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猪弓形体病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刁万伟++吴文韬
摘要:对一例猪弓形体病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介绍,旨在为养猪户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关键词:猪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1-0038-01
弓形体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的寄生性原虫病,以高热、黄疸、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育肥猪发病急,死亡快,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寄生于人、畜等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近年来这两种疾病的混合感染在本地区时有发生,对养猪业危害很大。应引起兽医工作者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对一例猪弓形体病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介绍,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辽宁省建平县马场镇张某饲养猪存栏152头,其中母猪22头,仔猪68头,育肥猪60头,种公猪2头。于2014年4月26日育肥猪开始发病,有6头猪体温升高至41.5 ℃,皮肤有块状发绀,同时伴有运动失调,后期表现呼吸困难。5月1日母猪发病3头,全部流产,特征症状相似。应用青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等无效果。全群采食量略有减少。病程5~9 d,到5月10日共出现12头猪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40.2 ℃,呈稽留热4 d左右。发病1 d左右,耳根出现紫色瘀血,随着病程发展,耳、鼻、后肢股内侧和下腹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或间有出血点。很快发展到全身。2 d左右鼻孔流出水样液体,有的表现咳嗽,有的怀孕母猪流产。病程4~7 d。病程中后期神经障碍,表现走路困难,运动失调,不能站立。排便成圆球状如羊粪。尿液呈黄色,有的转深褐色。有的皮肤苍白,血液稀薄。
3 病理变化
病猪耳背、后臀、腹内侧皮肤发绀。有的皮肤苍白。肺体积略肿大,肺小叶间质增宽、水肿,切面流出胶冻样液体;肝稍肿大,质地较硬实,表面散在有灰白色坏死灶。有的肝脏呈土黄色,胆囊萎缩,胆汁浓稠;脾脏肿大2~3倍,呈蓝紫色,表面有梗死灶;肾脏有出血点,浆膜混浊;盲肠、结肠有散在的小米状溃疡;多数病猪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的肠系膜淋巴结呈绳索状,切面外翻。
4 实验室诊断
4.1 实验室检查
取病死猪的血液、淋巴结、肝材料做涂片和制成压片,用姬姆萨染色,1 000倍显微镜镜检,在三组镜片下均能观察到弓形体虫。
4.2 涂片染色检查
病死猪耳尖组织采集血液1滴置于载玻片上,姬姆萨染色、油镜观察,见红细胞边缘不整,有呈菜花状的紫红色虫体,并有较强的折光,中央发亮,形似气泡。
经过临床、病理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方法
定期消毒灭鼠,清理环境卫生,防止家养和野生猫进入猪舍。严格阻断猫类及其排泄物对畜舍及饲料、饮水的污染。对患有该病的家畜及一切排泄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
每年进行春秋两次药物预防,每吨饲料添加磺胺类药物0.5 kg,连喂1~2周,能有效预防弓形体病的发生。
5.2 治疗措施
发病猪要及时采用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或磺胺间甲氧嘧啶按每千克体重0.2 mL进行肌肉注射,首次剂量加倍,每日2次。连用3~5 d。对于有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应用磺胺类药物后2~3 d后,注射土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按每千克体重0.3 mL连用3 d,同时配合青蒿素注射液进行退热治疗。
对发病群体的预防可应用新诺明(磺胺甲基异恶唑),按0.3%的比例拌料。连续饲喂3 d;停药1 d,之后用土霉素粉(或多西环素粉)按0.2%~0.4%再拌料饲喂3 d。根据病情轻重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效果良好。
隔离发病猪及其猪圈,淘汰重症猪,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每天用2%漂白粉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
6 小结
(1)弓形体病的病原体为弓浆虫,中间宿主是猫,所以猪场内不应该饲养猫和防止野生猫类进入场区。
(2)弓形体病和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同时应用磺胺类药物和土霉素类药物时两者易发生浑浊变性等,在给药时要注意有间隔时间。
(3)猪的弓形体病易与猪瘟、蓝耳病、猪丹毒、猪肺疫等病相混淆,应加强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