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探析
张茜
[摘 要]跨文化教育是指“在某个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或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汉族学生跨地区学习或接受教育,改变的只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文化,而文化的民族属性并没有随地区的迁移而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离开本民族文化区跨地区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区域文化的变更,更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变更。需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就如何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积极思考和有效探索。
[关键词]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62-02
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内地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J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Y大学目前在校生中有来自24个省份及自治区的29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分布在92个本科专业。
一、基本情况
思想政治情况。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稳定。学校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少数民族学生头脑,坚定民族团结信念。依托党校、团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等组织形式,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进一步加强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日常管理情况。学校研发了“学生资料管理系统”,建立了少数民族学生资料库,并定期维护,了解每一位少数民族在校生的情况。同时,学院还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关怀;学校建有专用校园网络,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校园网安全运行;学校采取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合住宿的方式,以此促进各族学生的交流,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切实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教育教学情况。学校按照国家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要求与汉族学生一致,实行同样的教学计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考试标准。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基础薄弱的状况,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专门制定相关措施,通过推行“导生导师制”,依托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搭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就业情况。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就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做到第一时间推介少数民族毕业生与单位对接,通过加强校友联系,动员校友单位招聘少数民族毕业生,推荐新疆籍毕业生应聘在疆工程项目等措施,努力做到就业市场与就业信息的全覆盖。同时,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帮扶档案,确保跟踪到位、登记到位、帮扶到位,使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率、就业质量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存在问题
在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师资中少数民族教师比例仍然偏低,未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民族教师交流的学习需求;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把学业基础差当做降低自身要求的借口,学习努力程度不够;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省份,很难核实其家庭经济状况,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拖欠学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交流、融合不够等。
三、对策探析
针对上述问题,Y大学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效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业帮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的实际,按照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总体要求,学校制定和采取了相应的特殊措施。一方面,适当调整有关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办法,保证少数民族学生达到学业合格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对在培养过程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专门为学生增开了特色鲜明的实用技术课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其就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此外,还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高年级汉族学生骨干、党员作为“朋辈辅导员”,通过个别辅导、结对帮扶等形式开展帮扶工作,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业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生活关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学校在多个食堂开设了清真窗口,聘请新疆维吾尔族厨师专门负责信奉伊斯兰教的学生的日常饮食,切实尊重民族习俗,并吸收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参与监督和管理,定期召开伙食管理小组会议,完善管理,提高质量,从细处着眼,切实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学校在各类资助中都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照,做到了资助全覆盖。同时,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力量,设立了少数民族社会助学金。
就业指导。在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学校通过召开少数民族新生座谈会、调研相关学生的思想动态等工作,引导新生明确回民族地区就业、留内地就业等职业发展思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准确把握职业生涯方向。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跟踪服务,及时跟踪并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建立专门的档案。在少数民族学生遇到职业发展瓶颈、业务难题时,能够主动地开展跟踪服务。
心理疏导。关注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结果,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定期跟踪与关注;积极营造民族文化氛围,通过民族传统节日等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亲近感,逐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尊重民族差异,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
(二)坚持尊重民族传统与规范教育管理相结合
借助民族传统节日突出主题教育。学校注重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在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领导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进行慰问,发放节日补贴,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节日,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加强少数民族学子之间的交流和团结,让少数民族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刻苦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借助学生班团活动,强化集体观念。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和运动素质优良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交流,用集体的真情和温情感动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安心而又踏实地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社会等的认同。
借助各项专题教育,明确具体要求。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生文明离校、重大节庆日等契机开展专题教育,明确要求,大力宣传在校大学生的典型事迹,唱响时代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三)坚持畅通信息渠道与重点关注干预相结合
积极开展调研,注重分析。在学校开展的针对学生的多项调研活动中,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调研的比例,科学分析调研数据和调研结果,正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早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使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尽快发现问题,注重疏导。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中经常出现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因为民族文化冲突带来的不适等问题,学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师生交流,选准切入点,增强实效性,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题教育专题,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团体辅导,有效地疏导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优秀骨干,注重培养。在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把一批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挥他们的影响、辐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中的青年骨干、优秀分子要“早发现、早培养、早锻炼”,使其能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发挥“领头雁”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罗晓蓉.文化差异视阈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试[J].贵州民族研究,2011(3):171-174.
[2] 白晓,张燕.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0-152.
[3] 雪晴.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32-34.
[4] 马玉玲.少数民族预科生开设政治课必要性研究[J].大学教育,2012(11):41.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跨文化教育是指“在某个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或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汉族学生跨地区学习或接受教育,改变的只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文化,而文化的民族属性并没有随地区的迁移而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离开本民族文化区跨地区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区域文化的变更,更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变更。需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就如何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积极思考和有效探索。
[关键词]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62-02
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内地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J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Y大学目前在校生中有来自24个省份及自治区的29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分布在92个本科专业。
一、基本情况
思想政治情况。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稳定。学校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少数民族学生头脑,坚定民族团结信念。依托党校、团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等组织形式,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进一步加强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日常管理情况。学校研发了“学生资料管理系统”,建立了少数民族学生资料库,并定期维护,了解每一位少数民族在校生的情况。同时,学院还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关怀;学校建有专用校园网络,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校园网安全运行;学校采取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合住宿的方式,以此促进各族学生的交流,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切实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教育教学情况。学校按照国家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要求与汉族学生一致,实行同样的教学计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考试标准。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基础薄弱的状况,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专门制定相关措施,通过推行“导生导师制”,依托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搭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就业情况。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就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做到第一时间推介少数民族毕业生与单位对接,通过加强校友联系,动员校友单位招聘少数民族毕业生,推荐新疆籍毕业生应聘在疆工程项目等措施,努力做到就业市场与就业信息的全覆盖。同时,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帮扶档案,确保跟踪到位、登记到位、帮扶到位,使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率、就业质量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存在问题
在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师资中少数民族教师比例仍然偏低,未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民族教师交流的学习需求;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把学业基础差当做降低自身要求的借口,学习努力程度不够;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省份,很难核实其家庭经济状况,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拖欠学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交流、融合不够等。
三、对策探析
针对上述问题,Y大学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效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业帮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的实际,按照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总体要求,学校制定和采取了相应的特殊措施。一方面,适当调整有关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办法,保证少数民族学生达到学业合格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对在培养过程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专门为学生增开了特色鲜明的实用技术课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其就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此外,还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高年级汉族学生骨干、党员作为“朋辈辅导员”,通过个别辅导、结对帮扶等形式开展帮扶工作,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业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生活关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学校在多个食堂开设了清真窗口,聘请新疆维吾尔族厨师专门负责信奉伊斯兰教的学生的日常饮食,切实尊重民族习俗,并吸收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参与监督和管理,定期召开伙食管理小组会议,完善管理,提高质量,从细处着眼,切实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学校在各类资助中都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照,做到了资助全覆盖。同时,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力量,设立了少数民族社会助学金。
就业指导。在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学校通过召开少数民族新生座谈会、调研相关学生的思想动态等工作,引导新生明确回民族地区就业、留内地就业等职业发展思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准确把握职业生涯方向。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跟踪服务,及时跟踪并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建立专门的档案。在少数民族学生遇到职业发展瓶颈、业务难题时,能够主动地开展跟踪服务。
心理疏导。关注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结果,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定期跟踪与关注;积极营造民族文化氛围,通过民族传统节日等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亲近感,逐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尊重民族差异,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
(二)坚持尊重民族传统与规范教育管理相结合
借助民族传统节日突出主题教育。学校注重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在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学校领导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进行慰问,发放节日补贴,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节日,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加强少数民族学子之间的交流和团结,让少数民族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刻苦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借助学生班团活动,强化集体观念。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和运动素质优良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交流,用集体的真情和温情感动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能够安心而又踏实地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社会等的认同。
借助各项专题教育,明确具体要求。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生文明离校、重大节庆日等契机开展专题教育,明确要求,大力宣传在校大学生的典型事迹,唱响时代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三)坚持畅通信息渠道与重点关注干预相结合
积极开展调研,注重分析。在学校开展的针对学生的多项调研活动中,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调研的比例,科学分析调研数据和调研结果,正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早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使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尽快发现问题,注重疏导。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中经常出现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因为民族文化冲突带来的不适等问题,学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师生交流,选准切入点,增强实效性,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题教育专题,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团体辅导,有效地疏导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优秀骨干,注重培养。在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把一批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挥他们的影响、辐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中的青年骨干、优秀分子要“早发现、早培养、早锻炼”,使其能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发挥“领头雁”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罗晓蓉.文化差异视阈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试[J].贵州民族研究,2011(3):171-174.
[2] 白晓,张燕.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0-152.
[3] 雪晴.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32-34.
[4] 马玉玲.少数民族预科生开设政治课必要性研究[J].大学教育,2012(11):4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