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创建新型军队的积极探索

    马苹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建军思想和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继承和发展,对于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仍具有借鉴意义。孙中山的建军思想主要体现在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了以下五种关系。

    一、认清军队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明确建军目标

    孙中山自从走上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后,虽然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依靠什么性质的武装力量辨别不清,因而屡遭失败,甚至断送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后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逐步领悟到组建革命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革命军队建设的正确主张并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以革命武装力量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的丰功伟绩。这一过程几经曲折,充满艰辛。

    1895年起,孙中山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和政变等事件中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转而将目光投向武装斗争,企图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和军阀反动势力。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章炳麟等革命党人制定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确定了中华国民军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军队与国民的关系等,提出了中华国民军的建设方案,表明了通过武装斗争实现其政治纲领的意愿和决心。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缺乏可靠的军事实力是不行的,指出“国事未定,则吾人须有不可侮之实力,质言之,即是武力”,要“以武力取彼(按:指袁世凯)凶残。”1914年9月,孙中山亲拟了《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对革命军的宣誓词、官制、编制、授勋、制服及军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随后颁布了极为严格的《军律》。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自我检讨,“我们国民党革命了十三年,从未有指挥过自己的军队去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人家来打仗,一旦利害问题发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会造起反来。”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彻底放弃了依靠军阀打军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快创建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1924年6月,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孙中山阐明了革命军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辛亥革命以来,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旦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成功。现在得到的结果是仅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成立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他还指出,要打碎一个旧政权,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革命军队。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孙中山的建军思想一步步成熟起来。

    二、认清军队与政党的关系,建立军队的中枢

    屡战屡败的惨痛教训使孙中山认识到不仅要建立自己的军队,还要以革命主义建军,通过一种有效的教育制度保证革命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孙中山强调,革命党要学会教育军队,使之“完全变为革命党员,一致为三民主义牺牲……如此,则军队、党员便可成互助之奋斗,而革命之成功指日可期矣”。

    为保证国民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孙中山效仿苏联红军在军队中建立起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首先是建立党代表,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为黄埔军校国民党代表。1924年10月,黄埔军校成立教导第一团,这个团的团营连三级均设有党代表。之后成立的教导第二团参照一团模式设立党代表。从教导团编制表分析,此时军校各级党代表总数,起码应在二三十人以上。1926年3月,《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标志着党代表组织扩充推行至各军。与苏联的党代表必须由共产党人担任所不同的是,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既可以由国民党人担任,也可以跨党由共产党人担任。党代表的职责是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同时负有一定的行政权限,如学校制定的文件、发布的命令,没有党代表的附署无法生效。党代表制度的建立,从组织形式上确立了革命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力地防止了个人独裁现象的发生,为党直接领导掌控军队提供了组织保证。

    其次,在军校设立特别党部,规定凡是加入军校的革命军官兵一律为国民党党员,必须遵守国民党的组织和纪律,无条件地接受党的训练、指示、管辖和制裁。

    再次,建立专门的政治机关,在军、师两级设立政治部,负责培植官兵的国民革命意识。选派忠实可靠的人担任政治部主任,开展宣传思想教育,训练基层政治工作人员。周恩来曾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制度的成功实践,在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部队是“党军”。

    三、认清军队与主义的关系,塑造军队的灵魂

    孙中山指出,过去的武装斗争之所以总是失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依靠的军队不明白到底为谁而革命。实践证明,只有胸怀理想并竭力为三民主义奋斗、牺牲的革命军,才能以一当十、以一当百,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光荣职责。为此,他提出要用革命的三民主义建军,使学生“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要向什么人放”。

    1905年,孙中山在筹建国民军的规划时就强调,对三民主义持“矢信矢忠,有始有卒”的坚定信念,并将其视为参加国民革命最起码的条件。他认为,真正的革命军“第一要有胆量”,而“胆量是从革命精神来的”,革命精神又是“明白了革命道理的结果”。何为革命道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就是革命的道理。”孙中山还要求革命军人“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启发财的心理。”

    据黄埔军校的档案史料(1924-1927)记载,孙中山要求军校考生必须“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还“用口试去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孙中山曾多次到学员中演讲,反复强调要发扬革命精神,研究革命道理,知晓革命主义,锻造革命军人。

    孙中山在创建新式军队的同时,积极采取感化、灌输等方式改造旧式军队,壮大革命力量。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专门通过的《关于感化游民土匪及殊遇革命军人之决议案》,提出了变反动的兵力为革命的兵力的意见办法。成立军事训练委员会,在各军中设立讲武堂,改革创新教育内容。比如,除了“社会主义运动史”“工人运动史”外,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革命形势和任务,增设了“中国国民党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等课程,使现役初级军官坚定革命意志,逐步成为以三民主义为统领的革命军的重要力量。

    

    四、认清军队与军校的关系,打造军队的中坚

    1903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青山军事学校,践行“立学校以育人才”思想,迈出了军事学校建设的第一步。1914年7月,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并集资创办了浩然庐。该学校既注重现代军事理论的学习,又注重近现代战争、战例的研究,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从1921年12月开始,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联代表鲍罗廷和中共代表张太雷等人的帮助下,经过酝酿、谈判、筹备等几个阶段,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勉励军校的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军校实行军事和政治并重的教学方针。在军事教育上,分为步兵、炮兵、工兵、政治及经理五科,编订了典、范、令和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及交通通讯五大教程,坚持课堂讲授、校场比武、野外演习相结合。经常邀请革命先辈来校演讲,鼓舞学生的斗志。毛泽东、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人是当时最受学生欢迎的讲演者。

    在学员招收上,军校看重学生的成分,选拔程序和入学要求十分严格。囿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在文化程度上限定为中学毕业,当然大学专门生也不少,日本、德国、法国的留学生也有。而且由于当时各省都在军阀势力的控制下,所以招生工作除广州外,只能秘密地进行。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利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区的党组织遴选介绍了一批党团员和青年工人、学生投考军校。如第一期学生六百余人中就有共产党员八十多人。

    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便以他们为骨干正式组建了革命军队,进而逐步发展壮大为国民革命军,并成为后来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的核心与骨干。黄埔军校的创办标志着孙中山建军思想从理想变为现实。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具有现代战争思想和国民革命精神的军事将领,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军政干部的摇篮,其历史意义是深远的。

    五、认清军队与工农群众的关系,夯实军队的基础

    由于受阶级立场的局限,刚开始,孙中山并没有意识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伟大力量。甚至把农民看成是一支愚昧、盲目的力量,担心一旦发动起来无法驾驭,因而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利用。但经历过武装起义的多次失败之后,他对于人民群众作用的认识有了根本性转变,开始同情和重视人民群众。孙中山认为,工人为本党的基础,农民是四万万同胞中的绝大多数,如果他们不加入进来革命就失去了根基。伴随着1922年国民党实施改组,国民党中央成立了工人部和农民部,负责组织工农群众参与配合武装斗争。

    在《革命人物志》的记载中,盗匪出身后来成为军事将领的同盟会会员李福林,回忆了当年与绿林首领陆领、谭义等在顺德龙冈发动民众时的情形:头班名剧演出,四乡民众来观剧。每日锣鼓开场前,同盟会在棚正中演讲三民主义后开始招收革命党徒,手续很简单,只要在盟约上签一个名字,或打下一个指模,就认为是新同志。几日之间,前来加盟成为新同志的有几千人。

    经过不断总结经验,革命党人发动农民的方法越来越多。辛亥革命时期,顺德革命党人便用“食平米都来当民军”作号召。黄埔军校还编写了《武力与民众》等材料,宣传革命军要与民众、工人相结合的思想。后来在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指引下,孙中山制定了改善工农政治、经济地位与利益的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扶助农民、工人运动的措施,有效地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运动的热情。

    从《广东辛亥革命史料》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的惠州起义、萍浏醴起义,参加者数以万计,其中有许多耕田的农民。之后列入军政府统计的民军人数曾达到148,400人,成为促成广东“和平光复”的重要力量。此外,各县不在广东军政府领取军饷的民军更是不计其数。1924年,商团叛乱的成功解决以及后来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平定杨刘叛乱、第二次东征,都留下了工团军、农团军的身影。

    参考文献:

    [1]孙中山,甘永龙.伦敦被难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6.

    [2][5]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2.

    [3]广东革命史博物馆.黄埔军校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95.

    [4]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M].上海:龙门书局,1936:334.

    [6]杜元载.李福林革命史料[J].革命人物志,1973(12):78.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全二册上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09.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辛亥革命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249.

    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相关文章!
  • 新形势下国企政工工作路径优化

    葛译谦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3-02摘 要 在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变迁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在我国市场经

  • 口味之争首先是抢占最普世的口

    稍早时一篇报道曾称道“一瓶辣酱支撑中国一个贫困省份火爆的经济增长”对贵州“老干妈”赞不绝口:“中国卖得最火的辣酱名叫‘老干妈。别小看

  • 强卫:感叹“官不聊生”是十分错

    江西孕育了丰富的红色基因,干部队伍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个别领导干部沦为腐败分子,并不代表干部队伍整体战斗力、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