研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合作的经济、法律环境,建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库,打造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中国经济与商业全球推广平台;第五,加强海外社会文化研究,推动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原则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记者: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学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有哪些新突破和新思路?
彭龙:外语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国际化是学校突破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将依托自身优势,努力构建新型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机制。
截至2015年9月,学校与87个国家和地区的245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并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政治学院、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同时,学校重视并积极推动、完善教师、学生出国研修体系,保证学校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2014-2015学年,学校聘请外籍教师158人,副教授以上的外国专家80人,分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在高端专家聘请、战略语种外籍专家储备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绩。2015年,学校承办海外孔子学院数量达到21所,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17个国家。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国际化建设思路,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搭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着力拓展欧美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国际化办学渠道。立足学科集群优势,深化国际学术科研合作。搭建国际学术创新平台,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探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投行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机制,搭建高层次国际交流对话平台,实现学校向“智库型”高校的转型。探索建立海外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创办国际性学术团体,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以重大全球问题和国际学术理论创新为牵引,发挥学校学科集群优势,探索联合开展学术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孵化中外合作科研项目。
学校将选择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围绕为国家培养非通用语种和国际战略高端人才的需求,与国外一流大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实现教师互派、教材互通、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形成文化融合、资源共享的国际化办学思路。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创新留学生招生及培养机制,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根据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自主设置专业,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吸引海外优秀生源来学校交流或攻读学位。探索中外学生同堂上课、一体化管理的有效机制,完善教学评估制度,构建立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各专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完善孔子学院制度建设,发挥海外基地辐射作用。秉承“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融入本土、整体推进”的理念,加强孔子学院制度建设,完善孔子学院外派人员选拔与激励机制,探索专兼职结合的运作模式和评估机制。有计划、成规模地培养通晓非通用语种的国际汉语教育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懂业务、通语言的职业化外派人员队伍,将孔子学院建成学校的海外学院,积极开发孔子学院所在大学和城市的人力资源、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学校国际化战略向纵深发展。并适度扩大孔子学院规模,到2020年力争将学校承办孔子学院数量增至25所。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