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尹素丽

    【摘 ? 要】 精准扶贫对中国扶贫工作具有坚实的、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具有可持续性、时代性的扶贫方式可有效对接2020年完全脱贫后的扶贫机制。本文指出目前在贫困农村实施准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精准问题,并提出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干预帮助下,提高农村贫困群体的自我追求及生存能力的办法,从而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进入共同富裕。

    【关键词】 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89 ?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5-0020-22

    [Abstract] ?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vides a solid and indelible impetus for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Only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can we further connect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after comple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2020. Aiming at the imprecise behaviors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this research combine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elf-reliance through the endogenous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 of the poor, combines government leadership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which get rid of poverty completely and move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countryside;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2013年“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一经提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方略对进一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扶贫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一系列成果展现在人民面前。摘帽的贫困县和脱贫人数均越来越多,仅2019年分别有三百多个贫困县、一千多万人实现脱贫,比2017年摘帽贫困县数量高出近三百个。脱贫攻坚进入“后小康时代”,当我们进入全面小康之后,农村脱贫中涉及到的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种问题该如何解决[1]。因此,本文就我国贫困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做一些探讨,为2020年以后有效衔接扶贫机制奠定了基础。

    2 ?制约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仍未改善的输血式扶贫

    干扰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原因除了庞大的扶贫机构,繁琐的组织和层级关系外,还与输血式资金投入有关系。多部门扶贫机构的建立本是为解决贫困问题,但在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的情况下,各个部门通过独有的拨款渠道,导致扶贫资金无法聚拢使用,甚至滥用及误用。更有甚者,以输血式资金投入帮助农村贫困户,虽可解一时困难,却难改贫困状态,还会让受助人产生救助依赖性,一旦停止发放扶贫资金,贫困生活依然无法摆脱。

    2.2 ?贫困群体的自我追求不高

    一个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追求并获得满足,而在扶贫工作中总是会遇到缺乏追求更高幸福生活的动力,这与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具体来说,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知识和新兴文化的传播,导致贫困居民的思维惯性,不能更好的开放思维,自我成就与追求能力相对较低。又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不能形成自己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对扶贫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在扶贫过程中,通过自我描述及上级访谈等来确保精准识别贫困户,有人会觉得不好意思,也有人会觉得这是对自己尊严的损害,从而不配合扶贫工作,不愿意被認定为贫困户[2]。此外,有的人有致富意识,却因为没有门路和能力从而望而却步;有的身懒志散,思想消极,没有人生规划,却争取贫困名额,靠贫困金度日;还有的人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人生追求及成就感较低。针对各贫困群体特点,通过教育学习、树立榜样来塑造贫困人口的人生追求、积极实践、成就感及幸福感,使他们从扶贫的“被动者”转变为“行动者”,形成新时期有针对性的扶贫新格局。

    2.3 ?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短缺

    资本、人才、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环环相扣,任何一项要素的缺乏都对农村经济的提高有掣肘作用。很少有城市资本大规模投资农村产业,主要因为农村产业存在低回报、收益慢的现象,这有悖于资本的逐利本质,不利于资本的生长发展。众所周知,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在经济水平提升方面拥有更多的机遇。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在流入城市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同时会造成农村发展资金的短缺,不仅影响农村产业的布局还会降低农民的发展动力;在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和生活,因为可以得到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也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便利设施。毕业的大学生也选择留在一线、二线城市,不愿意回归农村就业创业,种种现象造成了农村人才和劳动力缺乏,农村产业的发展更是步履维艰;技术的引入对于农村产业的发展有着正向的牵引作用,可正调节农村经济可持续性,但由于土地及产权制度、政策等的约束,在贫困的农村区域中,技术对农业现状的改变与介入程度不高[3]。

    2.4 ?扶贫的主体过于单一

    我国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省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统筹安排下,扛起这场脱贫站的大旗,担负总的责任并将文件精神下发到市县乡(镇),市县乡(镇)行政机构根据自身区域贫困特点,制定治理方案,将贫困治理落地生根。此扶贫的主体构架有着其独特的体制优势,可以利用该系统集中精力克服困难,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的参与度不够,扶贫是关系到民众的大事,理应有社会和市场的参与。运用行政体系打赢脱贫战役的同时,要避免个别官僚主义下的指标管理。若政府扶贫工作以指标为衡量标准,将会降低脱贫效率[4]。总体而言,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扶贫中行政体制偶尔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够;三是社会中个人及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认知度、参与度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3 ?推动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输血”拉动“造血”

    首先,要在中央和地方省市的财政支持下,根据自身地区特色,发展独一无二的产业。众所周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俗语,解释了地区特色的生活方式,还一语道破区域在发展定位时的核心概念,那么贫困地区也可以通过量身制定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来发展自身经济。首先通过定位找到本地区特色产业,再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最后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匹配准确性的提高,从而稳定且快速实现扶贫工作中的产业保障。其次,贫困农村地区脱贫的基本条件和举措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交通及水利等,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该句间接揭示基础设施建设可为偏远、落后、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也为社会生存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基础建设经济支持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国家始终以完善基础设施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们也始终坚信一旦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达到呈倍数增长的效应,最终消除扶贫路上的一切障碍和不利因素。最后,将科技纳入扶贫工作,无疑是农村扶贫攻坚战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举措。在特色产业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申报项目、科技培训至项目完成带来经济收益,引导贫困农村人民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从而达到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收入的目标。科技扶贫具有时代性,通过提高人民的知识储备量和文化素养来间接提高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及增强劳动和生产效率;科技扶贫具有持久性,在特色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上,以科技因素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基层科技人员科学扶贫能力,最终促进扶贫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5]。

    3.2 ?激发贫困群体的自我追求

    扶贫路上,“扶志”先行。贫困农村地区一般地处偏远,经济及社会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发展,贫穷和知识的缺乏限制了思想的张性及自我改变的能力,这也造就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民固步自封,井底之蛙的表现,并形成一种不愿意改变的思想惰性。意识形态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内心萌发出改变的信念,提升勤劳致富的信心,才可以激发群体的致富能力,通过自我追求,动力不竭,才可以经济不衰。短暂的、一时的帮助不如自助来的更长久,这也是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的辩证。农村贫困人民通过科学先进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谋生技能,以通过艰苦奋斗逐步改善生活的思想学习激起致富信心,与此同时必须坚决遏制一些“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在制度方面,政府通过建立奖励制度,正向引导农村贫困人民寻求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以农村贫困人民收入的均值为基础,以年为单位计算,收入高于均值越多奖励越多。在教育方面,政府通过激励及引入学习的方式促进农村贫困家庭注重孩子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家庭知识水平,以此来消除贫困根源。在科技方面,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青壮年进行优先科学技术培训,也可以通过介绍到中大城市,尤其是一线沿海城市进行就业或交流学习,环境的改变也可以渐渐地影响人的思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返贫概率。

    3.3 ?推进农村产业兴旺

    农村持续繁荣的基础是“产业兴旺”,因此,根据区域特色布局产业格局至关重要。第一,以“三权分置”制度为基准积极推动可耕土地流转,为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根基;第二,通过成立农权交易中心,确保各要素流动渠道的畅通,从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村贫困人民的资产收益;最后,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特征以及未来市场需求潜力,在科研院所的帮助和合作扶持下,以构建优势产业体系为目标,推进贫困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发展。

    3.4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扶贫模式

    扶贫是全民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扶贫应该是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出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由政府主导统筹,联合市场和社会共同推进工作进程[6]。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动作用。通过遏制扶贫体系中的官僚形式,加强基层扶贫人员的党性学习,选贤任能。通过教育学习,让每位基层扶贫干部以为贫困人民做实事为己任,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渠道,加强自身综合治理相关问题的实力,完善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并不遗余力的执行相关制度,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其次,将市场机制融入其中。农村贫困地区资金、土地及劳动力等要素均与市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农村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携手市场来开展优势产业扶贫,可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最后,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迈向小康社会,一个人都不落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因此,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事业是每位普通民众做出自己贡献的重要渠道。社会组织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聚集之地,其社会力量巨大,在聚集社会民众力量方面占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可以在农村贫困人民差异需求方面发挥互补作用。通过社会宣传与教育学习,动员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建立长期对口帮扶关系[7],愿意返乡创业发展,对引导村民致富的人才給予一定的帮助和关怀。在以政府为核心的指示下,集结市场和社会两大臂膀,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打赢这场扶贫战的同时,推进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扶贫道阻且漫长,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它终将会在政府的领导和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伴随着2020年的到来,我们也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的生活,随之而来的也有扶贫战略的转向——综合治理阶段,以达到对小康社会的巩固作用。通过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自我成就与追求,增强自立的本领,并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体制,特别关注社会扶贫力量,从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构建有针对性的可持续扶贫战略。总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依据农村贫困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性扶贫战略,确保在搭乘小康社会的这艘中国号巨轮上,每个人都不落下,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1] 杨帆,徐伍达.农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17(7):7-12.

    [2] 张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精准扶贫研究—以“X 镇”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2):19-21.

    [3] 熊启靖.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农村发展路径探析[J].农家参谋, ,2018,12:36-37.

    [4] 管前程.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8,10:151-152.

    [5] 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J].理论学刊,2015,11: 11-18.

    [6] 刘明辉,刘灿.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101-108.

    [7] 黄快生.社会治理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路径开拓与机制创新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07):88-93.

    (编辑:李晓琳)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