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调查和分析

    何露

    [提 要]当前未成年犯罪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针对未成年犯罪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社会对于未成年犯罪群体依然有着较深的误解和恐慌。本文基于江西省280名未成年犯罪人员的调查与分析,进一步挖掘和分析本省未成年犯罪的共性与特性,寻求解决适合江西本省具体情况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原因

    [作者简介]何 露(1992—),男,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江西南昌 300013)

    未成年犯罪问题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随着今年来一系列恶性未成年犯罪事件的披露,社会公众对于未成年犯罪群体产生了一定误解和恐慌。江西省为预防和治理未成年犯罪问题采取了加强阳光班级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加强未成年犯罪的普法教育、实现未成年心理动态跟踪等一系列举措,然而,当前江西省未成年犯罪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2年,江西省各级人民法院共计判处未成年罪犯14205人,占同期生效判决刑事罪犯总数的9.38%,其总体规模依然较大,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依然对社会治安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解江西省未成年犯罪人员的具体情况,笔者对江西省未成年犯罪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匿名问卷288份,有效回收280份,回收率为97.22%,力图通过数据分析,探寻江西省未成年犯罪防范的新思路。

    一、江西省未成年犯罪的主要特征

    根据问卷数据分析,江西省未成年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犯罪主体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来看,犯罪年龄较低。其中60人在14周岁,109人15周岁,95人16周岁,17周岁为16人,分别占比为21.4%、38.9%、33.9%、5.7%。15周岁成为江西未成年犯罪的高发时期。

    2.从犯罪主体的学历构成来看,未成年犯的教育水平较低。其中初中未毕业共计188人,占比67.1%,初中毕业20人,未能进入高中学习人数占总比96.4%。调查中大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员在犯罪时候处于辍学状态。

    3.从犯罪人数来看,三人及以上的团伙犯罪居多,占76.9%。主要因为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容易被周围情绪所影响,一旦自身所处的圈子内成员萌生了犯罪想法,容易多人共同实施,导致团伙犯罪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在犯罪过程中心理素质较差,害怕难以得逞,容易伙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犯罪行為,确保实现犯罪目标。

    5.从犯罪的地点来看,以街头和娱乐场所为主。街头犯罪占比高达58.9%,娱乐场所为34.0%。

    6.从犯罪动机来看,财物依然是犯罪的第一目标,手段以抢劫和盗窃为主,其中盗窃占比13.6%,抢劫占比62.9%

    二、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走上犯罪道路,缘起于未成年对于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否定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自我与同期未成年生活状态的不认可以及对于主流观念的反叛之上。未成年在家庭、校园等环境中无法获得自我认同时容易直接投身社会重新找寻自我定位,通过结交社会朋友,游荡于街头,出入网吧以及各类娱乐场所寻求精神刺激和满足。最终在寻求自我价值、物质享乐的过程中走上犯罪道路,锒铛入狱。未成年犯罪是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未成年的心理和生理上,未成年人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较为脆弱,表现出较强的情绪化特征。进而导致未成年人遇事容易偏激。数据表明,77.1%的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一时冲动,什么都没想”。同时,社会上的不良思潮也是导致未成年失足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处于初步构建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并不完全,容易受到外部影响产生不良观念,主要体现在:

    1.消极的社会观和以自我为中心。调查中发现,70.7%的受访者表示“社会上的人缺乏诚实守信的”,导致未成年人缺乏集体意识,他们当中55.4%的人员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信条,对法律漠视,在个人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自私自利,缺乏团队协作能力,难以主流社会的归属感等。消极的社会观让这类未成年人缺乏生活热情,荒废学业,最终出走社会与各类不良社会人员为伴。同时,自我为中心导致这类未成年人个人情绪极为脆弱,一旦遭受强烈刺激,容易滋生违法犯罪念头。

    2.强烈的拜金观念和物欲。拜金观念是当前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然而,未成年人由于辨别力差,更容易为这种观念影响,变得贪图享乐,崇尚金钱至上。生活中,他们表现为沉迷于各类游乐场所,追寻精神刺激。然而,不独立的经济状况让他们难以承受出入各类游乐场所的费用,最终只能凭借非法手段获得。

    3.错误的荣辱观念。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心理状态,生理上的转变导致其心理上定位存在偏差,他们迫切的需要获得世界认同与接纳。他们不惜以各种出位行为来获得关注,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甚至对于一些伤风败俗乃至违法乱纪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基于错误的认识导致自身犯罪。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成年人心理发展朝向。家庭因素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两个方面。

    1.家庭结构。随着我国社会离婚率的上升,我国社会中家庭的结构也变得更为多元,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出现。部分这类家庭的未成年人在遭遇家庭变故后,和家庭成员之间原有的沟通交流机制被打破,在新的沟通机制未建立之前,变得孤僻,缺乏安全感,情绪上更加敏感脆弱,容易走向极端。同样的,单亲家庭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有关部门曾做过一项基于8省市2000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家庭背景调查,发现处于父母分居状态、离异状态、重组状态以及单亲家庭的比例高达24.1%。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分为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直接教育指父母通过直接的教育手段对子女施加影响。一些家长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失当,选取打骂、溺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了未成年人自身性格的缺陷。间接教育则是指父母通过自身的行为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子女。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是子女模仿的主要对象。未成年人尚处于性格塑造的阶段,父母的行为对其性格塑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旦这种作用是负面的,造成的未成年人性格缺陷也将不可弥补,导致未成年在其后的生活中违法犯罪。

    (三)学校因素

    我国素质教育实施并不彻底,基础教育阶段学业负担重,学业压力大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家长和社会的推动下,学校过度的追求升学率,注重文化成绩而忽视整体素质的提升,造成学生在品德发展以及心理成长的滞后。未成年人没有构筑好坚固的思想道德防线,终将难以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同时,学校间的竞争导致学校构建各类重点班、特色班,将教育资源进行倾斜来提升自身的升学率。对于处于学力水平较差的班级,学校给予的关注少,部分学校甚至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体会不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严重的挫伤,从而更为悲观、厌学,最终逃学、辍学,从而过早的进入社会,进而导致其犯罪。此外,学校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失位也较为突出,导致了未成年人法律认识的不足,一方面在受到侵害时不懂的如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终选择用极端的手段进行报复,数据显示,61.8%的未成年犯罪人员受过他人不法行为的侵害;另一方面,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于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对自身行为缺少必要的法律约束导致犯罪。调查数据显示, 59.3%的未成年犯罪人员曾经遭受过他人违法犯罪行為的侵害,63.3%的未成年犯罪人员在实施犯罪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四)社会因素

    社会作为一种人文环境,时时刻刻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主要包括:

    1.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共价值面临挑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问题凸显。未成年人好奇心较强的群体,不加分辨的对这类行为进行模仿,危害到自身的身心健康。

    2.网络的不当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但也催生着有害互联网文化的形成。未成年人作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普遍较早“触网”,然而,未成年人对于网络依然缺乏认识,并不能有效的发挥互联网对其个人发展积极作用,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浏览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信息,严重危害了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网络拓展了未成年人的交友渠道,未成年人通过微信、陌陌、QQ等社交软件结识新朋友,然而,这也为不法人士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年来,部分人员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通过这类社交软件为媒介,引诱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艳红,李川.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J].法学论坛,2015,(2).

    [2]郭晓红.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路径选择——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4,(7).

    [3]董毅,王瑞林.云南省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8).

    [4]张远煌,姚兵.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以三省市未成年犯问卷调查为基础[J].法学论坛,2010,(1).

    [责任编辑:朱晨光]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当熏腊肉变成雾霾“替罪羊”

    四川和重庆日前遭遇重污染天气,很多人把熏腊肉看作PM2.5上升的原因之一。达州市更是宣布,当地空气污染的祸首是熏腊肉。不过,志愿者连续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