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 要: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而耕地又是土地的精华,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就是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将生态伦理学理论应用到土地利用中,讨论了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原则。

    关键词:土地生态伦理;可持续利用

    生态伦理学从伦理学的角度,突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功利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类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关心。将生态伦理学的观点应用到土地利用中,来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就是土地生态伦理观,通过对土地生态伦理观的研究和宣传,转变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土地生态伦理概述

    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掠夺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严峻的现实要求人们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即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产生了生态伦理学。

    伦理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和应尽到的职责,其本义是指的社会关系。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伦理关系也逐渐扩大到包括非社会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更广义的关系,这在伦理学意义上即生态伦理。

    土地生态伦理观的主要特征,是把研究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土地生态系统关系的领域。土地生态伦理以“人—土地生态系统”作为道德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了人、生物、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和过程。当前道德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到动植物及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生态伦理概念,西方国家认为生态伦理的基础是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在中国,生态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的,宇宙万物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都具有道德位置。人们基于此种道德观尊重自然并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土地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观在土地学科中的应用,可以将其定义为:土地生态伦理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扩展至土地,赋予土地以伦理价值,提出人与土地关系的世界观。它要求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土地生态伦理学的缘起与发展

    土地生态伦理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在孔子、孟子、老子以及儒家经典《周易》中都有明确的表述。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系统表述了土地生态伦理观。他第一次系统地从伦理学的高度讨论自然保护问题,所提出的土地群落方法及批评人类用功利的眼光来判断自然和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观点,在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的著作《沙乡年鉴》的开头,他发出了十分著名的警言:停止思考合适的土地利用作为唯一的经济问题。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生态保护呼声日益强烈,土地生态伦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94年,泰莫西出版了《土地利用伦理学》,较系统的讨论了土地伦理问题。他认为,人们应该从伦理的角度关心和尊重土地,并使土地尽可能得到必要的休养。[1]

    总之,土地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学术性和感情色彩。它要求人们不要仅仅从经济方面考虑土地利用问题,而要综合考察其在伦理、美学、经济上是否和谐。

    3 土地生态伦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指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主要包括:保护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降低土地生成风险;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经济上的可行性;社会的可接受性。[2]

    根据土地生态伦理观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二者目的不同。土地生态伦理提出了为什么要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和保护自然这个问题,主张应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尊重土地系统的内在价值,建立新的人地价值观和道德观。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土地利用,以保持土地的永续利用。所以二者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

    二者协调人地关系的方式不同。土地生态伦理建立在感性基础上,它用道德的手段强调自律,它依赖于人类美好而善良的情感,主张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否则在伦理上就是错误和不道德的。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它引入了法治文明的手段强调他律,自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众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战略措施,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二者的作用范围和效果程度不同。土地生态伦理作为人类的一种道德伦理观,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起作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虽已是多数国家的共识,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造成了在发展中国家更强调利用,而发达国家则更强调可持续。同时各国的法律法规只在本国适用,所以其适用范围不如土地生态伦理广泛,但由于其采用了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调控,因而更加有效。

    土地生态伦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有许多不同点,但二者的目标都是要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土地生态伦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之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对土地伦理利用的目标。

    4 土地生态伦理的利用原则

    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从某种角度就是人类逐步征服大自然的过程,这一过程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令人痛心的破坏,这种破坏危害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且也危害了其它生命,历史证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随着土地生态伦理观念的发展,人类应有自己的土地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已经进入理性的责任时代,道德情感是人类的内在文明,在维持土地生态平衡的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土地生态伦理原则:

    平等互爱与分配公正原则。

    平等是伦理道德强调的重点之一,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生存,在不违反土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让所有生物都享有不受污染的生存环境,保证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权利。同时,还要注重分配公正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人与生物在资源配置发生冲突时,冲突各方应尽可能平等分配共享自然资源。其二,由于土地利用决策影响社会资源在人类自身内部的分配和享有程度,因而土地资源分配要求确保每个人至少达到最低需求水平。

    互利与公正补偿原则。

    由于土地生态系统各个单元是相互依存,只有相互维护才能共同发展。人类与其它生物共存于土地生态环境之中,都需要一个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当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时,对生态系统不可避免的造成破坏,因此应该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行补偿。

    代内、代际平等原则。

    地球不仅属于我们,而且属于子孙后代,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与未来,我们要坚持代内、代际在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土地生态伦理学认为土地利用对子孙后代承担有重要的义务。所有的土地利用必须综合考虑它们的长期积累结果,还要求我们摒弃一切可能导致逐渐削弱下一代利益的土地利用模式。

    人类发展生态化及土地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化原则。

    要综合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生态环境利益,并以此规范经济活动,选择符合生态道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模式。人类在进行土地利用决策时,有义务为了自身和其它生命的延续而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的伦理责任表明土地利用政策应该倾向于减少人为干预自然环境的范围。必须明确,没有土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基本功能,人类则难以生存。土地所有者不存在基本权利去破坏土地的自然结构和特性。在土地利用中,必须采用对环境产生最小不利影响的方案。

    土地利用过程中涉及诸多伦理的问题,土地生态伦理利用,就是要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采取土地生态伦理的观点,实现人地和谐的土地利用,保证人地协调发展,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相同,其包括公平、和谐、节约,这三点是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思想,大力宣传土地生态伦理的观点,在土地利用政策措施中贯彻这些原则,可以从伦理道德上规范和约束人的土地利用行为,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青岛出版社.2005.

    [2]余谋昌.生态学与人类社会问题[A].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志敏(1981-)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相关文章!
  • 双目标控制选择Rayleigh阻尼系

    王淮峰 楼梦麟 张如林摘要: 合理选择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比例阻尼系数的振型频率对于准确计算场地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提出以土层表

  • 首个内河船舶“智能黑匣子”填补

    一套功能远超普通“黑匣子”的船舶智云安全管理系统,经芜湖海事局与长信智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日前正式在芜湖港口轮渡有限公司

  • 准双曲线角齿轮加工参数的三维

    王慧文 王恩泽 孙晓娟摘 要:本文提出利用三维坐标测量仪测量准双曲线角齿轮切削加工参数的方法。首先建立准双曲线角齿轮齿面的数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