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鲜红如血的记忆
摘 要:蒙克画作,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崩离析的艺术流派中,表现主义画派异彩纷呈众画作里的一束流光。这束流光耀眼刺目,白炽强烈的光里有死亡、恐惧、惊骇、鲜血、绝望、无助。画作是画家心之镜像,里面映照了艺术家成长的轨迹。画作主观色彩浓烈,个人意识醇厚。画家渲染的一总情味,不管有多么不堪,都是他内心赤诚和本真的投射,画里祭奠了生命旅途中的所有艰辛和不易。
关键词:鲜红;如血;呐喊;恐惧;投射;祭奠
每个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赫然间莫名的感动。这种百感交织的情结,不是忧伤、痛苦、悲哀、或喜悦,不是、什么都不是……说不清楚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状和感动。只是抑制不住的,从心底深处涌动出那么一种感动,而无法自持。印象中,在我过20岁生日那天。夜晚,我关上房间的门,一个人靠住床背哭。可以说,我是用尽全部身心的力气在哭,哭得悲天动地、泣不成声。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哭,只是知道心底涌动着一种感动,而自己又无法排遣那份难受。此难受,非平常意义上的“难受”,是一种用语言说不出的“难受”。再过了十多年,经历过人生的悲欢,一个偶然的契机,我赫然明白。20岁生日夜晚,我哭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小人物那种朦胧的感动,没有能力描述,只知心底有一颗种子在萌芽;但没能量和本事,让这颗种子茁壮萌发。有能力滋润和灌溉这颗种子的,都是青史留名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幸亏有这些大人物,可以安抚一众没能耐说出来、却实实在在拥有这般情怀的人。大人物喊出心声,然后与小人物心心相印,终归是桩痛快解气的事。只要有人喊出来,不拘是谁,就能起到镇痛舒缓的效用。我有一朋友,自小不敢看星星,他一看星星就会泪流满面,心底说不出的难受。问他原因,直视他眼睛,堂堂七尺汉子深邃的眼底,开始泛起湖水。穿透那潭清澈宁静的湖水,似乎隐约明白他具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他说:一看天际的星星,就觉得人类太渺小、太孤独、太无助了。唐代有一位诗人,面对天地广大和时空无限,也在思考人类孤独处境和人在生命旅途上的归属问题。他只用一句诗,就凝结起这种感受。这位诗人是陈子昂,那句诗便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还有一些人,偶遇迥绝宇宙某个忽然而已的美好瞬间,刹那顿悟;良辰美景下,天地苍穹的澄澈纯净与心契合为一,留下此生巅峰之作。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是天赐之作;还有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由衷致敬那些,有能力祭奠生命里所有感动的人。他们或许是诗人,或许是画家,或许是文学家。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有能力把生活中偶遇的某个动人情境,精准地描述出来,就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安抚同样有过相似处境的人。因为有你、有他、还有他创作的佳作,疼痛的人们得到了平缓。否则,苍茫人生真有些坎兒,是人们迈不过去的。
在西方画坛,有位画家偶然看到大自然的一个瞬间,愕然震惊。他无法抑制内心惊恐,回去将此情景画了下来,于是给美术界投下颗重型炮弹。此画威力迄今依然持续发酵,无数人读画后,先是震颤,惊悚过后灵魂得到救赎。读画人不再害羞和恐惧,因为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人比自己更加胆小胆怯,那人还是响当当的大人物。那么自己内心私藏的那点儿害怕,也没啥可羞耻的了。大家都是凡人,都会无助。该画家是挪威表现主义艺术先驱蒙克,这幅画作是名闻天下的《呐喊》。这幅创作于1893年的作品,也被译作《尖叫》,是蒙克创作的系列作品《生命的饰带》组画中的一幅。《生命的饰带》是蒙克如交响乐般系列画的总题名。这组系列画,涉及的主题是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悲伤。《呐喊》是组画中最刺激和最强有力的一幅作品。画面上各种浓烈的色彩形成交错的洪流,参差扭曲。画面前方,一个光头男子双手捂住耳朵,瞪大双眼,张大惊恐的嘴巴用洪荒之力在嘶吼。他好像猝然看到,吓着自己的什么事儿了。然而,画面传达出来的恐怖气息,却来自这位画中人。他身段扭曲、形如幻影、头似骷髅、脸似鬼魅,整个气质像画皮。画中人好像恐惧害怕画外的某个什么东西,而读画人却恐惧害怕这个画中人。这个鬼影憧憧的画中人,背后是红色、黄色、黑色等色彩交织汇聚的激流。此画传达出的气息太让人不舒服了,读画人也被感染的恐惧到了喘不上气。这幅画一问世,自然石破天惊,震荡了所有人。《呐喊》在柏林公开展出时,几乎所有评论家都对此画表现出厌恶,恶评一片。因为这幅画太颠覆世人对“美术”的理解了,蒙克这是赤裸裸的挑衅美术界、是在拉仇恨。
美术不能带给人们美感,而是带来疯狂、恶心和恐怖,简直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画不值得称好,画家蒙克应该遭唾弃。蒙克对这幅画的创作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把创作背景记在了日记中。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呼号”。从日记中,后人可以清楚地了解,令蒙克恐惧万状的事物原来是“如血残阳”。这幅倍受世人恩宠的名画,创作初衷原来是一次让画家倍受煎熬的惊悚之旅。美丽夕阳不在是天际线上,那抹让人留恋的璀璨云霞。画中红色,原来是可怕的鲜血在流淌。犹如魑魅魍魉一般的画中人,原来是画家本人。最美莫过夕阳红,怎么就成为画家眼中的恐怖片了?在中国人心目中,遇见此等景色,应该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是“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最不济、多少有些抑郁伤感的人,看到这番景象,也只会吟诵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怎么也不会像蒙克一样,眼里只有恐怖、鲜血、尸骨和死亡气息。其实在画面上方,绛红如血的天空中央,有画家潦草写就的字:“只有疯人才画得出”,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不知所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本真世界是天地人神四方游戏。那么依此,天神在天空洒下一片奇丽颜色,为游戏增添奇幻色彩也无可厚非。耐人寻味的是,偶遇天空瑰丽落日,蒙克如此恐惧。
同样是如血残阳,被导演李安就看成是天之恩宠,还被用到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天空绚丽颜色,给孤独漂流的主人公无上勇气,让他拾起“我要活下去”的坚实信心。为什么同样颜色,造就不同效果?为什么同样景象,给人不同路向;有人看成生途,有人视作死路?这太值得世人玩味了。用一句不好听的说法表达,什么情由让蒙克成为不可理喻之人?答案要从蒙克的童年说起。蒙克生于1863年,家乡是挪威雷登。挪威是最美丽、最适宜居住的国家。这里风光独特,有峡湾、森林和不期而至的北极光。大自然的奇观恩赐给了这片国土,挪威风土人情曼妙神秘。按理说,蒙克应该尽享地灵人杰的先天优势,然而他的人生简直像被上帝诅咒过。蒙克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军医,母亲则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双亲都是知识分子,蒙克也天具慧根。然而这只是蒙克人生的开局。他摸了一把好牌,全被命运“无常”打烂。蒙克5岁,他母亲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后,父亲扛起抚养孩子们的重担。然而,理性客观评价,蒙克父亲很不称职。当然,蒙克父亲自有他闯不过的人生关隘,同样值得理解、尊重和释怀。但从蒙克这一坐标系出发,就要以就事论事的态度分析阐释其家庭背景成因。蒙克父亲虽然学识好,但性格懦弱,妻子病逝后他被打倒了。最终他患上了精神病。此外,他还给孩子们大量灌输他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如此家教形同杀人,极大影响了蒙克的成长。这样的家庭薰染,导致蒙克家五个兄弟姐妹,全都结局凄惨。其实,蒙克还是家里五个孩子最幸运的,起码他长寿。这应得益他创作诸如《呐喊》之类的画,疏导负能量。
蒙克13岁,年长他两岁的姐姐因肺病去世了。接下来,他妹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不止于此,他还有一个兄弟也去世了。到了1889年,青春正盛的蒙克父亲也去世了。蒙克被摧残的风雨飘摇的神经,再也承受不起打击和刺激了。他精神崩溃到边缘,性格抑郁、孤独、绝望。这还不算完,蒙克家五个兄弟,只有他一个兄弟结过婚,算是正常。可这不幸的兄弟,新婚不过数月也去世了。蒙克自己也好不到哪里,他体弱多病。原本他立志成为工程师而考入工学院念书的,终因健康问题中断学业。此后,蒙克才决心成为画家。他考入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学习绘画。1908年,蒙克被命運抻得行将断裂的神经终得休息。他太累了。这年他患精神分裂。在精神分裂中,他得到久违的解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一生诠释心学最温柔的一段话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如血落日没有喜悦哀伤,它只是大自然最普通的一抹色彩。它无悲无喜,无欲无求,无正亦无邪。只因每个人内心底色的不同,而与天地宇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语出《心经》)的自然颜色心物合一。是人之心将自然颜色先投射,而后过滤形成主观色彩。心是滤镜。天空色彩不在心外。因蒙克心之本体是恐惧,他心里先有了钩子,心外的一切事物才在他心里挂上衣服。天空之色,就在蒙克眼里笼罩上恐怖色彩。天空的一抹红,蒙克看成恐惧,另外一人很可能就看作喜庆。红色是鲜血,同样也是合不拢嘴、笑嘻嘻的新娘子身上一袭漂亮的红嫁衣。这就是蒙克画《呐喊》的全部奥秘,其中蕴含的道理也是表现主义画派的画理。
心外无物。任何表现主义画派画家的作品,都是自己心上的“钩子”。倘若“心无挂碍”,则“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语出《心经》)尽管揭示出蒙克画《呐喊》的背后真相,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笑话蒙克的神经兮兮。尽管承认他内心不健康,以致过分紧张到焦虑,但这没什么可羞耻的。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能承受得起蒙克那么大的人生灾难和恐怖命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难用心体验别人的痛苦与挣扎。自己一次失恋都被打得几年爬不起来,更何况幼年的蒙克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蒙克的心,该多么千疮百孔。成年后的他,不管有多悲观厌世、消沉绝望乃至精神变态,世人都该致以尊重和理解。你不是他,怎能理解他的感受?娑婆世界最难是理解。那不是简单的事,而是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的大智慧与高认知。拥有如此智慧的觉悟者,被称作佛或菩萨。我们只能尽量换位思考,捕捉点滴,再把点滴串成项链,形成完整观点后呈现出来。感恩全世界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用艺术创作慰藉现世人心和无数孤寂的灵魂,让身处困境逆境厄境的人们,得到真实的温暖和抚慰。借佛陀在舍卫国对比丘开示的《慈经》,作为对画家蒙克的致敬,并祭奠那些曾经受苦受难和正在受苦受难的艰辛岁月。
“愿我无敌意,无危险。愿我无精神的痛苦。愿我无身体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愿我的父母亲,我的导师,亲戚和朋友,我的同修,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
作者简介:
王彧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