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执法直通车”开往农民群众的心田
徐兰兰
【关键词】电视法制访谈节目 农民群众
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初创办了一档专门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电视法制访谈栏目《执法直通车》,迄今已制作播出了200期,每期都有一个司法执法、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领导作为嘉宾,回答记者和农民群众代表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向公众做出承诺,请求社会各界给予监督。这档栏目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和欢迎,而且也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的调查,该节目收视率一直处于本台自办栏目收视率排行榜的前三名。
访谈类法制节目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感悟和思考。
一、把好“方向盘”,明确为什么要把“执法直通车”开往农民群众的心田
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比例中,农民仍然是13亿人口的主体。电视法制报道为农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责。
一是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把“执法直通车”开向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既是为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又是坚持“三贴近”原则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二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升,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利益的调整变化,时下农村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经济纠纷、土地转包、拆迁矛盾、社会治安、封建迷信、赌博斗殴等,各类问题都需要通过学法普法、用法守法、维法护权来促进解决。把“执法直通车”开往新农村建设“主战场”,正是我们履责领命、为农民排解疑虑、化解矛盾、缓解情绪,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客观需要,也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是电视法制节目扩展内容生产、提高广电生产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发展广电生产力,提高媒体核心竞争力、增强节目的可信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广电文化的软实力,是当前各级广电媒体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我们法制·生活频道创办《执法直通车》,用访谈、交流形式引发互动,更好地让农民朋友倾吐心声,让民意“直通车”跑得更快、行得更远;让各类行政、执法机关决策、管理人员与百姓群众面对面交流,不仅满足了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也有利于丰富节目形态,打造地方品牌,扩展栏目内涵,提升传播水平。
二、摸准“行道路”,明确怎样才能使“执法直通车”快捷地开往农民群众的心田
1、深入农村广泛调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想法,讲求选题的针对性。一切宣传报道,没有针对性就等于隔靴搔痒。“执法直通车”访谈、交流也不例外。在策划选题时我们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记者关注与农民关注结合起来。为了延伸、扩展栏目采编人员的“新闻眼”和“新闻鼻”,我们专设了一部热线电话“88180000”,每天24小时有专人值班记录,接受群众投诉和新闻报料,从中筛选符合我们要求的有意义的新闻事件,作为访谈、交流的预备选题。与此同时,要求《执法直通车》栏目组的从业人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主动搜集调查选题,每周一召开一次题材汇报会,好中选优。就形成了我们的“新闻关注”。而农民关注则是从有代表面的村、组聘请信息员,主动派记者下乡进村入户走访农民,从促膝谈心中了解信息。例如,去年以来,粮肉及其副产品全面涨价,市民呼声较高,我们在家里想象以为是农民漫天要价。到基层一走访,许多农民朋友都说,现在柴油、化肥、种子、薄膜、农药及运输费用都大幅上涨,粮价、生猪虽然收购价有所上升,但算下来农民还是没有增收。农民呼吁“农副产品价格‘洼地要填充,老百姓增收‘短板要加长。”听到这些基层民主法治进程的“足音”,我们立即请物价、工商、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有针对性地做访谈、交流节目,帮助城镇居民认识猪肉“大牛市”只是一种恢复性价格上涨,对平息城乡怨气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二是把领导关注与群众关注结合起来。时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贯彻十七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召开各种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会议。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关键看你怎么去开采。领导报告、讲话和典型材料中,常常蕴藏着很值得搞访谈、交流的先进典型和带有普遍意义的伤农、坑农、害农现象,领导下决心要抓或正在着力去抓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法制节目要积极配合的选题;三是把栏目关注与同行关注结合起来。《执法直通车》为尽量避免同质竞争,千方百计与同行其它栏(节)目错位采编,凸现“法”味,以彰显法制节目的危机预警功能、信息沟通功能、民心安抚功能、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保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缓冲阀”作用。例如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大拆大建”、美化环境时的“毁田播绿”、河塘清淤去杂中干部的“以权谋私”以及筑路造桥中的“豆腐渣工程”等,都是通过先拍短片抓准新闻事实,然后通过访谈用短片来证实、证伪,从而起到了有效的舆论监督作用。
2、坚持实地体验农村生产、生活,开展体验式采访,讲求选题的典型性。现在许多城市台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农村生产、生活的经历,有一部分年轻人甚至缺乏与农民朋友交流沟通的感情,搞新农村建设报道常常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为此,我们专设一个《现场直击》栏目,组织和动员从业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体验式采访,先让年轻记者在农村一线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干部群众的心动同频共振,让他们真正了解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经济的热情,了解农民物质增收、渴盼“精神增收”的迫切心情,了解农民朋友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种创造精神和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同时,通过体验式采访,了解民情、反映民盼、化解民怨、凝聚民心。这样经过体验筛选上来的选题才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才能真正符合农民的口味,农民朋友才会喜闻乐见。
3、虚心请教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专业人士,力求少走弯路,讲求选题的时代性。《执法直通车》栏目开篇之时,市政法委书记就组织动员市级司法、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成为栏目的信息员和指导员,要求他们经常向我们提供新鲜信息,栏目组也心悦诚服地拜他们为师,向他们请教法律法规知识,请教当前农民最盼、最怨、最怕、最恨什么?比如:部分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乱收“择校费”,乱发教辅书籍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部分医院专家门诊挂号费贵、药价贵、诊断检查费用贵的“三贵”现象让农民看不起病;有少数农资部门自办企业兜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个别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坑人、骗人等,都是农民最怨最恨的。有关这方面的具体案例和典型人物大多是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给我们提供的,从而保证了栏目有充足的信息来源。
三、加足“动力油”,依靠创新推动“执法直通车”更迅速、更平稳地开往农民群众的心田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当然也是电视传媒创树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如何才能使法制节目《执法直通车》加足“动力油”,办得更引人入胜呢?笔者有四点思考:
1、创新体制、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精做、细做节目的积极性。首先是从业人员收入“蛋糕”分配调整的创新。盐城广播电视台明确规定,采编一线人员比管理岗位人员工资、奖金总量高20%,执行中奖金福利向一线岗位倾斜。这种机制再实行“按件计酬、优稿优酬”,调动了从业人员做好片、多做片的积极性。其次是实行“首席制”,对骨干记者、编辑每年评定“首席”,评上后每月加薪500元,还上榜公布,并实行动态管理,动态考核。再次是实行“问责制”,出现导向问题和差错,频道总监、分管副总监、制片人和当事人“四级受处扣工资”,而且“官越大,责任越大,扣罚越多”。这种机制让每一个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2、创新节目流程,尽可能实现节目品种、样式、品位、风格极大丰富。创办的《执法直通车》虽属访谈、交流性栏目,但内含短片、现场直击、动漫画、图表字幕、背景链接、旧闻回放等多种样式。访谈时有嘉宾、证人、目击者和法界专家,既严肃又活泼,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每次访谈节目都有新意,让观众耳目一新。
3、创新考评监审标准,强调栏目必须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较大作用。考评监审的标准和方式是一根指挥棒,它能指挥、引导采编人员向什么方向、什么目标努力。盐城广播电视台各频道是实行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调查、节目生产单位审监、向受众发放评监征询意见表、组织专家队伍审评“四结合”的考评监审方法,最终以各占25%的比例确定栏目总分。连续一年总分第一名上报评定名优栏目,总分最后一名第一个月亮黄牌警告,如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还是最后一名就下课停办,从业人员另行参加“双向选择”,没栏目要只好待岗受训。
我们法制·生活频道对《执法直通车》栏目要求所有节目必须发挥“六个作用”:一是要发挥能帮受众释疑解惑、培育民智的作用;二是要发挥能帮农民架桥引路、引民谋富的作用;三是要发挥能帮受众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作用;四是要发挥能帮受众扬荣抑耻、保民平安的作用;五是要能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优化环境的作用;六是要能发挥传播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这六个要求不一定每期访谈报道都能面面兼到,但只有达其一点或两点,才算考评合格。这样的明确要求,保证了我们的每期节目都能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较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周蕾
【关键词】电视法制访谈节目 农民群众
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初创办了一档专门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电视法制访谈栏目《执法直通车》,迄今已制作播出了200期,每期都有一个司法执法、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领导作为嘉宾,回答记者和农民群众代表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向公众做出承诺,请求社会各界给予监督。这档栏目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和欢迎,而且也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的调查,该节目收视率一直处于本台自办栏目收视率排行榜的前三名。
访谈类法制节目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感悟和思考。
一、把好“方向盘”,明确为什么要把“执法直通车”开往农民群众的心田
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比例中,农民仍然是13亿人口的主体。电视法制报道为农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责。
一是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把“执法直通车”开向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既是为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又是坚持“三贴近”原则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二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升,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利益的调整变化,时下农村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经济纠纷、土地转包、拆迁矛盾、社会治安、封建迷信、赌博斗殴等,各类问题都需要通过学法普法、用法守法、维法护权来促进解决。把“执法直通车”开往新农村建设“主战场”,正是我们履责领命、为农民排解疑虑、化解矛盾、缓解情绪,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客观需要,也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是电视法制节目扩展内容生产、提高广电生产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发展广电生产力,提高媒体核心竞争力、增强节目的可信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广电文化的软实力,是当前各级广电媒体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我们法制·生活频道创办《执法直通车》,用访谈、交流形式引发互动,更好地让农民朋友倾吐心声,让民意“直通车”跑得更快、行得更远;让各类行政、执法机关决策、管理人员与百姓群众面对面交流,不仅满足了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也有利于丰富节目形态,打造地方品牌,扩展栏目内涵,提升传播水平。
二、摸准“行道路”,明确怎样才能使“执法直通车”快捷地开往农民群众的心田
1、深入农村广泛调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想法,讲求选题的针对性。一切宣传报道,没有针对性就等于隔靴搔痒。“执法直通车”访谈、交流也不例外。在策划选题时我们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记者关注与农民关注结合起来。为了延伸、扩展栏目采编人员的“新闻眼”和“新闻鼻”,我们专设了一部热线电话“88180000”,每天24小时有专人值班记录,接受群众投诉和新闻报料,从中筛选符合我们要求的有意义的新闻事件,作为访谈、交流的预备选题。与此同时,要求《执法直通车》栏目组的从业人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主动搜集调查选题,每周一召开一次题材汇报会,好中选优。就形成了我们的“新闻关注”。而农民关注则是从有代表面的村、组聘请信息员,主动派记者下乡进村入户走访农民,从促膝谈心中了解信息。例如,去年以来,粮肉及其副产品全面涨价,市民呼声较高,我们在家里想象以为是农民漫天要价。到基层一走访,许多农民朋友都说,现在柴油、化肥、种子、薄膜、农药及运输费用都大幅上涨,粮价、生猪虽然收购价有所上升,但算下来农民还是没有增收。农民呼吁“农副产品价格‘洼地要填充,老百姓增收‘短板要加长。”听到这些基层民主法治进程的“足音”,我们立即请物价、工商、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有针对性地做访谈、交流节目,帮助城镇居民认识猪肉“大牛市”只是一种恢复性价格上涨,对平息城乡怨气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二是把领导关注与群众关注结合起来。时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贯彻十七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召开各种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会议。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关键看你怎么去开采。领导报告、讲话和典型材料中,常常蕴藏着很值得搞访谈、交流的先进典型和带有普遍意义的伤农、坑农、害农现象,领导下决心要抓或正在着力去抓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法制节目要积极配合的选题;三是把栏目关注与同行关注结合起来。《执法直通车》为尽量避免同质竞争,千方百计与同行其它栏(节)目错位采编,凸现“法”味,以彰显法制节目的危机预警功能、信息沟通功能、民心安抚功能、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保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缓冲阀”作用。例如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大拆大建”、美化环境时的“毁田播绿”、河塘清淤去杂中干部的“以权谋私”以及筑路造桥中的“豆腐渣工程”等,都是通过先拍短片抓准新闻事实,然后通过访谈用短片来证实、证伪,从而起到了有效的舆论监督作用。
2、坚持实地体验农村生产、生活,开展体验式采访,讲求选题的典型性。现在许多城市台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农村生产、生活的经历,有一部分年轻人甚至缺乏与农民朋友交流沟通的感情,搞新农村建设报道常常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为此,我们专设一个《现场直击》栏目,组织和动员从业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体验式采访,先让年轻记者在农村一线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干部群众的心动同频共振,让他们真正了解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经济的热情,了解农民物质增收、渴盼“精神增收”的迫切心情,了解农民朋友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种创造精神和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同时,通过体验式采访,了解民情、反映民盼、化解民怨、凝聚民心。这样经过体验筛选上来的选题才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才能真正符合农民的口味,农民朋友才会喜闻乐见。
3、虚心请教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专业人士,力求少走弯路,讲求选题的时代性。《执法直通车》栏目开篇之时,市政法委书记就组织动员市级司法、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成为栏目的信息员和指导员,要求他们经常向我们提供新鲜信息,栏目组也心悦诚服地拜他们为师,向他们请教法律法规知识,请教当前农民最盼、最怨、最怕、最恨什么?比如:部分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乱收“择校费”,乱发教辅书籍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部分医院专家门诊挂号费贵、药价贵、诊断检查费用贵的“三贵”现象让农民看不起病;有少数农资部门自办企业兜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个别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坑人、骗人等,都是农民最怨最恨的。有关这方面的具体案例和典型人物大多是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给我们提供的,从而保证了栏目有充足的信息来源。
三、加足“动力油”,依靠创新推动“执法直通车”更迅速、更平稳地开往农民群众的心田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当然也是电视传媒创树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如何才能使法制节目《执法直通车》加足“动力油”,办得更引人入胜呢?笔者有四点思考:
1、创新体制、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精做、细做节目的积极性。首先是从业人员收入“蛋糕”分配调整的创新。盐城广播电视台明确规定,采编一线人员比管理岗位人员工资、奖金总量高20%,执行中奖金福利向一线岗位倾斜。这种机制再实行“按件计酬、优稿优酬”,调动了从业人员做好片、多做片的积极性。其次是实行“首席制”,对骨干记者、编辑每年评定“首席”,评上后每月加薪500元,还上榜公布,并实行动态管理,动态考核。再次是实行“问责制”,出现导向问题和差错,频道总监、分管副总监、制片人和当事人“四级受处扣工资”,而且“官越大,责任越大,扣罚越多”。这种机制让每一个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2、创新节目流程,尽可能实现节目品种、样式、品位、风格极大丰富。创办的《执法直通车》虽属访谈、交流性栏目,但内含短片、现场直击、动漫画、图表字幕、背景链接、旧闻回放等多种样式。访谈时有嘉宾、证人、目击者和法界专家,既严肃又活泼,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每次访谈节目都有新意,让观众耳目一新。
3、创新考评监审标准,强调栏目必须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较大作用。考评监审的标准和方式是一根指挥棒,它能指挥、引导采编人员向什么方向、什么目标努力。盐城广播电视台各频道是实行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调查、节目生产单位审监、向受众发放评监征询意见表、组织专家队伍审评“四结合”的考评监审方法,最终以各占25%的比例确定栏目总分。连续一年总分第一名上报评定名优栏目,总分最后一名第一个月亮黄牌警告,如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还是最后一名就下课停办,从业人员另行参加“双向选择”,没栏目要只好待岗受训。
我们法制·生活频道对《执法直通车》栏目要求所有节目必须发挥“六个作用”:一是要发挥能帮受众释疑解惑、培育民智的作用;二是要发挥能帮农民架桥引路、引民谋富的作用;三是要发挥能帮受众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作用;四是要发挥能帮受众扬荣抑耻、保民平安的作用;五是要能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优化环境的作用;六是要能发挥传播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这六个要求不一定每期访谈报道都能面面兼到,但只有达其一点或两点,才算考评合格。这样的明确要求,保证了我们的每期节目都能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较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