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 要:工匠精神培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目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面临困境,职业教育没有形成工匠精神氛围,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责任感不强。本文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工匠精神培育方法,提出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度,产教融合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资源,项目式教学培育工匠精神,优化制度环境,完善顶层设计,提供工匠精神培育制度支持。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困境;对策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且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要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向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看齐,工匠精神不可缺失。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的基地,职业教育更需要通过深度的产学结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建立工匠精神的评估体系,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搭建社会认可的工匠精神培育平台,构建评价体系,提升国家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1 工匠精神内涵分析
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是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职业精神。中国有着悠久的工匠精神传统,鲁班就是中国古代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工匠精神是认真工作的态度,是一种追求最好的价值取向,也是精益求精的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是细节做到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每个部件的高质量完成。工匠精神是耐心、专注和坚持,专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对产品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工匠精神是严谨、一丝不苟,是确保质量符合严格的检测标准。
2 工匠精神的维度
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核心。黄帝、鲁班是中国古代具有精湛的技艺、认真的工作态度的代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不仅包含精益求精的态度,更要有将工作做精的欲望,能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创新解决问题。工匠精神包括师道精神、创新精神、严谨精神、求精的态度和敬业精神,是“知行合一”“德艺兼修”。它包括3个维度。一是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对工作认真、专注,工匠的任务是制作高质量的精致物品。历史上大师级别的工匠都是具有执着专注精神的人。蔡伦几十年如一日,专注研究造纸,成为造纸术的改良者,作为优秀的工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毕昇潜心钻研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进行改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二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对工作品质有追求,工作严谨、细致,有将工作做好、做精的目的和欲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改进与提高,争取成为行业先锋。三是创新精神。不畏惧困难,善于思考,能与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简单模仿重复只会故步自封,要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用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勇于探索,对已有技术进行创新、改进和美化。
3 国外工匠精神培育借鉴
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影响,德国通过“双元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双元制”的特点是:学生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员工,既在学校学习,也去企业工作场所学习。学习的教材包含理论教材和员工手册。教学在公司的职业工作手册和高校的理论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完成。教学费用,学生的评价、考核,校企共同承担完成,毕业后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关培训证书。“双元制”使得学生对就业岗位有明确认识,培育了懂理论、能实践的工匠型人才。
德国工匠精神的首要表现是愿意多花时间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在某个领域或者行业做到极致。其次是专注。一些企业只做一种产品。再次是追求极致。严谨和对产品追求极致的精神使得企业产品达到高水平,提高了德国的产品整体质量。日本工匠对产品的极致追求表现在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定制产品。所有员工会为客户要求产品质量努力,更具有人性化,不仅要求技艺的专业和精湛,对工作环境、工具陈列、员工穿着、仪容都严格规定。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对名利的淡泊,成就工匠一生的坚持,与日本的民族特性和教育息息相关。日本学校采用访问模式与企业合作 。学校开放各个企业的各类信息,组織相应的企业访问活动,配置指导老师,让学生了解企业相关业务和规范,为确定就业岗位奠定基础。美国是最早制定标准的国家,制造业标准的提高使生产质量也得到,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则通过师徒方式传承产品的生产,并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保留,作为制作工艺的标准。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关键因素,有创新才有生命力,经济发展才有动力。日本重视技术创新,不仅考虑产品质量、生产时间、资源消耗和性价比,更多地考虑人性化高质量生产。创新是美国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美国多元、开放,更有打破固定思维的突破性创新,不仅在科技方面,更在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德国和日本的创新很多时候体现在细节的完善和技术的改进上。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通过对产品的技术改进和细节的完善,国际竞争力、品牌效应凸显,逐渐产生国际市场影响,形成品牌竞争力。
4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面临困境
通过对各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调研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以下困境:第一,师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积极性不高。工匠精神最原始的表现在于学生对所学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否了解,是否热爱。从调研中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和认同;在学校学习后,并没有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强烈愿望和想法。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技能培养失去了基本的坚实基础。第二,高职学生对质量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高职教育中对工匠精神培育缺乏明确的指标和路径。很多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的途径多是来源于媒体,从学校尤其是从课堂上了解的工匠精神非常有限。少数学生从学校的橱窗、广播或微博了解工匠精神。第三,没有形成尊重工匠精神的氛围。工匠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高质量与工匠的付出与收获的正向关系的建立不够。企业对工匠精神培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很多停留在表面上,需要国家建立工匠精神培育制度,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5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对策
5.1 培育以精益求精为行为导向的教育精神
在教育教学中,真实工作情境的创设能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工匠精神不能仅仅靠理论教学进行培育,需要真实情境的感化,在教学互动中传递。教学中教师的行为示范和感化,工作情境中的工作态度、情绪和情感体验,比语言更有效果。高职院校应建立以精益求精为行为导向的教育精神。工作中,工作内容并没有变化,工作的态度却是变化的,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忱,不能光靠语言就能有效果,更需要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教师的行动引导不断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学中真实的工作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同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职业,感受技能和素养要求,促进“默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学生技能。
5.2 產教融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
产教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结合,形成理论和实际一体化课程,在课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理论,更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感受真正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等。在情境的感化下,激发学生专业兴趣,让学生对职业有热情,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基础。
5.3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始终
通过深入的专业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始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不仅培育学生技能,更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融合,是学生技能知识学习和职业精神培育的结合,也体现了工作本位特点。
5.4 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促进工匠精神培育
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感染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行为示范。在校企合作中通过资源整合共同完成工作项目,企业师傅加入教师队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对技能养成和精神塑造产生双重的影响。借鉴德国“双元制”,真实情境感受师傅和教师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6 结语
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工匠精神培育制度和实施方案,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中,产教融合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评价;不仅提高学生技能,更应引导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产品的热爱,对自身行为进行塑造。
作者简介:管学理(1969—),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