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理巧借“豆”与“萁”
黄子云
汉末,曹操的长子曹丕,从汉献帝手里篡夺帝位,称为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从小聪明过人,很有文采,10来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赋,写得又快又好,曹操生前特别喜欢他。可是曹丕却很妒忌曹植,做了皇帝以后,更常常对曹植进行种种刁难和打击。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有一次,曹丕对曹植说:“听说你才思敏捷,我却没有面试过你。现在限你走七步,就在七步之内要成诗一首。如果不能,我就要治你欺诳之罪!”曹植无奈,只得一面走,一面做诗。还没走满七步,便做成了一首: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釡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原无题目,只是限在七步之内做成,所以后人便把它称为《七步诗》。有的史书记载,这首诗只有4句,没有第二、三句。全诗用同根生的萁、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不睦甚至自相残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沉痛而严肃的责问,是批评,也是规劝。由于这首《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奇特、生动、形象、通俗,而且人们都很同情曹植,所以这个历史故事和这首诗流传极广。不仅出现了“七步之才”、“七步成章”等成语,用“萁豆相煎”或“相煎何急”来比喻内部不和、自相残害,而且许多文人、学士,常常步《七步诗》原韵作诗,或对原诗进行仿写改写,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现当代,鲁迅、周恩来、郭沫若、程潜和华罗庚等伟人名人,就曾先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曹植的《七步诗》从不同的角度,巧妙地作了各具特色的改写,用以进行斗争或说理或抒怀。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七步诗》的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五位伟人或名人说理和作诗的高超技巧。
鲁迅——“釜下”一“泣”翻大案
1924年春,在北洋军阀政府支持下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以“国民之母婆”的姿态,对学生进行“童养媳”式的管理。这年5月,学生要求参加国耻纪念日的示威游行,遭到她的无理阻挠。之后,学生上书要求教育部更换校长。这一要求遭教育部拒绝后,杨荫榆愈发采取了“寡妇主义”的治校方针,“始终用了她多年炼就的眼光,观察一切:见一封信,疑心是情书了;闻一声笑,以为是怀春了;只要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为什么上公园呢,总该是赴密约。”“许多女子,都要在那冷酷险狠的陶冶之下,失其活泼的青春,无法复活了。”(鲁迅:《坟·寡妇主义》)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窒息,把学生逼向绝路。11月,杨荫榆又无理勒令国文系预科3名不服她管教的学生退学,并公然辱骂学生代表,激起公愤。于是,一场驱“羊”运动便开始酝酿而成。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女师大学生要求走出校门,参加公祭,未被批准。5月7日,北京高校学生集会纪念国耻并追悼孙中山,中途遭北洋军阀政府反动军警的镇压,多人被捕、受伤。为遏制学生反抗,5月9日,杨荫榆宣布开除该校学生自治会的主要干部刘和珍、许广平等6人的学籍,勒令离校。这样,女师大风潮终于爆发了。5月20日,杨荫榆发表《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的文告,以家长的姿态指斥学生,并鼓吹学校如“家庭”,校长与学生的关系如“妇姑”。21日,她召集该校全体主任、专任教员、评议会会员在太平湖饭店开紧急会议,“在杯酒间谋害学生”。随后,攻击学生的文章便连篇累牍地刊出。6月2日,喝了杨荫榆酒的女师大哲学系代系主任汪懋祖在《晨报》上发表《致全国教育界》一文。文中称“杨校长之为人,颇有刚健之气,欲努力为女界争一线光明,凡认为正义所在,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今反杨者,相煎益急”云云。这不仅是对杨荫榆的无耻吹捧,而且是滥用《七步诗》中“萁豆相煎”的典故,全然颠倒了黑白,把杨对学生的迫害,说成是学生逼杨。
当时正在北京女师大任教的鲁迅,为了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和杨荫榆迫害学生的罪行,伸张正义,针对杨、汪的谬论,于1925年6月5日写下了《咬文嚼字·三》。文中指出,从杨荫榆的“妇姑论”到汪懋祖的“相煎益急”的“兄弟”论之间,已是自相混乱,露出了谋害学生的马脚。最后,鲁迅即兴发挥,针锋相对地用《七步诗》来“活剥一首”。这“一首”便是《替豆萁申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的这首诗与《七步诗》一样,内容完全是在“豆”与“萁”的隐喻义的关系上。汪懋祖的“相煎益急”是把杨荫榆比作“豆”,受学生们这些“萁”所煎,这是顺承曹植诗的原义,为“豆”申冤。鲁迅一方面原封不动地移用了汪某的“豆”与“萁”之所指;另方面却又反曹植诗原义而用之,替“萁”申冤,让“萁在釜下泣”。为什么“萁”要在“釜下泣”?“萁”泣什么呢?诗的第三、四句作了回答:“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这就是,我“萁”燃成灰,你“豆”却煮熟了,成为你酒宴上的菜肴,正好供这些“教育家”办筵席。诗中的“教席”,实际上是阴谋镇压、迫害学生的秘密会议的代名词。它形象地戳穿了太平湖饭店紧急会议的内幕,深刻地揭露了杨荫榆之流借办教育之名,行摧残学生之实,又是对他们在杯酒间策划迫害学生的罪恶行径的尖锐讽刺。
鲁迅把曹植的《七步诗》就这么信手拈来,仅仅更动几个字,就轻松、幽默地翻了一个大案,申了一个奇冤!
周恩来——“相煎何急”斥蒋帮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和项英领导的新四军部队9000余人,按照国共合作协议,由安徽南部东进抗日前线,在皖南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余人的伏击,奋战了7昼夜,弹尽粮绝,除千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1月17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付军法审判,并通缉项英副军长。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对此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利用《七步诗》的典故,题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篇: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首诗的末句,把《七步诗》末句的“太”字删掉,由五言诗变成四言诗,情绪更为磅礴。呵斥敌人的宏音,犹如夜半警钟,使敌人听之心颤胆寒;使人民闻之猛醒愤激,向全世界主持正义公道的人们揭露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的滔天罪行。
郭沫若——救国大讲“同根生”
早在1936年6月19日,针对国民党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郭沫若在《有感》一诗中,就有“相煎萁豆何犹急”一句,用《七步诗》诗意责问国民党政府:大敌当前,何以急于兄弟相残,而怠于外御侵欺?皖南事变发生后,郭沫若不仅多次向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同志朗诵周恩来利用《七步诗》的典故写的那首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滔天罪行的那首诗,而且还挥毫作《闻新四军事件书愤二首》,其中一首中有这样两句:
怅望江南余隐痛,
为谁三复豆萁诗。
意思是说,怅然怀想到新四军的战友,我心里感到特别悲痛,有谁来慎重地把这件兄弟残杀的事件写出来呢?在这里,郭沫若与周恩来一样,都是运用《七步诗》关于兄弟相残的典故,无情地鞭挞国民党反动派制造内战,破坏抗日,使亲者痛,仇者快的可耻行为。
更为巧妙的是,在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时期,为了进一步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卖国投降政策,也为了鼓舞全国人民与共产党同心协力,勇于作出自我牺牲,以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1943年7月3日,郭沫若还仿照《七步诗》的形式,写了一首《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这首诗,反曹植《七步诗》意而为之,另立新意,将原诗兄弟相逼,改为相互支持,表现并歌颂了一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原诗相比,第一句未动,第二、第三、第四句改为“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豆和萁各得其所,都有益于人类。第五、第六句改为“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进一步说明豆和萁之所以都有益于人类,是因为它们同根生,大家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郭沫若于这一年7月7日完稿的《论曹植》这篇著名的论文里,还照录了他这首诗,并对历史上贬低曹丕、赞扬曹植的传统说法发表了独特的、大胆的异议。他指出:“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伪造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真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藉口?子建(即曹植——笔者注)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的话,诗做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愧?所以这样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有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郭沫若还指出:“借煮豆为喻,使人人能够了解,是这首诗所以普遍化了的原因。但站在豆的一方而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我因而做了一首‘反七步诗以为本文的煞尾。”
郭沫若仿照《七步诗》所做的这首《反七步诗》,对历史人物曹植、曹丕作出了新的评价,可以视为为曹操翻案的先声。
程潜——“浩劫”之中吟“豆”“萁”
“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开始在神州大地蔓延时,有功于国、有益于民的高级将领、国家领导人、被人称为“诗坛‘打虎将,起义老将军”的程潜对这一浩劫感到无比震惊。他对出现一些黑白颠倒、‘虎狼共处的怪现象,虽然“慎所思”,也无法捉摸,但仍然坚信“当然胜利属中州。”
但是,接踵而来的是派性斗争四处泛滥,神州大地恶浪翻滚,到处是侮辱人格的谩骂,到处是无休止的斗殴,林彪、江青怂恿“红卫兵”到处揪斗“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许多老干部受到残酷的迫害。他们在戎马倥偬、南征北战的艰难岁月,没有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却在“天怒人怨”的浩劫中被迫害致死,蒙受着人间诉不尽的冤屈。程潜在周恩来1966年8月30日亲笔写的一份要加以保护的重点高级人物名单中列在第四位,受到了保护。但由于红卫兵无法无天,周总理出面提出和制定的“保护”名单上的人物仍然受到了冲击。1968年初,程潜不慎跌了一跤,造成骨折,被送到北京医院治疗。周总理十分关心程潜的治疗问题,派出最好的医生和护士,亲自组织制定治疗方案,决定为程潜做手术。但是,由于动乱升级,北京医院很快发生了大变动,周总理派出的医护人员全被撤换,治疗方案全被改变,医护人员对他的态度非常粗暴。有人还说:“像你这种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贴大字报,都可以揪出去批斗。”程潜气得怒目圆睁,每根神经都在颤抖,但无可奈何!到了4月份,由于心力交瘁,病情日益危重,溘然长逝,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程潜从“浩劫”开始在神州大地蔓延时直至去世前的度日如年的日日夜夜,眼见全国混乱局面,忧心如焚,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在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里,竟然会发生如此野蛮的打砸抢抄?
为什么都是炎黄子孙,还要互动干戈、大打出手?
为什么革命胜利了,还要“革那些过去革过命的人的命”?
……
因此,他以《无题》为题,愤然写道:
萁豆本是同根生,煮豆燃萁太无情。
豆泣釜中终化腐,萁燃釡下早成尘。
这首诗,表达了程潜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对林彪、江青之流挑动群众斗群众、残酷迫害老干部的倒行逆施的强烈的抗议。
华罗庚——育才甘为“釜下萁”
被革命老前辈陈丕显称赞为“中国杰出的数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华罗庚,曾说他要用自己的双肩,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作为人梯,让年轻一代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事实证明,华罗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长,他在自己从事研究工作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精心地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甘作人梯。在解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陈景润,50年代初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是华罗庚发现了这位数学天才,并设法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作自己的研究生。几十年来,他精心培育这棵数学苗子,从而使陈景润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华罗庚除了自己直接带领年轻人从事研究工作外,还热心写文章、发表演讲,向青少年们传授学习经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好数学。在他的领导、培养和扶持下,数学研究所里不断出现像陈景润、王元等新一代出类拔萃的数学家,把我国的数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他还为千千万万年轻数学工作者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正如另一位革命老前辈习仲勋所指出的:华罗庚“是一位培育人才、扶持新秀、甘为人梯的导师和楷模。”
1971年,华罗庚写了一首题为《赠诸弟》的诗: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
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
这首诗,也是巧妙地反曹植的《七步诗》意而为之,另立新意。将原诗兄弟相逼,改为长辈对晚辈的精心培育、扶持和殷切期望,抒发了诗人甘于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