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适于“人身”与“人生”的体育观

陈肖玥
【摘要】1909——1919这十年,是我国近代体育报刊发展的初期阶段,曾先后出现过8种体育刊物,1918年长沙的《体育周报》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致使该报虽以体育报道对象,但紧紧围绕体育是否有利于“人身”与“人生”的角度来展开研究,借此提出一种新的体育观。这种新体育观,既顺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也改变了人们的体育观念。由此,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周报》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并总结其特点。
【关键词】体育观 体育报道 《体育周报》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我国置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社会动乱,经济滞后,文化腐朽。我国的体育事业领域的发展受到制约。再加上新文化运动期间各种思潮充斥,新的旧的,中国的外国的,正如徐一冰先生所说的那样,“窃维我体育界宗旨之乱,学说之杂,无过于今日矣。”1这就使得人们在体育面前更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然。
尽管有像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等一些具有深刻见解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但是“非专于此者,其效亦微”,2所以那时我国的体育界急需一种专门的体育报刊,全方位地报道体育信息,更加科学地分析、研究体育问题,以此找寻出一条适合我国体育发展的道路。就这样一份以“普及国民体育知识,促进各种体育事业”3为宗旨的《体育周报》于民国七年(1918年)1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诞生,成为湖南历史上的第一份体育报纸,且刊行全国,与上海的《体育界》一南一北彼此呼应,共促体育发展,起到了一种“迷雾中指明灯”的作用,指引着我国体育朝着一个更加正确、更加科学的道路前进。
不同的时代,相异的社会大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体育观。《体育周报》创办的这两年(1918年12月——1920年12月),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达到顶峰的时期。在这个体育思想“大冲撞”的时候,《体育周报》认为,体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救国图强”,应是强身健体、促进人类和社会进化的一种手段。那么体育到底是什么?体育的意义何在?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体育?由此,《体育周报》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观:
1、体育即“人的体育”
鲁迅先生曾认为,“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排斥改正”。4那么,对应此观点,《体育周报》把它套用到体育上来,即“我们若是讲求‘人的体育,徒然说‘健强身体,‘军国民,‘游戏运动,‘却病延年是不够的。‘那些天之骄子,‘强凌弱,‘众暴寡,‘浪费能力,‘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含兽性太重的方法,是不能尽力专讲求的……排斥那违反人性的方法,改正那兽性太重的方法,发扬那向上而代宇宙完其机体之责任的天性,才算尽了人的体育的能事。”5这段话很好地印证了一点,一战结束以来,人们对军国民主义、兵式体操等产生异议,开始转向对“人”本身加以更多的关注,提倡从人的生理出发,来进行体育锻炼。
比如,当年的运动会。因为受到军国民主义“注重竞胜、讲求胜负”思想的影响,使得很多学校把大部分的体育经费和体育师资力量都投入到“少数学生的训练和比赛”中来,投入到“创办运动会和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中来,认为“非运动会,不足言以体育;非办运动会,不足以见提倡体育之功;非运动会中获胜,不足以见办理体育事业良善之势。”6“有于开会之先一月,缺课预备者,体操教师亦以名誉所在,不加阻止,且从而督促之。学生中有体气素弱,不堪其劳,陆续告病,教师仍强之运动,不能则斥为败类,并以种种手段相恫吓……至开会日,教师又令学生少著衣服,以免滞迟运动,每遇朔风凛冽,学生运动之际,青其面,白其唇,肤剽齿系,勉强出场;及闭会后,学生之患风寒症,或日晒病者比比矣。”7这是《体育周报》上对女学校情况的一段详细描述,由此推断,男学校也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这就是非“人的体育”的代表性例子,这样既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难免养成虚荣心,且劳逸不均,着实违反生理原则”,8也影响到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违背教育原则。
真正的“人的体育”,是和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倡的人本主义相契合的,是以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为根本,而不是“拘束个性,和戕害生理”9、“抛却个人,牺牲个人,专为国家计了”。10
2、体育即“劳动的体育”
早些年,蔡元培先生就认为“若合个人生理及社会需要两方面而研究之,设为种种手力足力之工作,以代拍球蹴球之戏,设为种种运输之工作,以利用竞走竞漕之役,则悉于体育之中养成勤务之习惯……”11他觉得,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工作的途径,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不一定非要寻求某一项游戏、某一种体操。
《体育周报》则非常认同蔡元培的这种观点,“体育是做的为人类进化的生活运动,谋健全个人身体的功夫。”12换句话说,体育和生活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如何才可以让体育为生活服务?那就是劳动、工作。《体育周报》的主编黄醒认为,“讲体育是为的做人,做人只有作工,作工是应该的,作工也有乐趣,要调节精神筋肉使用的平均,一个人不妨多作几种工,非到万不得已,大可以不必用什么游戏运动的法子。”13署名为“牛”的人同样也在报上发表杂谈,“体育上讲到锻炼,必须运用筋肉;劳动工作是用筋肉的,所以劳动工作是最有价值的体育,是人的体育。”14范静生先生以其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为依据,发文说道,美国人“旅行的行李,总是自己肩着提着”、“每每有家自蓄养,放喂取乳,都自己动手”15等,以此来“返观我国人的现在情形,是怎样的,可以知体育不发达的原因,更可以知非积极提倡体育,改良习惯,是不容易谋进步的了。”16类似这种观点的文章还有许多。
简言之,《体育周报》十分推崇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让多数人参与其中,那劳动、工作就是人们参与其中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也只有这样,“一切过激之动作,凌人之虚荣心,亦可以免矣。”17借工作、劳动之手进行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借助各种工具活动身体,不用刻意而为之,使身体状况在无形中得以锻炼、改善,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体育观念,体育不仅仅是田径、游泳、各种球类项目,生活中体育的影子是无处不在的。
3、体育即“平和的体育”
新文化运动期间,强调、宣扬“优胜劣汰”、“进化”、“竞争”的观点比比皆是,体育同样也需要“优胜劣汰”的比赛方式一较高下。然而面对体育界“竞争”异常激烈、发展有失偏颇的竞技运动,《体育周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似乎要用平和渐进的方法,不要用竞技激烈的方法……各种比赛方法,是要提起个人勉励的精神,不要含有竞争的意味,因为勉励才可适于人类的生存,竞争就破坏共同生活的秩序……”18
当然,《体育周报》的主张并不是反对竞争,要人们都就此罢手、与世无争、消极处世,而是要知道和谁竞争、怎样正确地竞争。“和那自然环象、人造环象中妨碍我们做人的一切事物现象竞争……大家都是人,什么文明野蛮,什么你强我弱,争什么!战什么!谈竞争的要想明白。”19这就是《体育周报》所宣扬的竞争观,一种平和的竞争观,一种有利于人类进化、社会进化的竞争观。竞技运动需要竞争,但再激烈的竞争也要以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为根本条件,也要以适合我国的国情为根本条件,而不能盲目地一味向前,忽略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如果竞技体育在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去发展,那才是一种“平和的体育”,其本质上也才是“人的体育”。
总而言之,《体育周报》所提倡的体育观——“人的体育”、“劳动的体育”、“平和的体育”,都是以“人”为中心,从有利于人的生活、人的发展、人生的价值出发来实践体育的,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进行体育问题的研究,才可以为“我国国民均具有健康之体格、新颖之思想、愉快之精神、勇敢忍耐自治牺牲爱群诸种优美之德性,使国家之经济、国民之生活向上发展、进步不已。”20打下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体育周报》所提出的一种新体育观,这是人们对于体育的新期待,也是时代折射出来的反映在体育界的新主张,换句话说,也略微带有一点现如今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体育观的意思。
注释
1、徐一冰,《中国体操学校校长徐一冰征求体育家意见启》,《体育周报》第13期
2、《宣言书》,《体育周报》第1期
3、《本报内容》,《体育周报》第1期
4、鲁迅,《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
5、昌兀生,《人的体育》,《体育周报》第13期
6、黄醒,《运动会与提倡体育》,《体育周报》第21期
7、黄洁如,《女子体育如何?》,《体育周报》第45 期
8、吴小山,《对于学校运动会之商榷》,《体育周报》第15期
9、《什么叫做体育?》,《体育周报》第25期
10、12、黄醒,《在我现在所得的知识上觉得体育似乎要是这样的解释》, 《体育周报》第35期,第3页
11、《蔡孑民先生之体育谈》(摘录中华教育界蔡先生演说辞),《体育周报》第1期,第8页
13、黄醒,《作工!》,《体育周报》第45期
14、牛,《劳动与体育》,《体育周报》第38期
15、16、黄醒笔记,《范静生先生的体操谈话》,《体育周报》第29期
17、《蔡孑民先生之体育谈》(摘录中华教育界蔡先生演说辞),《体育周报》第1期
18、《学校体育》,《体育周报》第27期
19、黄醒,《竞争!宣战!》,《体育周报》第43期
20、陈奎生笔记,《郝伯阳氏的体育讲演》(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周报》第41期
(作者:上海体育学院2008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
相关文章!
  •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受众需求

    杨淑娥陈敬慧【摘要】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红包的火热。在微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微信红包与春晚联

  •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应用服务的

    卢迪<br />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结合体,是桌面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融合了来

  • 关于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几点

    【摘要】当前,各个高校广泛开展微信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分别对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概况、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