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赵永萍

    摘 要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促进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言,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增加知识面,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本文以小学生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为例,分析了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特征,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能够给数学教师一些建议。

    1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从某种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属于主观能动性的内容,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我认为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在数学范围内,学生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认知,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的一种能力。数学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科目,能够培育学生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型思维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兴趣,即对新奇、有趣的问题有兴趣,将找出问题、积极探索问题是其问题意识的重点体现。

    2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对问题意识的表现不同,其主要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2.1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波动性与稳定性

    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思维成长,其思维主要从形象到抽象,且存在一定延展性,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来自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的表扬,感兴趣、表扬多就会表现为多提问题,同时也受这些的影响,波动性大。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一般心理素质较好的、问题意识强的小学生不易受外界的影响,但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教师的鼓励与否也会对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影响,经常使学生保持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功感顺应了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2.2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观察性和可推测性

    小学生行为发展是其个性心理的外在表征,是其问题意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意识的可观察性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上课时的眼神、发言情况和提问问题的数量判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问题意识的可推测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根据小学生课堂小组讨论表现、作业情况等来推测其问题意识的强弱,比如根据他们在课堂上皱眉、迷惑的眼神以及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推测他们问题意识的强弱。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

    3.1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常常因胆怯、害羞而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交流。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敢于提问。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不用计算就会知道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计数器核对。随着学生报出的数,教师都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来。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只要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大家就可以和老师一样神速了。这样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3.2结合实际生活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注意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还可以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记忆。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这样问学生:“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等,它们的车轮是什么形的?”学生肯定回答:“是圆形的。”“如果说是其他形状的,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的行不行?”“不行。”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形,指着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生想想也会回答:“也不行,很难转动。”接着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认识,看看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这时,学生就会把精神集中到课中来,力图发现圆的秘密。

    3.3善意出错引起发问

    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课本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就要锻炼学生在上课时敢于对教师讲错的问题进行发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故意出错,引起学生注意,如,在学习小数除法简便运算时,计算例题(5.5+0.55)?.5,学生很快得出结论:(5.5+0.55)?.5=5.5?.5 +0.55?.5=11+1.1=12.1,并把此方法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接著我又出示两道题:(1)37.5?2.5+62.5?2.5 ;(2)12?.4+12?.6。学生看了题后都表示很简单,快速做起来。(在这里有意安排第二题,设下陷阱)并请两位学生板演,很快分别做出:(1)37.5?2.5+62.5?2.5=(37.5+62.5)?2.5=100?2.5=8;(2)12?.4+12?.6=12鳎?.4+0.6)=12?=12.做完后全体学生都认为正确。再让学生重新计算后,发现第(2)题算出的结果变成了50,这时,学生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会这样?“除法分配律”有错误?在学生陷入疑团后,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在"除法分配律"中同一题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第(1)题"除法分配律"可以运用,而第(2)题不可以。“除法分配律”的应用有个条件:除数必须相同。至此,通过设置“陷阱”、利用错误,不仅让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而且解决了问题。

    4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重点内容。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提问,积极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文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85.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践行STEM理念,构建物理高效课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首次接触物理、奠定基础的阶段。文章作者在物理教学中践行STEM理念,让学生在多重知识领域中学习物理知识,遨游于知

  •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下提升学生

    陈星星【摘 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持续进步,小学教育已经逐渐变成目前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的对象之一。语文课程属于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