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技能大赛与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梳理2011—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语口语赛项的比赛试题库,总结比赛对于选手在技能、语言及素质上的要求;并希望通过该分析研究探讨如何在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训练加强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全方位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技能大赛;题型分析;教学现状;教学启示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牵头并发起,是高职院校全国类比赛中的重要赛事,体现着高职教育的成果和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展示技能的平台,一直都受到各大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发掘培养优秀的选手也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工作之一。因此,分析研究比赛内容和对选手的技能及素质要求对于高职院校一线教师而言,也有重要的意义。
1 历年试题库分析(2011—2018年)
1.1 题目类型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语口语赛项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题型包括职场描述(presentation)、职场交流(interview)、职场辩论(debate)及角色扮演(role-play)4种。在研究年份中,2016年采用的是角色扮演、职场描述及职场辩论3种题型,2013年及2018年使用了上述所有题型,其余年份的比赛只涉及前3种题型。
从出题内容上看,职场描述为限时个人表述,题目类型为图表描述,图表类型涉及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数据表格及对比解析图,类型丰富,涉及主题多样。整理8年的该项35个赛题,其中柱状体15个,饼状图6个,折线图1个,数据表格3个,对比分析图9个,综合性图表1个,且同一年的题库中的图表类型并不会进行统一;图表内容涉及经济、教育、职场、热点话题等。
职场交流为选手与考官(question master)的限时一对一交流,选手获得的材料为一份广告,参赛者将扮演工作人员回答考官针对广告提出的相关问题。在所研究的28个赛题中,选手分别扮演了活動组织者、学校秘书、公司职员、保险推销员、旅行社职员、人事部职员等角色;广告内容涉及旅游、保险、课程推销、夏令营组织、产品推销、员工招聘、清洁服务、设备安装销售等多个领域。
职场辩论为限时双人交流模式,两名选手针对题目分正反方进行辩论,阐述己方观点。该部分话题往往贴合社会热点,双方均有充足的表述空间。在本文分析的年份中,该部分赛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只给出双方辩题,如2012年的题目;另一种是给出充分的背景信息,之后提出问题,再指明双方应持有的观点,2013年、2017年及2018年的辩论赛题均为此种类型。第二种题型为选手提供了更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选手的发挥。
角色扮演为多人合作式表演展示,涉及人数4~5人。这需要选手与其他选手合作完成特定场景下的特定对话,对话场景涉及酒店、旅行社、医院、机场等,在要求选手有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和表演能力。
赛题在比赛过程中采用抽选模式。通过对这几年的题库进行梳理发现,各个比赛模块的题库备选题目基本在3~5个,个别模块在个别年份题目数量略有增减。但在2018年的比赛题目中,职场描述的题库题目数量为11个,职场交流题库题目数量为9个,大大超出了以往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选手抽到重复题目的概率,增加了比赛的精彩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选手的比赛难度。
通过分析梳理发现,大赛一直在通过调整比赛模块探索更合适的比赛模式。从历年出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可以看出,目前现有的4种题型能较好地展示学生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思维逻辑表达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同时从内容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近几年的比赛中,题库的题目数量增加,题目涉及的领域越来越丰富,赛题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也对选手的审题能力、词汇量、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语言要求
作为语言类赛项,对选手的语言水平的考量是对选手成绩评定的重要标准。选手参赛时的语音语调是否标准,用词是否准确,表述过程是否流畅等是选手给评委的第一印象,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选手的得分。
1.3 技能要求
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偏重职场,这就要求选手对相关的英语表述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能够准确运用相应语言进行条理清晰、逻辑完整、内容充分准确的图表描述,以及使用合适语境用语进行工作情景下的问答,这些是完成比赛中职场描述及职场交流两项比赛成败的关键。
1.4 素质要求
根据不同比赛内容,大赛评委会从内容、条理、语言、举止、应答、协作、表现力等多方面对选手表现进行评定。这就要求选手除了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对自己的舞台展示风格、肢体语言等进行规范,同时还需具备较好的参赛心理素质及较好的应变能力。另外,由于比赛中还涉及合作完成的模块,选手的协作能力也是成功完成比赛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2 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教学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培养大赛选手的角度看,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首先,高职院校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的英语水平处于中等偏下,英语基础薄弱。从语言基础角度看,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语音语调训练,词汇量较少,语法基础较差,完成基本的英语日常交流尚存在困难,无法对相对特定的话题或内容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述。
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受人才培养方案及授课大纲影响,教学内容往往受到所选教材的限制,授课内容往往较为基础,若只以选定教材为基础,很难实现学生在某些特定内容上进行专项训练。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课程面对英语之外的所有专业,教材的选择不能向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倾斜,只能选择普适性最好的教材。面对的学生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在教材难度上只能倾向于大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感觉偏难学不会,部分学生感觉太简单没兴趣学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
其次,受授课学时及班级规模限制,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也很难实现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纠正或训练。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课后作业往往不能完全达到语言学习的要求和效果,这使得对学习成果的巩固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没有持续性和延续性,因此取得的学习成果较小,无法取得有效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考核模式多为笔试。受考核方式的限制和影响,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背单词、背句型,而不愿意花时间去训练自己在和考试成绩无关的听说能力。学生为了应试而学习,这和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要培养的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相去甚远。
3 大赛带给教学的一些启示
通过对大赛的研究发现,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因而无法达到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技能大赛选手的要求。
作为一线教师,首先应该有在日常教学中按照大赛对选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不能只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相应的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目前的选手培养模式大多是先选出有潜力的个别学生,之后再在課外进行额外指导,这样的选拔方式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很可能会错过某些有潜力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则得不到表现的机会。
在教材受限制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可以精选教学内容,精心安排课堂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接触类似大赛赛题的学习内容和模式。例如,教材中出现图表时,可以试着让学生进行描述训练;话题合适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练习;课堂问答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完整地回答问题;做情景对话时,合理分配任务,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等。
培养学生参赛不是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以此为标准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蔡晨.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04).
[2] 王薇.从职业能力培养看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推动[J].科教导刊(中),2018(11).
作者简介:杨晨(1983—),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天津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讲师,英语教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英语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