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摘 要:“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因而应重塑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教师精彩范读润化学生稚嫩的心田,领读、接龙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可将课堂变成生动舞台。
关键词:诵读;多媒体;情境;角色划分
现在的语文课堂,朗朗的读书声越来越少,年级越高,学生读书声音越小,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几乎听不到读书声,这种怪现象在高中语文课堂比比皆是。原因是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对提高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所以课堂上只重视高考习题的训练,课堂乏味无趣,语文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听说读写”并重,足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而且《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朗读的标准设置是语言标准、诵读流畅,把文本的思想感情与自己的阅读体验契合在一起,这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高度重视与具体要求,作为语文老师要去理解、吃透,发挥自身优势与文本发生关联,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措施,让高中语文课堂响起朗朗读书声。
一、多媒体运用有利于朗读氛围的营造
现在一般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可以较好地展示语文文本的相关图像、音律,突出主题的形象,加深艺术感染力,生动可感的声音,使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其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朗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营造气氛,唤起学生的想象,引发学生生活经历的相同点,触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感,使他们深入文本语境,享受到作者传递出来的语言的美感。高中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学经典,文笔优美,感情真挚,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人物美,更好把握作者的思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不仅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多张优美图片,还可以用笛子和古筝合奏的同名曲配乐朗诵,通过情景式朗读,让学生进入文本所营造的语境,通过词语、节奏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生动形象,感悟作者喜忧参半的情感变化。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不但同样利用多媒体展示春江月夜的美丽景色,也配上同名乐曲,让学生合乐齐读,学生朗读兴致更高,诗歌的词清语丽,优美韵律,通过朗读达到心领神会。
二、教师范读为学生架起意境的桥梁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领引者,在朗读文章时,教师首先要做到感情充沛、语音标准、声情并茂,让全班同学睹其神情、闻其语调、悟其内涵,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文本的寓意与情感。随着教师精彩的范读,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形象,都会扎根于学生稚嫩的心田,使其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在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杜甫悲痛之情、忧国忧民之意,教师用低沉哀伤的语调朗读诗的前半部分,而用昂扬、热情、奔放的语调朗读了篇末抒情的诗句,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感情变化,特别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我用哽咽的语调读出,使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个悲伤、痛苦、无奈的杜甫,可见范读比干枯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如果想把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地范读是必由之径。它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它形式的训练所不可比拟的。它能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三、多种形式搭建立体化的课堂诵读
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课堂的主体并不是学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一定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人物设置、人物的独特内在,在全班同学中寻找同类项,让学生以人物、性格特点、语言差异,亲自体验。全班同学可以分角色、分男女、分情境自由结合地诵读,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生活经历、带着未来人生的想象与期许去诵读,进一步理解文本中人物的特色、命运走向,增加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如《鸿门宴》《寡人之于国也》体现勇士、家国的宏大叙事,让几位男生分角色朗读,教学效果很好。篇幅较短、朗朗上口的文章,有一些描写记叙类的现代文,文字上没有障碍,一般情况下分组读。清丽优美的婉约词,抒情性极强的小品文,适合于女生读。豪放粗犷、刚劲有力的文章,则适合于男生读。教师视情况不同采用适合的朗读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读中品味了文章的“美”,在读中陶冶性情,领会文章的主旨,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笔者再次强调“一读胜三讲”,要增强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的理解力,让学生从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具备更好的表达能力,学生才能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王随格(1965—),女,河北省肃宁一中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