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性·重要性·趣味性

刘玉松
【关键词】国内新闻 互动性 接近性 重要性 趣味性
新闻互动性是与以前“我编你读”的传统单向传递模式相对的概念。简言之,就是报纸与读者的相互交流,包括直接参与性互动和心理互动。直接参与性互动是近年媒体惯用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即媒体通过策划新闻活动让读者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去,使读者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本文所论述的互动性,特指新闻与读者间的心理互动,即在新闻活动中,新闻事实与受众之间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媒介传递新闻信息来实现的。对一张报纸而言,增加本地新闻与读者间的互动性正在被媒体重视和熟练运用。这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而一张成功的报纸,其国内新闻版的份量也正逐年加大。以《合肥晚报》为例,它由十几年前的国内国际新闻合二为一的每天一个时事新闻版,发展到每天一个国内新闻版、一个国际新闻版,直至今天的每天三个国内新闻版(两个国内新闻版,一个国内新闻写真版)。那么,又该如何增强新闻与读者的互动性呢?
本地新闻因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它总是和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是本报记者采写的发生在本地读者身边的事,说的是读者身边的人,能有效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关注。国内新闻是指发生在本地之外的新闻。由于诸多原因,报纸的国内新闻多来源于新闻社电讯稿、网络媒体及各地媒体间的交流稿件等。国内新闻和本地读者间有着地域上的距离感,因此,读者也不可能参与其中,与之互动。所以增强国内新闻与读者间的互动性,更多是从编辑的角度而言,其目的是增加国内新闻与读者心理上的互动性。如何让读者心系“千里之外事”?窃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善于从国内新闻中“提炼”出具有接近性的“看点”
有人说,在这样一个从来都不缺少新闻的时代,不提高新闻的接近性,想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甚至是必读性是不可想象的。读者看报,总要拣那些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新闻来读。什么原因呢?就是“接近性”在起作用。所谓接近性,就是发生的新闻事实越接近受众,就越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西方报纸、电视之所以十分重视地方新闻策划、采写,并增加其在媒体上所占的份量,就是基于对读者阅读心理的科学分析得到的答案。
新闻“接近性”的概念,是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认同并接受的一个概念,且普遍作为一个重要的办报理念实施。接近性不仅指地域上的接近性,还包括心理上的接近性。地域上的接近性,也叫距离的接近性。作为国内新闻,我们在 “接近性”上少了地利——地域上的接近性,所以只有在“人和”上做文章,即从心理的接近性上做文章。
首先,编辑要善于从新闻中拎出新闻事实与读者之间情感上的接近点。新闻的发生地虽不是本地,但事件与阅读者在情感上是相关的。比如国内新闻事件中涉及了自己的同乡,我们关注着他们,就是在间接关注着我们身边的人。以2009年6月下旬发生的一则重大新闻为例:《上海一在建楼房整体垮,一民工死亡》,这是当天大多数报纸采用的标题。读到这个新闻时,乍一看,这则重大突发事件好像和咱们安徽扯不上关系,但仔细阅读新闻可以发现一个事实,死者是一名安徽民工。这样,编辑做标题时只需稍作加工,一则在心理上接近本地读者的新闻就诞生了——《上海一在建楼房整体垮,一安徽民工不幸遇难》。一个外地新闻被“加工”成了涉及家乡人的新闻,一般读者从情感上、心理上都会更关注。安徽是一个劳工输出大省,安徽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以有关他们生存状况的新闻,极易引起本地读者在心理上的互动。所以作为安徽的媒体,我们在从国内新闻中“提炼”“接近性”方面有着其他地方媒体无法超越的先天优势。
其次,找出国内新闻与本地读者利益上的接近性。比如,我们重视经济新闻和国家大政的原因,就是这些新闻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相关。增强国内新闻与读者的互动性,应遵循的一个方向是,不论多么宏大的事件,一定要努力联系到读者的基本利益上。比如国内新闻长期关注的国家医改、教育体制改革、国家法规的出台等,它们与每位读者息息相关,都是涉及到读者当下利益或长远利益,是国内新闻增加与读者互动性必须始终关注。另外,一些涉及读者精神生活的新闻同样可以找到其与本地读者的互动点,比如《7月22日可看到日全食 下次大概要隔三百年》这则新闻,通过对其相关内容了解,可发现其中涉及这样的内容,即“此次月全食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11个省部分地区将观赏到日全食,其中铜陵还进入最佳观测点大名单”。于是,编辑将原文标题改动成《7月22日可看到日全食安徽铜陵进入最佳观测点》,一下子使一个全球性天象活动与本地读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读者看到这则新闻,或许就蠢蠢欲动起来,或许就有了新的出行计划。这就是注重国内新闻与本地读者利益的接近性造成的正面效果。
第三,找出国内新闻与本地读者在命运上的接近性。新闻没有利益上的接近性,事件里也没有家乡人,但有些新闻涉及的内容是人类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共同的命运。比如:环保、安全、情感、养老等方面的新闻。这些内容,以往很少作大篇幅的展示,只作为重大新闻这道主菜的几个小围碟。中国的开放、经济的接轨,让国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阅读传统的硬新闻相比,把阅读这种新闻称之为是一种隐性的阅读期待。如“国务院发布新医改方案”,这则重大新闻就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国内新闻版应及时编发有关国家政策及权威解读的新闻,将国家大政第一时间与老百姓的当下利益有机联系起来,使读者从现行重大的政策中找到与个人基本利益相结合的点。这也是国内新闻与读者加强心理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满足普通读者关心“国内大事”的心理需求
近几年来,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公共舆论环境的活跃,民众公民意识、大局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增强,使得受众的胸怀和视野更为开阔。他们在了解身边发生的新闻的同时,越来越把目光投向外地,渴望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更多信息。特别是重大事件,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另外,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交通的发达以及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地理观念。
作为国内新闻的编辑,应注意到这种阅读现象的变化,满足读者对外地及涉外重大报道的逐步增长的需求。作为一张本土化的地方报,如何根据读者新的阅读需求,积极介入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这是一个无法绕过并需要切实解决的新课题。是否关注、知晓国内大事已经成为反映编辑素质的一个体现。
某些新闻,虽然发生在离报纸所在地很远的地方,但因为其新闻事实触及读者的兴奋点,超越了时空,为读者所关注,引起强烈震动和共鸣,特别是重大事件新闻,已成为国内外广为关注的热点、焦点。如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早就没有了什么距离感。《合肥晚报》国内新闻版每天推出四至六个专版进行报道。面对如此深重的天灾国难和随之而来的赈灾救援行动,媒体对“国内大事”的深切关注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和互动,唤起了广大读者心中的大爱和爱国热情。一些读者在看了国内新闻的相关报道后,纷纷打电话表示同情之心,捐款捐物。更有读者看了地震孤儿的新闻,要求认养。一些读者看了地震的感人事迹后,更表示以后要珍爱生命,遇到挫折,要选择坚强,这都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这些感情和心理上的反映,正是新闻与读者互动产生的效应。
三、增加国内新闻的趣味性
新闻的趣味性是新闻的一个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价值的大小是与趣味性相关的。新闻的趣味性已成为广大报刊媒体吸引读者、提升新闻卖点的重要手段。“开卷有益”,读者在怀着好奇心阅读了一则趣味十足的新闻之后,在潜移默化中知晓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就同时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愿望。当然,趣味应当具有普遍性,普通读者看完后,或拍案称奇,或心有戚戚,它和我们所要达到的编辑思路是一致的。由此,新闻和读者产生了良性的心理互动。
国内新闻是发现趣味性新闻的一片沃土。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奇闻怪事可谓层出不穷。它突破了地方新闻的区域性限制,这也成了增加国内新闻与读者心理互动的一个利好条件。那么,如何从海量的新闻中挑出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新闻呢?首先要求编辑要独具“慧眼”。其次要和读者换位思考,喜读者之所喜,爱读者之所爱。
当然,追求新闻的趣味性,还要避免网罗一些“猎奇性新闻”,即指专门搜索奇闻轶事或是涉猎有文化冲击感的事件作新闻,热衷编发一些庸俗的使人颓废、使人消沉的低级趣味新闻,这是“互动性新闻”的死穴。因此,在追求与读者互动时,国内新闻编辑应当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倡导传播高尚的、健康的趣味性新闻,和读者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心理互动,这才是“增强新闻与读者互动性”的要义所在,也是媒体编辑的职责所在。
总之,如何增加国内新闻与本地读者的心理互动,以上只是从笔者工作经验中略取的三点,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编辑可根据具体新闻的不同特点,因文而异,随时变通。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时事部)
责任编辑:周蕾
相关文章!
  • IP热对出版转型的启示

    【摘要】 IP热对出版业来说,或许只是昙花一现的时髦词,但是追根溯源,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社会内容价值传递方式的变革正在发生。因此,

  • 新媒体:微公益的翅膀与平台

    赵耀+章洁<br />
    2014年1月11日上午,江西省新余市发生了一起特殊的“绑架人质”事件,在特警和10岁男孩小骏亿的共同努力下,“人质”被成功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智能电视发

    朱凤玖<br />
    面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体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网络化生存的紧迫现实问题。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化已成为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