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优化职能,提升服务。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的新需求,分析了“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之上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
【作者单位】蔡焰,广东韶关学院。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从此,“互联网+”成为过去一年的热点词语。“互联网+”是指以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参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人类活动的行为,其本质是传统生产和服务在线化、数据化。比如,电商网购、快的打车和手机支付等活动就是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的“在线化”。 “互联网+”并非在传统行业中简单引入互联网这么简单,而是数据在线化生产和服务产生并实现数据的沉淀、积累、挖掘和使用。在线化、数据化之后,传统行业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指导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可见,“互联网+”强调创新,一方面带动了用户与大众创新,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开放与协同创新。随着“互联网+”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形势也有所转变。高校图书馆应把握发展机遇,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牢牢借助“互联网+”“移动”“在线化”信息传输模式与自身文献情报信息数据化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的新需求
在2012年召开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提出“互联网+”会激发起传统行业的生机和活力。虽然“互联网+”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但对“互联网+”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普遍比公共图书馆高,但基于行业服务观念普遍存在在线不提供服务、传输原始文献、不深入开发知识资源的现象。“互联网+”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维度。
1.提供开放式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就是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更新服务方式,推行开放式服务,打破传统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确保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登录数字图书馆查询、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围绕用户开展开放式服务,提升用户使用感受。
2.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长足发展不但要保证信息资源水平与质量,更要积极致力于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增值服务,结合用户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服务工作,积极引入现代化服务技术,给予用户高度关注,全面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宣传与推广工作。高校图书馆积极打造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资源增值服务。
3.提供网络知识教育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与需求,转变发展思路,更新技术,积极开展用户网络知识教育服务工作,以确保用户可以实现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有关数字图书馆各种检索工具使用方式的介绍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用户使用新信息检索工具出现的问题,带动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面临的困难
1.高校图书馆服务技术与手段落后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方式、技术水平以及功能适应性等方面与互联网用户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图书馆用户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服务工具的方式较为落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对集成管理系统进行了更新与升级,截至目前,这批系统也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了。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适时对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进行更换,同时注意将专业信息服务资源引入其中。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与“互联网+”进行信息服务融合主要借助信息导航以及OPAC等手段实现,然而这些都只是阶段性选择。“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更深层面的融合还有赖于供应商,这就衍生出高校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关于服务系统的融合问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全面且专业的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专业背景,另一方面,还要拥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与操作基础,能够利用计算机语言开展软件开发工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与“互联网+”进行服务融合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服务技术和手段跟不上。
2.“互联网+”存在用户隐私安全隐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现代化先进技术优化服务模式,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数据资源,带给用户更加优质的使用感受。然而,网络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也使得高校图书馆开放性与网络化色彩更加浓厚,诸如,病毒与黑客攻击、用户隐私信息泄露以及专业素质较差的馆员操作失误等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高校图书馆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必须受到高度关注。
信息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在用户信息资源安全维护方面也要相应进行调整与改进,传统的安全维护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传统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安全维护方面所关注的无非是有效防止图书丢失,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一旦遇到病毒或黑客入侵,极可能面临用户信息资源数据丢失或被篡改的后果,甚至会导致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崩溃。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引入网络自助服务系统,这也意味着,在网络系统面临外部非法入侵或攻击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将面临较大的资源或财产威胁。若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遭盗取,还会对用户生活造成很多不利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用户隐私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开展“互联网+”业务人才培养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转型,朝着“互联网+”目标发展与转变。高校图书馆的“互联网+”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储备。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与潮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积极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开展“互联网+”业务。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基础之上的。高校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对自身工作人员的业务培养,同时积极引入外部优秀人才,打造一支互联网专业技术过硬、思维活跃和观念先进的人才队伍。一项专门针对互联网行业人才与传统行业人才迁移情况的调查资料显示,互联网对于各个行业特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都极具吸引力。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在图书馆资源检索、分析以及利用等方面的基本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当具备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图书馆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层面融合的专业背景、数据挖掘能力、互联网应用与创新能力。
2.探索高校图书馆“互联网+”特色发展道路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范围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转变,从之前的围绕资源建设与利用进行业务拓展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用户、创新以及知识为核心的模式,并围绕用户、创新以及知识三大核心设置业务拓展目标与计划。高校与高校之间也要进一步加强文献资源共享,互相协调与配合,积极开展流程重组工作,实现以图书馆设置工作流程向现代用户创建工作流程的过渡,为高校图书馆广大用户享受文献资料的查阅、检索等服务提供便利;在数据共享技术支持之下,积极协调,构建起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图书馆公共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为广大高校图书馆资源使用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在图书馆书目信息以及用户动态信息等方面的共享与更新。
3.进一步夯实“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融合的技术基础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并积极探索其与高校图书馆业务的有效融合方式,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跨界进程。高校图书馆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信息知识储藏与传播场所,只有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自身业务与服务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才能不断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阅读与检索需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较为落后,用户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信息查询检索时,所得到的要么是书目,要么就是一大堆相关文章。用户要想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与筛查工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结合自身优势与基础,积极发展智能定位服务技术。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定位服务技术,就是依托于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图书、读者以及服务场所等的智能查找与定位,不仅如此,还可以对高校图书馆整体资源进行查看,与室外资源进行无缝对接。用户对馆藏资料信息的查找可以精确到每个书架,极大地提高了用户进行文献资料检索的效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4.立足实际,寻求“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融合新方式
虚拟性是互联网最突出的特点。“互联网+”涉及一大批现代化智能技术。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也要注重服务的智能化建设,例如,通过设置电子标签的方式,推出文献资料的智能化查找与管理,提高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阅读体验感。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要关注服务的特性化,根据读者实际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智能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虚拟服务就是在已有的非物理性资源基础之上,借助物联网以及相关现代化信息技术向用户提供涉及智能管理以及智能定位等在内的虚拟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智能管理服务一般以管理与服务一卡通方式提供,一卡通录入用户基本信息,用户只需刷卡便可享受借阅或信息交流服务。一卡通是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的有效实现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图书馆在探索服务融合过程中的有效合作形式主要是依托于导航所开展的网络与服务整合,除此之外,还要立足高校发展实际,积极构建高校图书馆相互之间的跨库检索系统,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信息资源。
“互联网+”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高校图书馆要在“中国梦”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发展思路与理念,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互联网+”业务人才培养工作,探索高校图书馆“互联网+”特色发展道路,进一步夯实“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融合的技术基础,立足实际,寻求“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融合新方式。同时,各高校图书馆还要积极探索高校与高校之间在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方面的共享新方式,高校相互之间的共享并不仅仅局限于文献信息资源,还涉及各高校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各高校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交流,推动“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融合发展。
[1]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互联网+”视角下图书馆创新的逻辑与行动——以图书馆受赠创新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9).
[2]何胜,熊太纯,周冰,柳益君,武群辉.高校图书馆大数据服务现实困境与应用模式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5(22) .
[3]朱小燕.“跨界 浙思享”在杭烹调思想盛宴专家热议“互联网+图书馆发展”路径[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5(9).
[4]徐向伟.高等学校“互联网+”图书馆形势下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5]边国尧.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重构[J].图书馆学刊,2016(2) .
[6]李彤.公共图书馆互联网+服务平台构建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