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静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艾炳伟+李鹏鹏
摘要:甘肃静宁县苹果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富民产业,但与苹果大省相比在科研水平、栽培模式、品种结构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提出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措施,促进苹果产业再上新台阶,新水平。
关键词:苹果产业;转型;建议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红富士苹果的最佳优生区,由于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因着色好、含糖量高、果实硬度大、耐贮运等优点享誉全国,深受消费者青睐。“静宁苹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7张国家级名片,在国内外市场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止2016年底,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24万h㎡、出口创汇基地1.23万h㎡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O.06万h㎡,成立静宁苹果产销协会和4个分会,建成大型贮藏营销企业108家,年贮藏能力52万t,加工转化12万t,生产纸箱3.3亿㎡,全县苹果面积67.5万h㎡,占平凉市面積的一半以上。挂果园面积4万h㎡,产量68万t,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4725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技术的支撑,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果品产业发展,苹果产业已培育成为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富民产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面对全国苹果产业“西移北扩”的发展趋势,我县苹果产业发展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促使苹果产业由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苹果产业目前已基本实现适宜区全覆盖,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与陕西、山东等地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科研水平较低,栽培模式落后,管理方式粗放,品种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市场需求;苗木繁育体系滞后,虽然已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但苗木外调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防灾减灾技术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为了使“静宁苹果”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始终走在全省、全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前列,使这一富民产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更持久的贡献,我们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无病毒良种大苗繁育体系建设
苗木是建园的根本,无病毒栽培是当今果树发展的趋势,也是防止果树病毒病危害的根本措施。它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取得早果丰产,而且可以维持长期的高产、优质、高效。目前,我县苹果栽培中除存在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不合理,鲜食品种栽培比例过高,加工用品种欠缺等问题外,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苗木质量不高,苗木生产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随着苹果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品种选育速度的加快,栽培品种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为适应苹果发展新形势,必须加大新优品种苗木繁育力度,通过组织培养脱毒技术,批量生产无病毒苗木,后期通过摘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促分枝技术,培育带分枝大苗进行建园,以满足我县苹果品种结构调整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加快现有苹果园提质增效和老果园更新改造步伐
我县绝大多数果园采取乔砧密植建园模式,老果园普遍存在树冠高大、主枝过低、大枝过密、主枝角度小、树势不均衡、全园密闭、通风透光不良、着色差、产量低、品质不高、机械无法进入、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县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瓶颈因素。为此对树龄在10年以上乔砧果园,采用3mx4m栽植,栽植密度大、树冠交接严重、通风透光不良、作业不便、病虫害、大小年严重,优果率低、效益差的果园。以改善果园通风透光为核心,从降低栽植密度人手,以果园间伐、调减枝量、优化结构为基本措施,配套增施有机肥、适量结果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系列技术,有效改善果园环境,提升优质果产量和果园综合效益。对树龄20年以上,树体衰弱,园貌较差,腐烂病较重,新梢平均生长量平均不足15cm,产量1500kg以下,质量差,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果园实施重建改造,挖除衰老树、行间开沟换土、增施有机肥、合理间作,进行重茬建园改造。
3合理优化品种结构。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县富士系栽培面积占总面积95%以上,秦冠、嘎拉等其他品种栽培面积所占比例较小,品种单一,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不合理,授粉品种不足,直接影响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由于果品集中采收、集中上市,造成劳动力相对紧缺,市场风险较大。因此,优化苹果品种布局是推进全县现代苹果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今后,应当限量发展中早熟品种、配套发展静宁1号、黄香蕉等中晚熟品种,因我县气候冷凉,发展早熟品种没有优势,建议仍以富士为主,今后应注意品种内系内选优,着重发展中短枝、高桩、全红的成纪1号、烟富6号、烟富0号等品种。根据气候因素选择适宜本地栽植的优势品种,形成区域特色,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
4推广培育适宜我县的现代苹果栽培模式和新优品种
矮化中间砧和自根砧建园模式是现阶段矮化栽培的主要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近年来,陕西千阳、甘肃灵台等县已经在土地平坦的川区建立了矮化自根砧示范园,为发展自根砧果园进行了有益尝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我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旱作雨养农业区,80%以上的果园为山塬地果园,立地条件差,大多无灌溉条件,制约了这两种建园模式的发展。我县果业技术人员采用“基砧+短枝型品种”的模式,在海棠、山定子等基砧上嫁接短枝型品种(静宁选育的成纪1号、烟富6号、礼泉短富、金矮生、新红星等),利用短枝型品种的矮化特性达到控制树冠的目的。这种模式不需要支架栽培,建园成本低,树势健壮,抗寒、抗旱性强,早果丰产性好,经济寿命长,适合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目前已经有成功的典型,今后可以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走出一条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有静宁特色的矮化密植路子,让我县矮化密植园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5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苹果产业发展涉及良种苗木繁育,栽培技术管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品牌保护,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和环节,且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作保障,才能保证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政府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果业局、园艺站、果树研究所人员编制,引进重点院校毕业生,加强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其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推广职能,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加强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专业技术人员要包片示范,建立示范园,主管部门每年要进行督查、评比、考核,进行赛园、赛果、赛技活动,组织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对好的示范园和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在全县掀起建园、管园的积极性,促进苹果产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摘要:甘肃静宁县苹果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富民产业,但与苹果大省相比在科研水平、栽培模式、品种结构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提出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措施,促进苹果产业再上新台阶,新水平。
关键词:苹果产业;转型;建议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红富士苹果的最佳优生区,由于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因着色好、含糖量高、果实硬度大、耐贮运等优点享誉全国,深受消费者青睐。“静宁苹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7张国家级名片,在国内外市场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止2016年底,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24万h㎡、出口创汇基地1.23万h㎡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O.06万h㎡,成立静宁苹果产销协会和4个分会,建成大型贮藏营销企业108家,年贮藏能力52万t,加工转化12万t,生产纸箱3.3亿㎡,全县苹果面积67.5万h㎡,占平凉市面積的一半以上。挂果园面积4万h㎡,产量68万t,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4725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技术的支撑,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果品产业发展,苹果产业已培育成为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富民产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面对全国苹果产业“西移北扩”的发展趋势,我县苹果产业发展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促使苹果产业由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苹果产业目前已基本实现适宜区全覆盖,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与陕西、山东等地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科研水平较低,栽培模式落后,管理方式粗放,品种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市场需求;苗木繁育体系滞后,虽然已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但苗木外调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防灾减灾技术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为了使“静宁苹果”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始终走在全省、全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前列,使这一富民产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更持久的贡献,我们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无病毒良种大苗繁育体系建设
苗木是建园的根本,无病毒栽培是当今果树发展的趋势,也是防止果树病毒病危害的根本措施。它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取得早果丰产,而且可以维持长期的高产、优质、高效。目前,我县苹果栽培中除存在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不合理,鲜食品种栽培比例过高,加工用品种欠缺等问题外,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苗木质量不高,苗木生产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随着苹果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品种选育速度的加快,栽培品种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为适应苹果发展新形势,必须加大新优品种苗木繁育力度,通过组织培养脱毒技术,批量生产无病毒苗木,后期通过摘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促分枝技术,培育带分枝大苗进行建园,以满足我县苹果品种结构调整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加快现有苹果园提质增效和老果园更新改造步伐
我县绝大多数果园采取乔砧密植建园模式,老果园普遍存在树冠高大、主枝过低、大枝过密、主枝角度小、树势不均衡、全园密闭、通风透光不良、着色差、产量低、品质不高、机械无法进入、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县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瓶颈因素。为此对树龄在10年以上乔砧果园,采用3mx4m栽植,栽植密度大、树冠交接严重、通风透光不良、作业不便、病虫害、大小年严重,优果率低、效益差的果园。以改善果园通风透光为核心,从降低栽植密度人手,以果园间伐、调减枝量、优化结构为基本措施,配套增施有机肥、适量结果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系列技术,有效改善果园环境,提升优质果产量和果园综合效益。对树龄20年以上,树体衰弱,园貌较差,腐烂病较重,新梢平均生长量平均不足15cm,产量1500kg以下,质量差,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果园实施重建改造,挖除衰老树、行间开沟换土、增施有机肥、合理间作,进行重茬建园改造。
3合理优化品种结构。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县富士系栽培面积占总面积95%以上,秦冠、嘎拉等其他品种栽培面积所占比例较小,品种单一,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不合理,授粉品种不足,直接影响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由于果品集中采收、集中上市,造成劳动力相对紧缺,市场风险较大。因此,优化苹果品种布局是推进全县现代苹果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今后,应当限量发展中早熟品种、配套发展静宁1号、黄香蕉等中晚熟品种,因我县气候冷凉,发展早熟品种没有优势,建议仍以富士为主,今后应注意品种内系内选优,着重发展中短枝、高桩、全红的成纪1号、烟富6号、烟富0号等品种。根据气候因素选择适宜本地栽植的优势品种,形成区域特色,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
4推广培育适宜我县的现代苹果栽培模式和新优品种
矮化中间砧和自根砧建园模式是现阶段矮化栽培的主要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近年来,陕西千阳、甘肃灵台等县已经在土地平坦的川区建立了矮化自根砧示范园,为发展自根砧果园进行了有益尝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我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旱作雨养农业区,80%以上的果园为山塬地果园,立地条件差,大多无灌溉条件,制约了这两种建园模式的发展。我县果业技术人员采用“基砧+短枝型品种”的模式,在海棠、山定子等基砧上嫁接短枝型品种(静宁选育的成纪1号、烟富6号、礼泉短富、金矮生、新红星等),利用短枝型品种的矮化特性达到控制树冠的目的。这种模式不需要支架栽培,建园成本低,树势健壮,抗寒、抗旱性强,早果丰产性好,经济寿命长,适合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目前已经有成功的典型,今后可以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走出一条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有静宁特色的矮化密植路子,让我县矮化密植园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5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苹果产业发展涉及良种苗木繁育,栽培技术管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品牌保护,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和环节,且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作保障,才能保证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政府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果业局、园艺站、果树研究所人员编制,引进重点院校毕业生,加强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其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推广职能,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加强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专业技术人员要包片示范,建立示范园,主管部门每年要进行督查、评比、考核,进行赛园、赛果、赛技活动,组织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对好的示范园和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在全县掀起建园、管园的积极性,促进苹果产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