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中“读”的策略
文雪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完全放手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读,自己成了旁观者,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时间一长,学生就感到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读书有味呢?我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尝试运用多种手段,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增进阅读,从而达到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
一、变换诗行诵读法
一年级小学生读长句比较困难,拖腔拉调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特点,我将儿歌中的长句做了格式上的调整,用简短的诗行,配上动听的音乐,借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如调整后的《大阳》:
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
山林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
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
哦/美丽的世界/是太阳/照出来的
小学生眼看简短的诗行,耳听着乐曲,有声有色地把诗句朗读出来,从而避免了拉长腔的习惯。学生兴趣浓,教师尽情地带着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声情并茂、联想翩翩有朗读,使学生神思飞扬起来,灵感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有的说:“草原上,太阳是牛羊唤出来的。”有的说:“池塘里,太阳是鱼儿跳出来的。”有的说:“山坡上,太阳是孩子们闹出来的。”......为了达到熟读成诵,我又把诗句换成竖行排列,伴着音乐,一列一列地出现,引导学生用情用心地朗读。
变化的形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他们在课堂上把诗句背下来了,仿写句式也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范背引领法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催人奋进的文章,教师如果能正确地动之以情地背诵,对学生可以起到启发、引导、激励和感染的作用,学生读书、背书的积极性就高。每当上到长一点的課文时,我就亲切地对学生说:“我们一起背。”谁愿意跟老师比一比,看谁背得快,背得好!”简单的话语,把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师生共同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练习背诵。几分钟后,开始比赛,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可严了,连一个字音也不放过,同学们在要求老师的同时自己读书更认真了。当学生背得比我好时,我就鼓励学生说:“你真棒!你的记忆力真好!”“祝贺你,你已经超过了老师!”长期坚持师生赛背,那些受到表扬的学生提前读书,背得慢的同学课后自觉地反复地读书,因为他们有着一个相同的信念,那就是要赛过老师,不知不觉地同学中形成了一股自觉读书背书的热潮。
三、圈划批注默读法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为此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书旁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如执教《小鱼的梦》时,孩子们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珍珠被是什么样的?”“小鱼的梦为什么是甜甜的?”“小鱼到底梦见也什么?”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多的疑问,我及时引导学生在诗句旁记下一个个的问号,再带上这些问号反复地读课文,最后同学们明白:小鱼静静地躲在池塘妈妈的怀里,清清的池塘里映着星星的倒影,就像盖了一床漂亮的珍珠被,风儿在吹,浪儿在推,小鱼快活极了,做的梦一定是很美很美的,也许小鱼梦见自己到海底,看见各色的珊瑚,和众多的同伴一同游戏,所以说小鱼的梦是很甜很甜的。
四、仿写句式促读法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韵文较多,那些儿化诗句,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住,而且极易模仿,遇到这样的课文,我就要求学生当堂仿写。如我在教叶圣陶先生写的《我们知道》一文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诗人吗?”全班同学都说“想”“只要大家读会了叶老的《我们知道》一文,就会写诗了,你就可以成为我们班的小诗人了。”在这样的启发下,同学们个个都放声朗读诗歌,不到五分钟,个个都会背了,紧接着一双双小手如春笋破土,高举起来,一首首小诗就诞生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国旗飘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光临我们的校园了。
谁也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自行车骑不动时,/我们知道,/风正迎面走来了。
当学生读着自己创作的诗句时,自然会神情激动,绘声绘色,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将叶老的诗句读得富有感情。
五、听讲故事诱读法
鲁迅先生说“要学好语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然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想让学生自觉地过渡到课外阅读必须加强课堂上的引导。对于少读书或不愿意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他们还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故事的涵义他们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再听的迫切愿望。根据这样的认知规律,我给学生讲《三百六十五夜》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等等,每讲到扣人心弦之处,便戛然而止,让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局,然后再告诉他们:谁想知道结果,就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看。学生被故事所吸引,纷纷要求借书,认真看书,由“听”到“看”,水到渠成。我每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本新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期望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