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科普宣传片中的文学叙事风格
【摘要】文学叙事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两部系列纪录片是BBC出品的科普宣传片中具有文学叙事风格的典型代表。追根溯源,现实性、生成性以及虚拟性等因素的相互影响,成就了这一类文学叙事风格的纪录片。
【关键词】《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科普宣传片;文学叙事风格
【作者单位】渠荏铄,白城师范学院。
《与恐龙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又名《与龙同行》,是一部由BBC制作的6集电视系列纪录片;1999年在英国上映,随后系列纪录片在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上映,与北美观众见面,该片还在中国CCTV、香港明珠电视台播放过。继《与恐龙同行》在中国引起良好反响之后,《与古兽同行》也引入中国,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恐龙时代终结之后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崛起并统治世界的故事。这两部系列纪录片运用电脑合成技术和模型重塑的方式构建了中生代的虚拟场景,改变了以往教育故事片中对恐龙与古兽的讲述模式,打开了科普宣传的新篇章,我们称之为科普宣传作品文学叙事风格的全新探索。
文学叙事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二是具有话语虚构性与假定性的特点。从叙事角度出发,可以将文学叙事分解为叙事构成、故事事件、时序、时长、频率、叙事视角以及叙事动作等要素,这些要素在系列片中共同形成了文学叙事风格。同时,恐龙与古兽是历史上的生物,BBC对其进行还原,不仅是想要呈现精彩的系列纪录片,更希望达到科普宣传的目的。基于这个深层意义,笔者以《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为例,对BBC科普宣传片中的文学叙事风格进行分析。
一
曾有研究质疑纪录片的真实性,这一问题看似不难回答,但实质上有深刻的内涵。从直观的角度衡量可以发现,作为一种视听符号的综合体,纪录片承载着“所指”与“能指”双重意义。首先,“所指”要求在纪录片中准确还原所指事物,呈现其客观的特点。其次,通过叙事过程与客观事物的完美融合,“能指”融入人生内涵与审美意味,在还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思维模式。真实与虚构只是纪录片制作过程中运用的叙述手法,分析《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笔者发现,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十分成功。其一是三维动画与模型的融合,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画面;其二是文学叙事风格的融入使得科普宣传方式不再乏味,吸引人们去了解恐龙的争斗、繁衍和灭绝的过程,以及恐龙时代之后,古兽统治的世界。
《与恐龙同行》开篇直接点明主题,将观众从现代文明引入远古时期,锁定了观众的注意力,完成故事的引入。然后,《与恐龙同行》将故事发生的时间锁定为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这个时期,气候与植物巨变,陆块推进,山脉隆起……随着叙述的展开,画面也发生变化。“白垩纪时期的地球与现在相去甚远,没有喜马拉雅山,大西洋仅一半宽,没有草原,只有针叶林与蕨类,这时的世界是恐龙的天下……”观众被带入恐龙的世界中。为了追溯恐龙的起源,《与恐龙同行》还将时间上溯到三叠纪与侏罗纪时期,观众随着视角的转换,能充分感受科普宣传片的文学叙事风格,并乐在其中。同时,纪录片运用视角快速切换的方式,融入大量的科普知识与信息。
《与古兽同行》系列纪录片的开篇则直接传递了一个信息——恐龙时代灭绝的原因。这部纪录片的开篇有一个浓缩的情节描述:恐龙统治世界达1.6亿年之久—小型哺乳类动物的存在,哺乳类古兽时代准备来临—6500万年前,火山污染地球,末代恐龙的天劫来临—宽10公里的陨石撞击地球,恐龙时代终结。通过这种浓缩了的开篇叙事,《与古兽同行》完成了对整部影片叙事内容的定位,即主要介绍恐龙时代之后生物界的发展。从《与古兽同行》开篇的叙事内容以及叙事视角来看,科普宣传片的叙述十分简洁,但却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与恐龙同行》和《与古兽同行》叙事风格有一定的共通点,两部系列纪录片的开篇都是故事讲述型的文学叙事风格。
从恐龙时代到之后的哺乳类古兽时代,BBC从新的叙事视角完成了对科普知识的传递,这不仅依靠其幕后的制作团队,也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撑。笔者对两部系列纪录片的第一观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在当时,能够制作这样大型的系列纪录片可谓是惊人之举,这两部纪录片耗资之巨、费时之长都远远超过现代系列纪录片的制作。笔者在为幕后制作投入惊讶的同时,对纪录片所蕴含的丰富科普知识亦惊叹不已。值得一提的是,BBC《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这两部系列纪录片,改变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开创了科普宣传片的文学叙事风格。
二
BBC为科普宣传纪录片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得文学叙事风格逐渐走入科普宣传片中。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科普宣传片中的文学叙事风格,笔者认为,仔细研究《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十分有必要。传统的纪录片叙事风格过于平淡,导致其所想要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笔者认为,新一代的纪录片应该和BBC出品的纪录片一样,融入叙事风格,为纪录片增添真实感,这样可以进一步吸引观众。在《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中,每一个片段以及故事主线看似分散,但其实际上是在围绕科普宣传的主旨展开,让人们在感受纪录片艺术性的同时,探索自然奥秘。
首先,从叙事结构的角度看科普宣传片中的文学叙事风格。节奏是叙事结构的关键,纪录片节奏的设计通常与事件的进展联系在一起,制作方在进行节奏安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纪录片故事情节的全局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研究观众的心理变化,这样才能达到科普宣传的目的。
传统的纪录片想要表现的主题往往因为混乱的叙事结构变得重复模糊,无法吸引观众。究其原因主要是叙事节奏把握得不准确。节奏常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中,因此,根据节奏把握纪录片的配乐,突出纪录片的时间、空间以及秩序十分重要。以《与恐龙同行》为例,这部纪录片一共分为6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时长为29分钟,这6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叙事结构都处于独立状态,其节奏非常有规律:恐龙起源—恐龙繁衍—恐龙争斗捕食—翼龙衰亡史—极地恐龙求生—恐龙衰亡。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展现,纪录片完成了叙事结构与叙事风格的融合,节奏十分紧凑,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达到了科普宣传的目的。同为BBC出品,《与古兽同行》的风格延续了《与恐龙同行》的特点。《与古兽同行》的6个部分包括新的黎明(恐龙时代的终结)—鲸鱼杀手(海洋深处的捕食者)—巨兽的王国(灾害性气候变迁下的巨兽世界)—我们的近亲(猿类出现)—剑齿虎—猛犸象的旅程。在《与古兽同行》中,一幕幕还原历史的画面不断展现。
其次,从真实与情感传达的角度看科普宣传片中的文学叙事风格。纪录片的本质是记录事件,真实是其基本特点。为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工作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谨小慎微的工作态度为原则,完成纪录片的制作。要让纪录片更受欢迎,不能只依靠真实性,纪录片的艺术性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从传统的纪录片来看,过分关注纪录片的真实性而忽略情感表达,会导致纪录片在艺术表现上过于平淡,如果是以科普宣传为主的纪录片,则会让科普知识的宣传生涩难懂,无法带来好的宣传效果。因此,真实与情感作为两大要素,是构成科普宣传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关键所在。其一,真实性。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恐龙同行》的创作团队运用电脑合成技术与模型重塑的方式,重塑场景和主角。他们还邀请了不少古生物学家参与制作。比如复活恐龙,制作团队充分研究了恐龙骨架的特征,运用电脑技术完成恐龙的复原,包括皮肤、鳞甲、颜色以及眼睛等。制作团队对恐龙的重塑以恐龙化石为基础,可以说是以真实性为前提进行的制作。在恐龙的生存环境方面,制作团队发现新卡里多尼亚的环境与两亿两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相似,加州的红衫林与侏罗纪巨物生存环境相似,智利的火山岩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相似。综合各方面要素,制作团队最终确定了拍摄的场地。同时,为了加强细节处理,还原逼真效果,制作团队揣测恐龙的行为模式,借助动态模型的制作,让这些恐龙在拍摄环境中动起来。总的来说,《与恐龙同行》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成功,成为科普宣传纪录片中的典范,这得益于其通过文学叙事风格展现出来的真实性。其二,情感表现。生活中不缺少美的存在,但人们对美的发现常常停留在表层。纪录片则非常重视挖掘历史环境中的美与情感。以《与古兽同行》为例,作为科普宣传纪录片,其另辟蹊径,运用文学叙事风格来达到情感表达的目的。远古时期的地球与现代有很大的区别,为了使拍摄内容与情景高度契合,拍摄地点的选择十分关键。为了避免叙事的枯燥,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解说词的设计也十分关键。解说词融入画面中,不仅能让受众跟随拍摄视角去探索古兽生存的世界,还能够帮助受众了解其生存特点、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制作团队甚至可以赋予古兽一定的情感,这样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也能够充分感受古兽的情感变化,形成共鸣,融入特定的情境中。
由此可见,科普宣传片以真实与情感为基础,融入文学叙事的艺术风格,可以提高自身的内涵和社会价值。
三
《与恐龙同行》创作灵感来自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并于1996年开拍。创作者希望它能真实地再现恐龙时代,而且拥有《侏罗纪公园》的元素——片中出现真实的恐龙形象。此片大获成功,激起千层浪。现今不少纪录片都穿插一些恐龙的电脑动画,也是受到了《与恐龙同行》的影响。6集系列片《与古兽同行》是大获成功的《与恐龙同行》的续集,它总共耗资700万英镑,将神奇的电视特技与世界上顶级科学家的分析结合在了一起,在观众眼前展现出一幅远古的洪荒景象。一些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动物、植物在影片中栩栩如生,观众跟随着它们生存竞争的脚步,更能感受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历尽的艰辛,以及人类独具的聪明智慧。
《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系列纪录片是科普宣传纪录片中的代表之作,这两部纪录片中运用的文学叙事风格也为现代纪录片的叙事风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笔者观赏《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了解到的不仅是BBC对科普宣传片文学叙事风格的掌握,更包括制作团队对纪录片真实与情感的理解。以BBC的《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系列纪录片与我国的纪录片做比较,其间存在的差距有助于刺激我国科普宣传纪录片的发展。
我国早期科普宣传纪录片以《探索·发现》为典型代表,该节目曾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在观众满意度方面位列前茅。究其原因,《探索·发现》纪录片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拍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探索·发现》实际上是科普知识宣传的娱乐化转型,它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综合内容通过故事的形态传达给受众;为了让知识传递更具实效性,还综合了人物访谈、动画特技等表现手法。因此,成为我国科普宣传纪录片的成功典范就是水到渠成之事,究其本质,它与BBC出品的纪录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达到了科普宣传纪录片知识传达的目标;另一方面,符合纪录片文学叙事风格的特点,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
受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科普宣传纪录片逐渐沉寂,大众纪录片得以繁荣。笔者认为,我们要想让科普宣传纪录片重新焕发光彩,可以借鉴BBC科普宣传片《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的优点,探索适合我国科普宣传纪录片发展的道路。
第一,叙述人。纪录片画面中可以不出现叙事人,只通过镜头表现主题思想。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时候往往会忘记叙事人。这种制作方式要求创作团队完全把握素材,完成较高水平的素材选择、处理与编辑,最终将纪录片成片展现给观众;第二,叙事聚焦。从《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的叙事风格可以看到,叙事聚焦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记录当时的环境为出发点,以生存在当时的恐龙和古兽为叙事焦点。这一过程通常是解说词设计与画面风格的有效融合,要能拉近故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叙事焦点上。第三,叙事方式与叙事情境。自然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科普宣传纪录片的要求,因此,科普宣传纪录片的制作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发展规律,尽量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生物对特定环境的情感,并将这些情感展现出来,这离不开文学叙事风格的运用。叙事情境要充分结合纪录片中的历史环境,通过还原真实环境去还原历史真相。
可见,文学叙事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语言去反映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两部系列纪录片是BBC出品的科普宣传纪录片中具有文学叙事风格的典型代表。追根溯源,现实性、生成性以及虚拟性等因素的相互影响,成就了这一类文学叙事风格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