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演中的文化软实力建构

    付兰

    【摘 要】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艺术表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表演中的文化软实力建构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相对滞后,在元素、材料、框架和节点的构面基础上,以“亲”、“实”、“理”为原则,建构一个软实力发展模式,对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艺术表演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62-03

    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发展目标,早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就被提出,十八大又被进一步强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学习时也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文化软实力已不是一个重要不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提高的问题。在各种文化建设和文艺作品中如何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下最为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文化软实力”一词,源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他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他在其著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中,将软实力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制度的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和外交事务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则指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最近几年才被重视发展起来。但中国对文化的宣传仍处于“原生态”状态,缺少必要的整理、挖掘和设计,因而吸引力相对较弱,优秀文化资源很难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尤其在文艺演出等文化领域面临着软实力“赤字”,文化资源上缺少创新和改造,认知形式上存在偏差僵化,在创作过程中过于任性,忽视规律和模式的重要性。没能像韩国那样以“文化立国”口号下的影视输出来宣扬大韩民族,也没有像印度以电影输出的方式宣扬民族歌舞,更没有达到日本动漫、俄国歌剧、美国电影那样以具有工具性模式的载体来宣扬民族文化的力度。载体和模式的匮乏导致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尽管十七大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后,2009年成立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心。国内一些学者如王岳川、贾磊磊等已经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但在基层的文艺战线成果匮乏,观念性的成果较多,工具性的成果较少,在实践领域成果更是乏善可陈。

    二、艺术表演中的软实力要求

    艺术表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渲染熏陶属于文化宣传中的软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方式属于软文化范畴。表演艺术主要依靠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手段来塑造形象、表达主题、传达情感、引发共鸣,实现正面价值的宣扬,涉及舞蹈、话剧、影视等多个领域。在观众欣赏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必须让受众在思想得到提升的同时,获得快乐,这才是软实力。它并不是不管群众喜好强加灌输给群众一种强势的思想价值观,而是为群众提供一种娱乐享受,在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群众应该如何做,或不应该如何做,从而建立一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其在教育方面的时效意义超过传统的政治理论宣传。如何把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以巧妙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可以反复添加元素的工具性模式,打造或提升艺术表演中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重大课题。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新形式的文化竞争,也是文化自我完善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地球村的大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将是未来世界竞争的核心。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式抒情,叙事功能不强,这使得艺术表演过程中过于强化艺术形式表现,而弱化情节故事性,淡化了价值宣扬,受众无法在作品中找到自己今后需要学习、效仿、追捧的对象目标,也就是正面价值目标。当一个聪明的受众欣赏完作品后,得出“人心险恶,当好人没好报,今后不要当好人”的结论,或者对这种文化本身产生反感,那这个艺术作品就教育功能而言就是失败的。若长期如此,加上社会失范,必会导致人性异化、道德沦丧,社会进入一个负面的状态。

    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缺乏前者,创意不足,缺乏后者,过于肤浅。我国在情节舞、歌剧、电影等方面优秀作品不多,普遍表现为叙事能力偏弱,不被观众认可,价值观念落后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环境审美偏差所造成的观念狭隘,另一方面是因为编导个人精力有限缺乏模式化的创作工具手段。如果得到一个有效的模式工具,编导只需在这种模块下添加不同的创意元素,就可得到一个兼具多项功能,可被各个层次各类人群认可的八面玲珑的作品,既节省了精力、提高了效率,又容易形成经典,为百姓、为社会、为民族贡献力量,政治得到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传播。

    三、艺术表演编排中的文化软实力建构

    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建构一种表演艺术构思模式,能便于编导的创作,能为更多的编导提供参考借鉴。既可以提高个体创作成就,节省创作精力,又可以弘扬社会价值繁荣艺术作品。

    (一)两个构面

    在工具模式方面,表演艺术的构思可以建构两个构面,第一是元素和材料;第二是框架和节点。

    元素和材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元素指的是文化情感单元,包括英雄、除恶、扬善、感恩、忠义、仁孝、和平等,这些元素可以有效勾起公众的情感波澜,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释放他们被压抑的情感,弥补生活中的成就感体验,让自己与主人公一同感受生活的激情。材料指的是故事情节材料,配合情感元素需要的情节故事,可以从大量的故事情节材料中选。如表现英雄的,一个智慧过人的人算作英雄,这个人巧妙地应对了困难,或提前预料到坏人的阴谋,这些故事就可以用;一个人体魄超强也算英雄,打抱不平,扮羊吃虎都可以;一个人性格坚毅还是英雄,本着不屈的性格走向成功;一个人极为幸运、潜力突出仍算是英雄,一路所向披靡。观众都能从主人公英雄身上感受到快乐。所以一个文化情感元素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故事材料加以拼凑组接。

    框架是一个能吸引观众并达到教育目的的叙事结构,工具性的框架是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调查研究得到的。一个故事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这是很多优秀故事的总结。而为了更加强化故事的吸引力,一般开端就被设置成小高潮,表演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接着设置转折性的发展,情理之外的事件打破常规,引出新的故事,吸引观众。再下来就是一路让观众紧张而舒心的情节,一直到高潮,达到兴奋的顶点。最后一个美好的结尾总结,一定是正面的,诸如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团圆欢乐等,起到正能量宣传的效果。

    节点是与框架配套的小的情节点,一个开端需要设置大量的情节点,才可以推积成一个小高潮,情节点就是把故事情节细化为表演场面,利用这些小的场景形式来构成大的情节内容,再由众多的情节内容构成故事。以缓释压力、排泄愤慨、引导追求、净化灵魂为目标。

    (二)三个原则

    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涉及到主题表达、形象设计、情节结构、形式表现、情感渲染等诸多方面,在具备了素材和结构之后,还必须以一种科学和合理的方法掌握好情感、内容、逻辑,也就是把握好“亲”、“实”、“理”三方面的关系,才能把情节叙述得具有吸引力、艺术性和思想张力。

    1.“亲”是情节编排中的心脏

    所谓“亲”,就是情节编排中的情感渲染,表演艺术在欣赏时需要打动观众。诸多情节安排需触动观众内心最敏感的神经,让观众为之或兴奋、或欣喜、或悲恸、或感慨。如果欣赏后,观众都热泪盈眶,那么可以说这个舞蹈很成功。“亲”更像是情节的“心”,没心脏的艺术是冰冷的技术动作,没有生命力。

    在情节选择构思中,要想打动观众,必须先要打动编剧导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感染,那么这个情节设置是不会感染观众的。这些情节可以是自己的经历,可以是听闻的感受,可以是积累的素材,不管是怎样的材料,其必须能够打动人,能够勾起观众的回忆,激起观众对美的感受,在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

    没有情感的情节,内容再华丽也如同行尸,无法很好地展现主题。“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编导的思想。对艺术而言,在技术层面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成功的决定因素就转变为“思想”,没有思想的作品,形同机械,因与观众无法形成思想的沟通而显得苍白。

    2.“实”是情节编排中的躯身

    所谓“实”就是情节安排中的内容选材真实,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观众能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苦恼、一起兴奋,绝不能出现穿凿附会的感受。故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原型加工,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改造,但这些必须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能够被观众理解和熟悉的、并符合观众审美认知的,这样才更真实。

    艺术中可以有夸张的升华和超越,但一定要保持艺术的独立地位,最忌讳的就是内容的“假”、“大”、“空”,让观众得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愤慨,或是“睁眼说瞎话”的欺骗。如果内容脱离了认知,情节背离了人性,不但会让观众感觉虚假,还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和厌烦。

    在艺术情节的安排视角上,往往从小事着手来发掘大主题,要比大主题下忽略小事更具有说服力、更真实可信、更能打动人。

    3.“理”是情节编排中的灵魂

    所谓“理”是情节安排中的逻辑,也是一个故事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这个逻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发展的逻辑,情节的发展必须存在着因果关系,剧情不可突兀和唐突,前后的衔接有条不紊,层层推进,达到高潮。

    第二是情感逻辑,有些剧情在事件上似乎脱离因果关系,但有着更深的情感逻辑,也就是潜台词,需要理性思维去贯穿逻辑,编导想要表达的情感怎样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渲染达到情感表达,这一点考验着导演功底的深浅。

    第三是意外的逻辑,如果观众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了,那么这样的故事就失去了吸引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是情节构思的灵魂所在,既让观众感到吃惊意外,又让观众感觉合情合理,这才是情节安排的高妙之处。

    四、提高表演艺术文化软实力的实践途径

    对我国艺术工作者而言,文化软实力也算一个新领域,其追求的观念与传统艺术教育有所不同,提升艺术表演的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表演艺术的新使命。突然之间在包括电影、情节舞、戏剧等表演艺术身上加上一个“文化软实力”的帽子,对新进的或习惯于传统思维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创作或许有些困难。就一般的实践经验而言,在没有高端专业人员指导的前提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可有效提高艺术表演水平。

    (一)认知。文艺作品中,贯穿其始末的是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一定是好人有好报,引导观众做好人。尽管社会风气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那正是文化建设中需要公关的重点。人心的险恶不是个人原因,而是社会环境条件和文化引导造成的。所以艺术就社会功能而言,除了展现自身的艺术价值之外,需要担负起社会引导的教育功能。这个功能的表现形式不可生硬空洞,需要以各种百姓喜闻乐见的事件来体现。让艺术成为吸引内行和外行,并从中得到补益的作品,这个软实力就形成了。

    (二)模仿。编导是一门复杂的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学科领域,对很多不具备丰富经验的初级编导而言,模仿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模仿水平的高低就有学问了,高级模仿于无形,在作品中看不出任何的模仿痕迹,这就是多级模仿。从不同的已有作品中,模仿不同的情节和素材,然后嫁接重组,围绕人性,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提取亮点要素,再与身边挖掘出来的亮点组合,形成新的情节故事。

    (三)积累。对想要深入学习从事行业的人来说,积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迅速提升水平的有效途径。诸多的故事,诸多的情节,诸多的感人画面,诸多的意外惊奇,都是宝贵的资源。当我们需要某一个要素时,能轻松的从题材库中选取合适的要素环节,这可以省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并能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在没有足够原创力量的条件下,可以充分积累足够多的素材,以达到需要时信手拈来的效果。

    (四)培养。编导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很多各个专业人员的合作,在没有专业人士的前提下,想要实践和提高能力,就需要平时多培养一些能够配合协助自己的人员,大家共同成长,如演员的演出技能、音乐手段、文学编辑等,否则后继无人是最悲惨的一件事。协助无力尚可处理,无米之炊是妨害实践的重要障碍,所以一个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员十分重要。

    (五)提高。实践的目的一方面是创作作品,另一方面是提高水平,编导时要避免重复过去的作品,可总结过去经验的亮点心得,以全新的题材和形式来编排作品,这样才可最大化地提升自己的创新水平,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一个作品很难面面俱到,同时被哲学家、商人、官员、市民、老人、孩子各个层次各类人群喜欢,但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么、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才算形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现有不成熟作品的不断思考、修改,终可以完善,形成一个具有“文化软实力”意义的成熟作品。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J].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03).

    [2]崔景秋.对舞蹈情节、细节及高潮处理的几点思考[J].小说评论,2010(S2).

    [3]季羡林.东西方文化议论集[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付 兰(1966-),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学士学位,现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相关文章!
  • 《铁道飞虎》:抗日喜剧模式下艺

    徐刚方雪由丁晟导演的喜剧、抗日电影《铁道飞虎》,近期在国内和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同步上映。作为贺岁档上映的为数不多的抗日题材

  • 地方高校油画专业教学中的意象

    尉艳丽摘要:随着“意象”一词在中国油画界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地方高校油画专业教学中也开始对意象造型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鉴于思维的

  • 萨珊联珠纹在中国的式微

    摘 要:萨珊联珠纹作为一种外来纹样,对中国的纹样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在到达中国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和繁盛以后,却几乎在一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