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引导学生作文中正确思维
王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前不久让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看了学生的习作,总体感受如下:
1.审题不全面,顾此失彼,不能整体把握结构,遗漏文题中点到的要素。
2.偏离中心,不能突出主次,也无法突出中心。
3.选材老套、雷同,与事实不符失真,描写不够具体,明显有编纂的痕迹。
在这篇作文的讲评中最重要的是先引导孩子们读懂题目,也就是审题。题目中隐含的几层意思要先读懂了:“原來”是现在的以前,是什么状态?什么想法?(肯定是以为与自己的希望的状态或情形不同的,认为自己没有的。这其中还有个突然感悟明了的意思,后悔也好,感动也好,醒悟也好,要与现在的情形形成对比的。)“也”是什么意思?(说明自己拥有和他人一样的情形。)“这么多”是多少?(是要在叙述和描写中重点着笔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作文在这几方面做到了吗?(学生在审题一环结束后会清楚的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至少会有兴趣去看别人的作文找不足了。)这时教师适时地展示一篇例文,让学生针对审题方面作个评价。学生会清楚的发现这篇作文中哪里应该引出话题,哪里应该详写,哪里应该略写,哪里应该醒悟,哪里应该详细写心里成长的过程。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老师要不断地把学生的心灵引向辉煌……”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也有待提高,如有的学生文中说原来羡慕别人拥有那么多的关爱,可是文中通篇没有写到自己后来怎么体会到身边的关爱,及家人如何关爱自己的,而是写别人的身边有亲人的关爱如何如何幸福等等。也有学生写自己觉得原来很孤单,后来却写到别人的人品如何如何好,与自己完全不相干了。
那么在这篇作文指导中教师要做什么事呢?仅仅引导学生审题吗?当然不是。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学习进步,当然不只是专科知识的进步,还有专业技能的研究,这篇作文的弱点还有选材老套、雷同,与事实不符失真的问题,这一点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批阅学生的作文,常常有阅卷老师有这样的感受:梦想啊,寂寞啊,压力啊,想去周游世界啊,都能扯上一大篇,而一旦接触具体事物,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就只剩下空谈与胡编乱造了。学生作文一旦涉及民生,叙述事件也如不食人间烟火般想当然,要不就是大男子汉也常常把眼泪挂在脸上,动不动就潸然泪下,感动的痛哭流涕。选材上大多是亲情、同学情、师生情为主体,让阅卷老师不免大倒胃口。如果有那么一个学生仅仅在文中提到一件近日新闻,都会让老师眼前一亮,顿时耳目一新,产生好感,觉得学生素质高、关注社会、有新意。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学生脱离社会。
另一种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班上有位学生写到:原来小学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对他们特别严格,每天做试卷,放学留到6点多,觉得没有幸福感,一点都不轻松,后来在小升初的毕业考试中自己做起卷子来轻松自如得心应手,才发现数学老师的好,才发现自己拥有的财富是多么珍贵。对于这个孩子的想法,我想很多教师看了都会慨叹不已吧,可怜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又一个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而且还是深入骨髓而不知的受害者!这样的作文虽然没有离题,各要素也全面,详略也清楚,但是教师就不需要做点什么吗?至少提醒一下孩子正确认识什么是有效教学。
不少孩子的作文中写到:羡慕别人的家里的装修豪华,渴望有一辆像同学一样的山地自行车,奢望有个平板电脑可以随意的玩游戏,哪怕有个手机带到学校里也很风光啊!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提出:教师应是“共同学习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业师;教师作为阅读者和写作者,而不是“中考高考的指导者”。
这样的作文情况我想每位老师看到了都会忧心忡忡,担忧不已,因为我们的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在收到物质世界的冲击,从作文中不难看出,许多农村学生做家务的人不多了,懂得节俭的人不多了,家长懂得教育孩子节俭的人更加寥寥无几,真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是很多教育专家担忧的事情——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够高。
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比学生站的高,看的远,分析的透,通过这次的作文指导教学,虽然有很多问题发现了,尚未彻底解决,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没有认识到的“原来”。作文教学要重视审题指导;要重视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拓展知识面,多接触观察感知社会,不能与时代和社会脱节;教师要做一个站在山巅的智者,用一根长绳引领学生攀登思维品质的高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小说《窗》的时候,结束了章教学,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续写的作业:过了不多久,又转来了一位病人……(请给故事写个结尾,不少于300字)。
有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数都写到:这位原来不靠窗的病人现在靠窗住,得知真相后悔恨不已,于是学习先前的靠窗病人给新来的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使新来的病人很快好转,而当靠窗病人发病时新来的病人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主动按下了电铃呼喊护士……
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出现了亮点,不仅情节有与上面一样的,还有有新的创意之处,比如,新来的病人虽然好转了,可是在离开时或离开后不久再来探望这位靠窗病人时解开了另一个意外——窗外是一堵墙他早就知道了!因为他是当初造墙的工人!因为他曾经是在墙边玩耍的孩子!墙外的确是座美丽的公园!
这样的续写作业学生是会有所交流的,所以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开阔了或局限于小处了,当我点醒了学生们思维的差别之后多数孩子恍然大悟,哦!原来可以这么想:新来的病人可以是不知道窗外情况的——这是受文中内容的局限了,可以是了解窗外情况而没有揭穿靠窗病人的善意“谎言”的——这样可以写出另一个主旨了!多从善意的角度想事情,立意就会更高一层!
作文是一种创造,教学也是一种创造,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创造,让我们共同去攀登这座伟大的山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