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管理措施演变历史

    李其

    〔关键词〕教学管理;方法;理念

    记得我刚当教师的时候,面对新环境和新工作激情澎湃,读到、看到或想到什么教学好方法、好措施,马上就依样画葫芦开始实施。然而,最初的那些措施都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的教学管理措施越来越切合学生实际状况,也越来越有效。而回忆起来,我的教学管理措施及其背后隐含理念经历了如下演变。

    一、经济人假设

    对于教学管理措施的失败,一开始我总认为是措施设置得不好,直到免抄卡和免作业卡实行失败后,我才发现,其实是我的措施背后的人性观出了问题。我记得当时学期刚过一半,我对班级里获得那两种卡数量最多的学生(成绩中等)说:“你的卡数量最多了,先别用掉,学期末我会给你一张奖状。”到了学期末,我信守诺言,给了他一张奖状,原本以为他会很高兴,结果他说:“老师,我背了那么多书,你一张奖状就把我打发了,这卡下学期还能用吗?”

    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之中,他这话无疑透露出他背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荣誉、增长知识,而是为了免去抄写和作业,他们背书的目的带着极大的功利性。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为基础。我不禁开始考虑各种教学措施背后所呈现的人性观。

    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作一种经济动物,认为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学生是懒惰的,他们都想尽可能逃避学习、逃避作业。)

    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学生大多数不求上进,不会主动学习,教师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才做什么。)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教师要求学生考取好成绩、考取好的学校,但这并非学生之所愿,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让他们考取好成绩。)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学生学习只是为了父母的期望或者只是为了解决未来的吃饭问题,因此只有奖状、奖品和班干部职位才能鼓励他们学习。)

    与此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完成学习任务,而在学生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无关紧要,也就是不用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

    2.班级管理只是少数学生的事情,与其他学生无关,其他学生只是听从教师的指挥。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奖状奖品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不想学习的学生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可能我的免抄卡免作业卡制就是基于学生是“经济人”的考虑,我把他们看作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学习的人了。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太全面的人性观,因此也是一种不够完善的管理。

    二、社会人假设

    很快我把注意力投到了社会人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人最根本的需要是社会性的需要,是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心理学家梅森从著名的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社会需要,人们要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乐趣。

    基本观点

    1.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要想提高学生成绩,除了奖状、奖品外,还要满足他们的社会和心理需要。)

    2.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优秀率和合格率的提高和降低取决于学生的士气,这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学校中同伴之间的关系。)

    3.传统管理只重视“正式群体”问题,诸如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还注意到存在某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班级中有班长体系和团支书体系,这两种体系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但班里还有不少小团体,这种小团体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

    4.领导在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的同时,还须了解其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关注、倾听职工的意见。(教师在了解学生好行为的同时,还须了解那些不好的行为,并要时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想法。)

    与此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教师不应只注意优秀率和合格率,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学生和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上。

    2.教师不能只注重指挥、监督、控制等,更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在实施奖励的时候,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

    5.提出了“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即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班级决策的讨论。

    基于社会人假设的人性观,我很快制定出了团队形式的“成绩对抗赛”“作文小组”“男队女队PK制”等措施。这些措施实施之后,一开始学生们热血沸腾,很有斗志,但后来感觉像经历了从夏天到冬天的过程,渐渐地冷了下去。社会人假设重视了人的人际交往需要,通过学生之中正式与非正式团体的组织建立,能更好地使学生完成社会化。不过,这一假设过分强调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反而忽略了班级里的一些正式团体,导致班级里的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目的由学习渐渐转为闲谈。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我放弃了社会人假设的这种人性观,将目光投到了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挖掘才能得以发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这种假设源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愿望。

    基本观点

    1. 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学习是每个学生的本能,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学习的基因。)

    2. 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制力,会自觉完成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3.致力于实现目标是实现目标后的收益在起作用,而最大的收益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努力来获得学习或兴趣爱好上的好成绩。)

    4.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学生不仅不会拒绝学习上或班级里的责任,而且还会主动去寻求责任,因为这样才能使他们有价值和意义。)

    5.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大多数学生在解决困难时其实都非常聪明,只是有时候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未发挥出来。)

    6.在现代社会,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并没有得到完全开发。)

    与此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在班级中创造一种适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氛围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能够充分地自我实现。

    2.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为发挥学生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学生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3.对于学生的奖励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奖励,如奖状、奖品、委任干部;另一种是内在奖励,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4.班级的管理制度要能充分地显示学生的才能,达到他们所希望的成就。

    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下,我创造出了“背诵升级图”(一种由童生到大学士翰林背诵的进阶之路),以及“单元内容有奖竞猜”等有利于实现他们价值的激励措施。一开始,我的办公室的确是门庭若市,但随着学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踊跃背诵的现象就一去不复返了。自我实现人假设对于教育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比如要相信学生具有极大的潜能,要重视班集体的学习氛围,奖励要分成内在奖励和外在奖励。不过马斯洛自己也承认,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的,这是因为受到环境的束缚和限制。

    四、复杂人假设

    实施了那么多的教育措施,却没有一个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满意的,也激励不了所有学生。因此,我重新考虑了人性观问题,我觉得每个人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塑造下变得各不相同,这也正是造就今天世界丰富多彩的缘由,因此,我认为,复杂人假设更适合实际的教学环境。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就群体中的人而言,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基本观点

    1.人怀着各种不同的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乃是实现其胜任感。(针对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动机,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胜任乃至驾驭得了这种任务。)

    2.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想要让学生胜任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措施。)

    3.工作、组织和人员间最好配合能引发个人强烈的胜任动机。(可以建立不同形式的学习小组去激励学生学习。)

    4.当一个目标达成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了。(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的时候,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设置新的学习任务。)

    与此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班级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应该因情境要求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比如,在班级各项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的情况下,需要采用较严格的、专制型的管理措施,才能使班级秩序走上正轨。反之,如果班级任务清楚,分工明确,则可以更多地采取授权形式,使学生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2.观察和发现学生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上的个别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与奖励方式。

    复杂人假设是最晚提出的,它没有否认前面三种人性假设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而是强调没有一种管理模式可以适用于一切情况,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以及自我实现人假设都有其合理性,而相应的管理模式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合适的。在复杂人假设的指导下,考虑到工作量的问题,我在班级里建立各种背诵小组,根据学生的程度,将学生分为“加强组”和“提高组”两种。针对“加强组”,我实行各种形式的背诵升级图制;针对“提高组”,我实行免抄卡和免作业卡制。在复杂人假设的理念下,我所实行的教学措施开始考虑学生胜任程度的差异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我的教学管理措施的演变历史,最后还是验证了那句话: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姜山镇中学,宁波,315191)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

    崔永乾摘 要:诗词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诗词作为一种媒介,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下高中语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有效运用

    李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盛行,英语教学方式也有了多元性变化,特别是学生的“重学”也得以体现。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