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促进网上教学应用的探讨

杨淑莲
摘要:本文提出Web2.0的公开公平、分享参与的精神,恰恰契合了互联网、尤其是网上教学参与、体验、分享的实质。进而具体分析了Web2.0的长尾效应、六度分离空间和去中心化等特性,引申到网上教学中,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取、并能有效地将网上探究引向深入,其版本记录功能也利于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开展,最后指出“龙头”和“长尾”并存,“去中心化”和中心重构相结合,共同打造崭新的网上教学氛围。
关键词:Web2.0;网上教学隐性知识长尾理论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79-03
一、Web2.0的时代特点以及教学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思想体系得到进一步升级,已经从自上而下、传递信息的Web1.0时代逐渐过渡到自下而上、人人织网的Web2.0时代。Web2.0是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以其“信息聚合、参与体验、协作分享、开放活跃”的精神将互联网乃至整个世界推向了一个公开公平、全民参与的学习热潮。Web2.0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全世界各行各业都在这个舞台上重新洗牌。龙头主宰世界的机会正在慢慢改善,非主流的长尾所创造的价值正在与行业龙头渐渐融合,甚至有更强于龙头的势头。Web2.0同样给教育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教师主导、自上而下传授知识”的模式正在向“师生共建、体验参与促进知识迁移”的模式逐渐转变。然而,Web2.0的这种思想转变恰恰契合了人类学习的本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Web2.0时代为推进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具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带给教育教学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仅从Web2.0狭义的教育教学意义入手,重点探讨Web2.0的思想在改善网上教学效果方面有哪些作用,为基于Web2.0的网上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二、Web2.0促进网上教学的应用和特点
1.促进隐性知识的获取和管理
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MichaelPolanyi将知识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书籍、视听媒体等方式传授和学习;而隐性知识则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通过个体参与实践、体验积累获得。其中,技术上的隐性知识,指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等,例如开车,同一部车子每个人的开车技巧全然不同,再比如,做菜,同样的菜谱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却相差迥异。其次,认识上的隐性知识,更包括价值观、能力、态度、方法、情感等取向或经验性沉淀。由此可见,隐性知识对其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显性知识,是“知识资产的冰山下部”。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下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正是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所在。因此,更强调加强学习者隐性知识的学习。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一样可以通过知识的记忆来学习,而是需要学习者亲身参与到活动中获得个体的主观经验和积累,因此,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协作性和实践性变得尤为重要。Web2.0师生参与、共建共享的全新网络环境,开放的网络工具恰恰迎合了学生获取隐性知识的便利条件,也更方便学习者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因此,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应多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做中学”、“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分享精神、主人翁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隐性能力和多元智能发展,最终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生存能力。
2.改善传统网上教学“探究不深入、沟通不充分”的问题
传统的网上教学是教师发布资源、学生被动浏览、获取知识信息为主,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只能分散在个体的头脑中,不能在网上实时地呈现和解决;同时,师生比的减小造成了师生、生生沟通不充分等问题,Web1.0提供的论坛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生的交流问题也提供了学生反馈的平台。但同时也暴露了其缺陷,论坛的主题分散,难以形成学习联盟,如果人气不足无人回复反馈,则只能唱独角戏。其次,论坛是以主题为中心,缺乏对人的主观概念的联合。而Web2.0则可以在多方面对网上探究和网上沟通得以改善。
(1)Web2.0的网上学习,学生不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只是浏览和获取;同时也是课程的建设者、主题的探究者,例如,学生的博客、微博、小组Wiki都是课程的构成部分,每个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均可以对课程有所建树。这种公开公平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参与协作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2)Web2.0提供的准真实性人际网络,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学生探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习共同体是对共同主题感兴趣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的社会群体。他们为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学习共同体突出强调对见解与信息的分享,成员间通过探究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可以跨越时空接受教师、专家的个别指导,或与身处异地的学习同伴进行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沟通方便、经验分享和问题讨论,而且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动机、增加归属感、降低学习焦虑等的有效机制。同样,通过跨地区的优势互补和交流,可以了解到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对同一个问题认识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利于学习型组织的构成和学习型社会的完善。Web2.0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3)Web2.0的博客和微博,均可以互相关注,一对一的沟通;Wiki的版本记录功能更是解决了以往互动内容和过程难以记录和复用的问题。
3.有助于开展“过程性评价”
Web1.0时代的网上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总结性评价的作业、测试、论文为主,辅以对课堂表现的记录,缺少了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学生的网上学习过程无法跟踪统计。而Web2.0支持下的微内容的重用性、Wiki的版本记录等功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网上学习轨迹,便于开展过程性评价。对学生个体而言,微内容的传播过程,也记录了学习者点滴的反思和进步,能随时随地记录和分享学习者细微的感悟和思想火花,学习者在参与传播、分享、浏览他人的贡献的同时,也在此过程中获取了难能可贵的隐性知识。
(1)微内容的重用性
微内容来自于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比如一则网络日志,一则评论,一组图片,问题的反思,喜欢的书籍列表,收藏的书签,想要做的事情,转载的笑话等等”。我们在Web1.0中其实也产生了不少微内容,比如在线相册、论坛发言等等,而Web2.0区别于Web1.0的一个重要特性就在于微内容的“可重用性”,这使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自由地使用这些微内容,从而可以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并可以进一步组合(remixandmashup)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这种组合的应用是可见的、可记录的、可查阅的,进而也是可评价的,这正切合了档案袋评价中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路,因此,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和素材。
(2)Wiki的版本记录功能使参与者讨论和学习的过程可见、可记录,并将学生的过程引申得无限深入,甚至可以记为永久的Beta版。引发参与者的无限思考,更有助于教师对于小组的学生过程给予评价。
4.长尾理论的启示
长尾理论源于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正如安德森所说,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指那些原来销量小,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据此,安德森提出了在互联网世界中,长尾是最重要的价值源泉:我们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追求曲线尾部的大量非热门产品和市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长尾理论引申到教育理论中,可以理解为,学习体验中习得的“隐性知识”(包括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知的能力等),可以同教师传授给学生个体的专业知识等“显性知识”带给学生个体的成长和进步所起的作用相比拟,甚至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能够产生“长尾效应”。因此,在网上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分享、贡献、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三、反思
1.“龙头”与“长尾”并重,构建网上教学的核心竞争力
借用长尾理论的说法,笔者将网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龙头”和“长尾”。“龙头”是指权威的教学资料、教师引导,这些信源的可靠性和专业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尾”则是指,教学中的无限生产、无限传播、无限消费的可能,聚拢在一起,就构成远比头部和身体更长更大的无限延伸的尾巴。
学生的Blog、分组学习、Wiki、头脑风暴等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专业知识获取的同时,帮助学生隐性知识的增长,包括协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参与精神、问题解决的能力等等。在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教学则相对薄弱。因此,未来的网上教学,要注重发挥“龙头”和“长尾”的双重作用,不断充实龙头的精髓,激发更有价值的长尾,确保两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这种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渗透到全体学习者,长尾的效用才能被最大限度的拉动。
2.去中心化和中心重构,打造网上教学的新平台
Web2.0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意味着信息和知识高度集中化生产和传播的模式正在向分布集中化生产和传播的模式转变。因此,Web2.0的去中心化就是每一个受众的自主权的回归,每个人都可以在网路平台进行“微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变“内容为王”为“用户为王”,激发了参与者的参与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用户为王”也容易引起主题的偏离,甚至偏离得比较远,由此,“中心重构”就变得尤为重要。“中心重构”的概念,就是对微内容的意义聚合,保持人们的持续关注,例如,淘宝网通过“秒杀”等促销活动,维持人们对低价的关注,豆瓣网通过书评、影评等活动实现消费者的持续关注等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网上参与热情之外,更要对学生的兴趣点和发散点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得以有效得持续。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鼓励学生创造、编辑、分享、传播微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存储、维护、管理微内容,就成为网上学习的根本生命力所在。Web2.0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自由度和控制权,但也提高了对认知过程的要求,增加了学习的复杂性、难度和挑战性,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要有能力设置学习计划,选择和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监视和评价学习的效果及学习策略的效力,并据此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在基于Web2.0的学习中,要设法引导学习者认识自己的学习观念。?筅
参考文献:
[1]江丽君,谢新就,腾艳杨.开源Sakai的特色及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
[2]郑凯,许俊.高校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
[3]张瑞.基于Web2.0技术及Wiki技术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4]温雪,黄李凤.Web2.0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传播学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12).
[5]马锋,陈富明.长尾理论与微内容开放[J].新闻传播,2007(6).
[6]程瑶池,郭睦庚.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初探[J].科技创业,2009(5).
[7]梁斌.基于Web2.0的学习[J].开放学习,2008(2).
(编辑:王晓明)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项目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初中信息技术有别于一般课程,强调知识理论与动手实践的高度结合。信息

  • 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成长中的运

    田芳【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慢慢变大,那么在要相应的与时俱进要在教育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