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途径
龚诗昆 徐璟玮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这个话题一度成为高校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各级各层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作者本身授课的经验,总结和归纳相关的提升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亲和力 提升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①“亲和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要求和导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诉求,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导向。“高校德育长期以来话语风格相对单一,教育方法始终无法摆脱说教和灌输,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还缺乏吸引大学生主动受教意愿和动机制功能”。②因此,落实立德树人宗旨,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实命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出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线,人才不是工业产品。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要避免这一点,坚决摒弃“一本教案走天下,一本教案用一生”的做法,要不断结合时事变化和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时时更新、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了解国家政策和形势,密切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才能增加思政课的说服力。思政课既要“上天”,准确转达党的最新文件,传播党的声音,坚定政治性;思政课又要“入地”,把教材和学生关注的社会事件、学生身边的事结合在一起,思政课才能提高“抬头率”,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思政课教师要立足自己学校、社区、城市,就地取材,实现案例身边化、本土化,拉近学生和案例人物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资源的可感性。③
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适当调整,因材施教,实现“千姿百态”的教育效果,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效。教材的内容是普遍真理,同时也要注意专业特殊性。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职业道德部分,教材总结了五点内容,把这部分内容讲透是第一步。同时也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坚持专业特殊性与思政课讲述的政治点相一致,思政课才能真正接地气又富有生气,更好的加强思政课的说服力。由此可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已迫在眉睫。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必要性分析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创新,这也是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之所在。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增加思政课的感染力,讲好思政课。
(一)加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主体性
传统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在时代背景转变、教学对象转变的情况下传统课堂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学生参与感不强,教师讲和学生听是两张皮的现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体现。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是增加思政课感染力的一个重大思考。
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分组谈论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活动,和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在充分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剖析和解答,这样才能增加思政课的参与度和感染力。坚持时事小课堂制度。每周思政课的第一份五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一周内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和评论,教师最后总结点评。既督促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中,又加强了师生沟通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思政课线上线下统一,课内课外统一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是思政课创新不能回避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应该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本位,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充分把互联网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打造互联网+的新模式。教师依托网络可以在课上完成点名考勤、回答问题、搜寻热点等环节,在课后可以进行反馈答疑、布置作业、分享视频等,大大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思政课教师也要充分运用好信息化手段,打造思政红色微信、红色微博、主题教育网站,开发思政专题APP,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打造思政课线上线下统一,课内课外统一。
(三)尊重学生多元化,打造自选式的社会实践
在实践课时不变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选择社会实践教学模块。社会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读书笔记、红色基地考察、社会义工服务、红色视频观看、思政课程小论文、我来当记者等。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这种自选式社会实践,打通了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思政课对学生的感染力,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理论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共同探讨、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
(四)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思政课的渗透力
思政课绝不是仅限于课堂之上,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还需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积极性,使一切可能的要素参与其中,通过强化道德自觉、选树道德典范、鼓励道德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尊德尚德的舆论氛围,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學习过程,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将“立德”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肩负着育人的光荣使命与崇高职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前提就是全员参与、全员育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教师,辅导员,以及从事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广大教师,能够做到相互配合,真正同向同行,形成育人育才的协同效应。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途径
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提升自身魅力,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亲近感和趋同感。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亲和力分解“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提升思政教师自身魅力,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希望,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些要求和希望,都对思政课教师具有切实指导意义。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思想魅力、学术魅力,更要有人格魅力。思政课的自身魅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堂。思政课教师作为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塑造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思政课的人格化存在。学生往往会从思政课教师的言谈举止,去领会、内化他所言说的价值观内容。因此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師德师风就显得特别重要。思政课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价值导向,要自觉修身正己,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模范。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可和笃行,并不是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更要看教师在课堂外的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爱岗敬业,严于律己,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篇文章中指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思政课教师都应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如果思政课教师做不到“人格要正”,那就会使大学生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思政课的特殊性,要求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了正气,才能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内核和底蕴。
(二)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思想魅力
思政课教学要想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就必须葆有思想的品质。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真正讲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激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马克思看来,理论说服人是掌握群众的根本和关键,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结论,而是要读懂思想。有思想的思政课,才能让学生领会理论的方向,洞察结论背后的逻辑,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坚定政治立场,明辨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自身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一个自身信仰不坚定的教师,在传播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态度暧昧摸棱两可立场模糊,不仅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反而增加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怀疑和困惑;不仅不能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反而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的困惑。
(三)思政课教师要有学术魅力
思政课教师的学术魅力来自于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变。政治话语是纯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单纯的理论。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变是指不直接复制教材中的原话,而是把教材文件中的纯理论结合中国的时代时事世事进行纵深解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靠“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吴山,周可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研究.教育现代化,2019年第37期:245-247页.
[2]欧阳询,欧阳桂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策略探究.怀化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115-118页.
[3]郑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高校辅导员,2017年第5期:16-20页.
[4]杨承三,史奕.汉德工匠精神对高校德育工程教育的启示.文学教育,2018年第35期:154-155页.
注 释
①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②芮鸿岩,高校德育亲和力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江苏高教,2018(1):86-90.
③远富、李亿,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江苏高教,2018(9):99-102.
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题研究项目(2018SJSZ038)资助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龚诗昆,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副教授;徐璟玮,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博士,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