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移民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杨丽波 蒋胜松
【摘要】德国一直以来是世界移民的目的地,除了因为德国经济发达,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之外,更因为其推行的移民政策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都能促进移民融入德国。文章从德国对移民的教育策略出发,分析德国移民种类和德国移民教育就业情况,以此深入探讨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德国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移民教育;教育策略;城市新移民
【中图分类号】G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5009004
【收稿日期】2017102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西方青年学徒制及其对解决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启示”,项目编号为DJA150258
【作者简介】杨丽波(1971—),女,黑龙江绥化人,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蒋胜松(1992—),男,合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德国作为欧盟重要的成员国之一,近年来由于人口出生率过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年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劳动力萎缩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技术工人缺乏,对经济生产力、社会保障制度、税收收入以及消费需求造成负面影响。[1]因此,德国作为工业化国家,其对移民的吸引力巨大;作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其非常重视移民融入与教育问题。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正步入新的阶段。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增加,城市新移民人数不断上涨,本文拟通过研究德国对其移民的教育政策来探索我国对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德国移民发展概况
1德国移民现状概述
从德国的联邦统计局评估数字来看,2015年德国总人口增长97.8万人,达到8 220万,德国境内的移民数量与2014年相比,上升了3.7%,达到了1 100万。[2]加上部分具有德国公民身份或正在申请德国国籍的外籍劳工,德国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口达1 634万,超过全国近五分之一的人口。
从移民结构来看,德国的移民包括欧盟国家内部移民,比如意大利、西班牙等这些工业化相对较弱、富余劳动力多的国家,还有来自罗马尼亚、希腊这些遭受经济危机的国家。[3]此外,还有很大部分来自北约国家。德国的移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等战乱国家的难民,难民的存在带来更多的文化宗教和社会问题。因此在吸引移民的同时,解决好文化和民族的冲突对德国政府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2德国移民就业现状
通过个别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移民在德国的就业状况,比如2012年欧洲移民的就业率是69%,这其中有34%在本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相比之下来自欧盟之外的移民就业率只有40%。[4]
在德国,虽然移民受到的福利待遇和当地人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其在劳动市场的就业方向受多种因素干扰。首先是性别、年龄这些基本特征,其次就是受教育程度、德语水平以及专业技术等综合素质。在劳动市场上,外来移民的劳动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这种低估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移民就业率偏低,从事高端职业的比例和在人才市场上获得的肯定都远不如当地人,比如说在德国定居的土耳其籍的女性移民就业率不到40%。因此从就业方向来看,多数移民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职业。相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第二代移民获得的就业机会和方向选择就更为丰富,德国第二代移民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土生土长的德国人,比第一代移民更易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肯定。但是相对于同年龄、同等教育水平的原住民来说,竞争劣势依然存在。
从移民在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分流来看,不同的移民所获得的就业机会也不同,优势移民群体在公民资格申请程序及速度上快于劣势移民群体。一般来自发达国家的移民属于优势移民群体,他们所处教育环境和技术基础优于发展中国家移民,因此更易满足德国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高端产业的就业机会上也具有优势。特别是计算机、金融以及工业技术领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另外在移民权利上也具有优先考虑权,福利待遇和德国本地人相差无几。劣势移民多来自发展中国家,这类移民由于所受教育程度不高,语言上有障碍,因此除了一些技术移民外大多数移民在职业方向和工作机遇上都得不到保障,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
二、德国的移民教育策略
1德国政府为移民教育提供法律保护
法律政策方面,2005年德國颁布的《移民法》为德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大国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移民子女所受教育权,各州颁布的《学校法》都考虑到了移民学生在校可能面临的歧视问题。比如德国北威州要求学生在宗教信仰等问题上学会包容理解,不能因为出生地或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而产生歧视,为学生构建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公正平等的环境。对移民而言,为了适应学校学习,跟上德国当地学生的知识水平,解决沟通问题是当务之急。德国政府在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投入4亿欧元资助遍布德国各地总共4000多所幼儿园开展语言和文化融合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第二代移民融入德国奠定了基础。[5]
2德国学校为移民教育铺平道路
学校教育方面,德国学校对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都做出调整、改变。为了帮助移民学生了解故国文化,同时掌握双语能力,有些德国学校会向移民学生开设母语教学的常识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母语学习故国历史民俗。另外,学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来应对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学校提出对移民学生进行分班教学,以适应移民学生的学习水平。德国政府对相关教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一方面是教学水平和评价能力,另一方面是与移民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上保证移民学生在教育层面和当地学生处于相同水准。
在外籍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德国推行外国人教育理念,对他们进行分离式教育,并且鼓励社会机构承担对外籍工子女的辅导责任。这种分离式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外籍工子女德语水平,使他们在德国拥有正常沟通的能力;另一方面希望能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保障外籍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可确保外籍工子女回到原籍地后依然具备学习能力,双语教学也增加了移民的就业机会。[6]
3德国移民的职业教育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双元制,包括在公司或企业内进行培训,以及进行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大学。传统意义上的学徒由雇主和国家共同培养双向负责,为学徒提供替代学术生涯的途径。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学徒制为学徒的职业教育定位相对较高,并提供更有学术性和可行性的就业途径。进入21世紀初,学徒数量减少,人才市场缺乏活力。但是,2004年“培训契约”出台,政府和雇主之间需要履行合同,即雇主承诺创造每年6万新学徒,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善。[7]
移民在职业上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和移民背景下的学徒制相关。在德国,市场分为一级和二级行业。在一级部门就业,从业者能获得更好的报酬和职业培训,但这些行业的大多数工人都是男性或德国当地人。在二级部门,就业岗位差,工资较低,很少或不需要培训,大多数工人是女性或少数种族及移民。除非是在劳动力市场分配特别简单的时候,否则移民很难进入一级部门。对于参与学徒制的移民来说,当然不一定都具有高层次工作的路线,但提供相关的培训依然能够加强其在德国的竞争力。在二级部门的学徒制培养中,移民占有一定比例。德国学徒制对学徒本身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要求并不高,同时政府企业和学校间三方共同扶持培养的模式也为学生及家长减轻了重担。这对于移民特别是二代移民来说,有效的弥补了先天上的差距,更为移民家庭,在本身教育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我国城市新移民及其职业教育现状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层段进行分析。发生迁移流动的人口年龄层主要集中在15至49岁之间,在这当中有大约七成在20至44岁之间。0至14岁的迁移流动人口占总迁移人口不到一成,60岁以上的人群迁移数量也相对较少。[8]服务业、商品制造、机械运作和物流等是跨省移民从事的主要行业,虽然这些行业对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低,但是待遇也比较差。
1城市新移民形成的原因
我国城市新移民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拉力和本地就业收入的劣势推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贫富差距巨大。作为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我国2015年的基尼系数为0.462,而德国为0.3左右。虽然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有望在未来五年降至国际警戒线以下,但经济收入仍然是吸引移民向发达城市流动的重要原因。其次,从就业机会来看,不同城市仍处于产业结构划分明显,人均GDP差距过大的局面。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及高校的大规模扩张,我国的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攀升,对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也不断加大,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区域的第三产业相对丰富饱满,这也造成了高素质人才的就业迁移。大城市人口的增多必然带动第一产业的人员需求,因此多数劳工向大城市转移,期待获得更为丰厚的报酬。这是我国城市新移民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青壮年新移民在所在城市安家落户,亲属随其移民也是城市新移民中的重要构成,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跨省移民六年以上的超过1 200万人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真正扎根于新城市。
2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培训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社会分层理论长期以来一直争论教育在侵蚀或延续社会不平等方面的作用。[9]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受教育程度看,户口登记地在外地的所有迁移人口中受教育水平比例最高的是初中学历达到了51.6%,其次是小学及以下学历将近20%,具有高中学历占16.5%,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仅有11.8%。结合我国人口迁移原因,可以推断我国的城市新移民中有一半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且所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对迁移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对确保其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维持社会稳定都极具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此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10]然而,对我国城市新移民来说,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第一,政府不够重视职业教育系统在城市新移民中的应用,在移民中组织和宣传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我国有将近1.2亿的进城务工人员,其中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代表人群,在社会生产服务等各种基础经济环境下扮演重要角色。2010年后,新一代农民工逐渐开始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相对于“老一代”来说,学习能力更强,思维更加灵活,因此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学习专业的技术知识,是获取高收入和稳定职业的最佳途径。但是现实是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针对移民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和宣传的机构,很多移民对职业教育并不了解也无处可学。第二,新移民职业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对移民的吸引力不够。虽然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1]但相对德国等职业教育大国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够,学费高昂而学成后所获得的社会认可度不足。第三,移民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向过于单一。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移民职业教育制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展不够健全,缺乏教育资源和宣传投入。
四、德国移民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教育的启示1帮助移民进行亚文化适应与融合
社会认同能为人们提供生存的意义。移民需要通过社会认同重新确定其是根据原有文化的生存意义来行动,还是遵循现有文化的价值观去适应新环境,这是每个移民都必须做出的选择。[12]这也涉及一个很多移民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亚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很多移民在新环境下,由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而遭受本地人的歧视,导致其对社会活动的不自信。因此在全面推行移民职业教育之前首先要加快移民对亚文化的适应和融合。
在法律保護上,相比于德国颁布《移民法》和各地学校颁布《学校法》来保障移民利益、限制歧视和不公正的方式,我国需要加速立法来确保城市新移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区需要制定区域管理调理及设立移民委员会,来保证移民的权益,帮助移民尽快了解新环境。语言学习上,由于我国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可以效仿德国双语教学模式,在各地筹办方言学习课程,帮助移民学习当地方言以此加快融入新环境。
2对弱势移民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方向培训
从我国移民类群来看,农民工和其他教育程度低的移民,相对于高素质移民,社会认同度不高,因此对弱势移民进行职业教育并给予相应的职业保障很有必要。我国需要加强移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在职业学校中设立针对移民的职业教育培训班,各地区设置移民职业教育报名点,并且在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和流动人口信息网中宣传移民职业教育。
我国针对弱势移民进行职业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新一代农民工年龄小,受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因此可塑造性较强,对其职业规划时职业院校可以偏向于计算机、物流等高薪技术行业;老一代农民工,能吃苦且经验丰富,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因此可以在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不同教育程度和年龄层次的优势。在培养弱势移民进行职业教育时,接受培养后的就业保障也是需要考虑的。德国“培训契约”的出台,使得学徒在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后能迅速进入行业中发挥作用获得收入。我国同样应该大力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之间的合作,特别是针对弱势移民进行职业对口传输链,使弱势移民能够安心在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毕业后颁发由教育部认可的职业学位证书,肯定他们的学业,也方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走上新岗位。
3为移民子女解决教育问题
在移民子女教育方面,德国学校的外国人教育理念及其双语教育制度虽然与我国的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性质不同,不过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由于种种原因,新移民子女中很多人得不到当地儿童拥有的就学资格,一些正规学校也不愿去接受移民子女,他们只能在私人开办的流动儿童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相对很弱,虽然对移民子女来说门槛低但是根本无法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同时由于移民子女辗转多地,所接受学习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往往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为移民子女进行“教育补偿”非常重要。[13]因此,建议政府首先允许移民儿童学校合法存在,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与扶持,使其获得的教育资源能够公平合理。另外,在当地学校内开设学习跟进班,从其他学校调集优秀师资定期为移民子女开设小班进行教学补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进度,从而达到同龄学生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Erlinghagen M. Anticipation of Life Satisfaction before Emigration. Evidence from German Panel Data[C].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Happiness, 2014:224—229.
[2]Kyobutungi C, Ronellenfitsch U, Razum O, et al. Mortality from external causes among ethnic German immigrants from former Soviet Union countries, in Germany[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6,16(4):376.
[3]Mecheril P, Velho A. Migration, Overview[M].Springer New York, 2014.
[4]Beck, V., A. Fuller and L. Unwin. Safety in stereotypes: The impact of gender and‘race on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ir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t opportunities[J].British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006,32(5):667—686.
[5]孙进.德国:不让移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N].中国教育报,20140409(009).
[6]Amano M.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Germany: An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Niekrawitz(Part2)[J].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1921,191(2):199—230.
[7]Chadderton C, Wischmann A. Racialised norms in apprenticeship systems in England and Germany[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2014,66(3):330—347.
[8]乔晓春,黄衍华.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1):13—28.
[9]Reynolds J R, Ross C 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s Benefit Beyond Economic Status and Social Origins[J].Social Problems, 1998,45(2):221—247.
[10]孟凡華.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以2011—201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为对象[J].职教论坛,2017(4):13—17.
[11]王李.基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架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7(7).
[12]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9.
[13]邱兴.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从概念到行动[J].教育导刊,2006(12):14—16.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erman Immigrant Education
Strategy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New Immigrants in China
YANG Libo, JIANG Shengsong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ern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
【Abstract】Germany has always been the destination of the worlds immigrants, except for the German economy developed, the demand for migrant workers, it is also because of its implementation of immigration policy relative to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life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into Germany. Based on the German education strategy of immigra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ind of German immigrants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erman immigrants, so a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new immigrants in China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German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the new immigrant in the aspe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a.
【Key words】German immigrants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rategy; new immigrants in the city
(编辑/赵晓东)
MAIN CONTENTS
The Legislative Choice of Local Regulations for Lifelong Learning PromotionZHANG Xuan(1)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Adult Colleges in the
New EraLI Zhongliang(7)
Students Learning Rights and Their Realization in the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XIE Qingli(11)
Desig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MOOC & SPOCTAO Haizhu(21)
Cultural Paradigm, Rheology and Reproduction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JI Ruiming(26)
The Social Education About How to Rebuild Social OrderHUANG Lin(31)
Function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alent EcosystemGAO Mingming(37)
Polybasic Teaching Model Should Be Adopted in ThirdAge UniversitiesXIAO Fei et al(44)
Intergenerational Culture: A New Perspective of Elderly EducationCAO Haitao et al(48)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Based on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YANG Guang et al(51)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Peasant Training in Jiangsu
MA Li(5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Boundary LearningWEN Yun(63)
Research on Technical Talents CultivatingMENG Xianglai et al(70)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LIAO Qian(75)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Kindergarten Teachers Further Education ModeTANG Ying et al(80)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CHEN Zhi(84)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erman Immigrant Education Strategy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New Immigrants in ChinaYANG Libo et al(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