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野生淡水魟鱼稳定及驯食实验
付宁 张永明
摘 要:通过人工调控水质、药物处理的方法,稳定初到的野生淡水魟鱼,提高其成活率;通过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生鲜饵料,诱使野生淡水魟鱼开始摄食,并逐步接受各种生鲜饵料;最终实现野生淡水魟鱼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健康生长。
关键词:初到;野生淡水魟鱼;稳定;驯食
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的淡水魟鱼,体型相对海水种类较小,颜色亮丽各异,是目前最为名贵的淡水观赏鱼类,如南美的黑白魟(Potamotrygon leopoldi )、黑帝王魟(Potamotrygon sp. "pearl")、三色珍珠魟(Potamotrygan motoro)都是极为畅销的品种,单尾价格在2 000~100 000元。此外,淡水魟鱼是有名的陆封软骨鱼类,对研究软骨鱼类的生物进化、地壳运动等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捞,造成该物种野生资源严重破坏,其产地已将部分种类列为禁捕保护动物。
淡水魟鱼虽然多数人工养殖品种体质强壮,养殖简单,但其对水质突变的耐受性较差。初到的野生淡水魟鱼更是因为运输时间久、产地与养殖地水质差异很大,饵料变化大等问题,死亡率很高。我们对初到的野生淡水魟(三色珍珠魟、豹魟)进行了稳定及驯食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其成活率,取得較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点
实验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养殖模拟实训室及济南市彩魟飞扬魟鱼养殖场进行。配置设备为直径2 m,高0.85 m,厚1 cm的无毒玻璃钢圆养殖桶10个。各桶保持水位0.6 m,水温26~28 ℃,pH 6.5~7.5;体积500 L的亚克力圆柱过滤器1个,用PPR管分别与玻璃钢桶连接,过滤器内部放置陶瓷环滤材100 kg,培养硝化细菌;流量7 m3/h的潜水泵1个,使玻璃钢桶与过滤器的水24 h循环。
1.2 实验鱼来源
从巴西观赏鱼出口商购得三色珍珠魟(Potamotrygan motoro),体盘横径25~35 cm 15尾,横径15~25 cm 20尾;豹魟(Potamotrygon castexi)体盘横径15~25 cm 10尾。实验鱼从巴西经香港运输至广州后,再转至实验地点。
1.3 初到水质稳定、药物检疫实验
淡水魟鱼对水质突变非常敏感,通常会因此引起胁迫而快速死亡。2015年12月2日,从巴西观赏鱼出口商处订货后,即开始将养殖设备注水运转,以保证10 d后魟鱼到达有其最适的新鲜并富有硝化菌群的养殖用水。
初到进口野生淡水魟鱼因运输时间长(空运70 h左右),运输水量有限(<25 L),为保证运输期间包装内水质良好,要在出发地进行运输前10~30 d的停食排空,防止运输过程中其排泄物污染运输水体。长时间停食会使魟鱼消化道萎缩、被消化液灼伤,引起肠胃炎、溃疡等病症,严重者会出现消化道粘连、穿孔等现象。野生魟鱼初到后,必须进行肠胃疾病检疫、治疗,以修复消化道功能,保证其成活率。
1.3.1 初到水质稳定操作
初到野生魟鱼到达养殖池边后,迅速打开包装,每个包装袋水内放入强充气气石1颗,另取1根充气管用作吸水管,虹吸养殖池水入袋内(见图1)。检查运输水体,如果水体白浊、杂质多,鱼虚弱,则保持虹吸水管全开(流量30 L/h),在魟鱼忍受范围内尽量快速注入新水;如果水体清澈,鱼状态较好,则虹吸水管半开(流量15~20 L/h),尽量缓慢注入新水,使魟鱼有充分的时间适应新水质。每隔20 min,用水勺将袋内水舀入养殖池,舀入水量等同于加入水量,保证袋内水与养殖池内水充分混匀。
注水1.5~2 h后,用玻璃棒轻触魟鱼背部,如果魟鱼出现扭动、挣扎等迅速应激反应,说明魟鱼已适应新水质;将包装袋提起,袋口没入养殖池,让魟鱼自行游入池内。放鱼量为10~15 kg/1 000 L水体。
1.3.2 药物防病、治疗
魟鱼完成入池操作后,即在养殖水体使用淡水鱼类肠炎类药物。魟鱼属于软骨鱼类,依据对人工繁育魟鱼养殖的相关资料,其对多数抗生素药物较为敏感,耐受性较低。因此选用土霉素、甲硝唑等药性温和的广谱抗生素作为防病、治疗药物。1种或2种抗生素同时使用,使用剂量为鲶鱼等无鳞淡水鱼类的1/2。每天换总水量1/4~1/5的等温新水,补加首次加入药物1/2的药量,连续3~5 d,促进魟鱼排出消化道内杂物,修复消化道创伤。
1.4 驯食实验
在野生环境下,淡水魟鱼为肉食性、捕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底栖的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蠕虫、鱼类等;人工养殖环境下,也接受冰冻杂鱼等生鲜饵料。初到野生淡水魟鱼运输前已进行长时间的停食,体质瘦弱;适应新养殖水质,并完成药物防病、治疗后,必须尽快使其开始摄食,补充营养;并使其尽快接受人工饵料、育肥、生长。魟鱼入缸后,前2 d药物检疫、治疗期间不投喂;第3 d开始投入活的全长2 cm左右淡水米虾,每天1次,投喂量为300尾/m3,随后每天按照摄食情况补加。恢复较快的魟鱼可自行捕食米虾。状态相对较差不能自行捕食的魟鱼,可将米虾剪为2段用捞网轻推至魟鱼正前端身体下方,米虾会随魟鱼呼吸水流进入其口内。随魟鱼摄食量增加,每天投喂次数改为2次,每次投喂量为300尾/m3。
魟鱼能够活跃捕食活米虾后,即停止投喂活米虾,开始投喂冰冻米虾;现场观察投喂,魟鱼不再摄食即停止投喂。个别摄食活米虾但不接受冰冻米虾的个体,将活米虾剪为2段后,用捞网单独投喂,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为其正常摄食量1/2;2~3 d后,会逐渐接受冰冻米虾。魟鱼完全接受冰冻米虾后,可以开始驯食鲜活、冰冻淡水小杂鱼;饵料大小以魟鱼口裂长度1/3~1/4为宜(口裂长度基本与两眼间距相等)。
2 结果
2015年12月6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观赏鱼创业实训基地购得三色珍珠魟、豹魟,济南市彩魟飞扬魟鱼养殖场购得三色珍珠魟;初到野生魟鱼稳定及驯食实验结果如表1。
3 讨论
人工养殖魟鱼水温最适为28~30 ℃,但野生魟鱼生活于相对河流表层、水温较低的河流底层,初到后在26~28 ℃水温条件下养殖,更有利于其适应新环境。稳定并健康摄食后,再逐步提高水温至28~30 ℃,以有利于魟鱼的快速生长。
栖息于河流上游的魟鱼品种,对水质变动相对河流下游的魟鱼较为敏感,稳定所需适应期较长;分析原因为河流上游水质相对下游更清澈、稳定,上游魟鱼对水质要求更高。经解剖观察,河流上游的魟鱼(如三色珍珠魟)消化道壁相对下游的魟鱼(如豹魟)薄,内壁褶皱少;分析原因为上游底栖饵料生物品种相对少、体型较小、易于消化,上游魟鱼所需的饵料相对更容易摄入与消化。
魟鱼在野生环境中主要以底栖的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为食,尤其体型较小的幼体;以活的小型节肢动物如淡水米虾为诱饵,更有利于初到野生魟鱼的开口,效果好于淡水活杂鱼。
体型较大的成熟、亚成熟野生魟鱼体质相对强健,耐受性较强,长途运输成活率较高;但对新环境新水质适应较慢,初开口时间较长。体型小的幼魟体质相对较弱,长途运输成活率较低;但对新环境新水质适应较快,初开口时间较短。
(收稿日期:20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