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的传播学考察

    【摘要】《中国成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选取具有文化知识普及意义的传播内容,采用趣味性、交互性的传播形式,从认知、态度等方面影响了受众,唤醒了人们的母语情感,实现了电视传播的功能。

    【关键词】中国成语大会;电视;传播;功能

    【作者单位】李卫中,平顶山学院。

    《中国成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原创的语言文化类竞技真人秀节目,该节目以电视为中介,依托电视先进的技术性、开放的辐射性、系统的网络性、广泛的社会性等特点,以成语知识的传播为核心内容,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语是熟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言近旨远、凝练典雅,节目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借助真人秀的运作模式和思路,让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以一种更加流行的方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一、传播内容的知识性

    《中国成语大会》以电视为媒介向大众传达了文化知识,普及了成语的来历与应用,采用灵活新潮的方式将成语带入现代人快餐式的生活状态中,引发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特殊成员,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短语或短句。成语主要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民间俗语等。从成语的语义内容来看,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节目中选取的很多成语表现了古人的智慧、生活经验、社会百态、风俗人情,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善恶、美丑等价值观。有些能够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如愚公移山、花好月圆。成语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结构定型,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值得推广的文化遗产。

    中国成语的总量超过两万个,《中国成语大会》将大约三千个成语呈现在节目中,通过猜词游戏及嘉宾的重点讲述,观众不但能了解成语的意义,而且还能了解这些成语的词源等知识。《中国成语大会》通过所传播的成语知识,展现了成语背后的人文世界,有利于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中国成语大会》根据语义将成语分为无数细小的主题。例如24进18“秦汉思源”组合的猜词主题为“藏拙”,对应猜出的成语有大智若愚、虚怀若谷、心知肚明、敬谢不敏、不露圭角、扬长避短 、深居简出等。“惊叹号”组合的猜词主题为“平常心”,对应猜出的成语有临危不乱、安常处顺、食无求饱、一如既往、安之若素、面不改色、顺其自然、等闲视之等。通过选手猜词的演绎,唤起观众对成语反映的“藏拙”人生智慧以及“平常心”处世态度的认知。

    《中国成语大会》使观众在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接受语言知识教育。节目深入挖掘成语的精华,并以普通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电视呈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激活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从《中国成语大会》可以看出,电视节目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题材的制作和播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选取具有社会学习意义和文化普及意义的节目内容,影响受众通过电视学习本民族文化,发挥电视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社会知识等方面的特色作用。

    二、传播方式的趣味性

    《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档语言文化类节目,作为文化类节目它要承担民族文明传承的责任,但是作为电视节目,它又要具有可视性,因此必须使节目内容的知识性与节目形式的趣味性恰到好处地融合。

    1.节目形式的竞技性

    成语的语音为四字格,念出来音节匀称。我们学习成语主要是为了了解成语的语义,并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因此,如何吸引并引起观众的兴趣,使其恰当运用这些成语进行交流是该节目的目标之一。《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的创意抓住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借鉴真人秀节目的手法、技巧和特色,让严肃的语言文化类节目既有知识的丰富性,也有比赛的悬念感,在娱乐中释放更多的文化元素,因而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成语大会》的节目形式采用了猜词游戏真人秀的形式,设置了目标计时、双音节同题、单词限猜、限时竞猜、成语典故抢答题、词义理解选择题等环节。节目采用猜词的方式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猜谜心理,猜词游戏的节目形式能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这种方式既展示了描述方解释成语的能力,又展示了竞猜方正确选定成语的反应速度,还展现了合作双方的团结协作精神。例如,来自南开大学“才高八里”组合与“法学双星”“白马非马”组合在第五局的成语知识对抗赛中展开拉锯战。“才高八里”的高熙智与王轶隆因不知道“温柔敦厚”的出处是《诗经》而答成《礼记》。在第6回合中,“白马非马”组合为“下车伊始”“告老还乡”“初入仕途”三个成语中哪个表示“致仕”纠结很久,之后因把握不好“致仕”是辞官的意思而出现失误。节目的淘汰制及游戏的良性竞争增强了悬念感和竞技性。

    《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的参与者是增加节目关注点的因素之一。节目中无论是参赛选手还是嘉宾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极具感染力。《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海选时,有三万多名来自不同年龄、行业和民族的选手报名参加,如公安民警解晓波、宝岛台湾叶妙玉、朝鲜族姑娘权春燕、初中生年何欣航、高中生韩韬、本科生李凡等。经过初赛,复赛时留下300多名,最后进入决赛的36位大多是青年选手。在晋级决赛的选手中,90% 的选手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他们年轻、有活力,团结友善,配合默契。他们凭借对成语的精妙解读与稔熟运用一路过关斩将,在节目中揭示成语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新一代青年的风貌。如广州大学的陈江宇很有气场,活泼中不失沉稳,“双音节之王”组合的赵婕荃、吕继北也是心有灵犀、默契配合的一对。选手在赛场上的知识秀、风采秀以及比赛的悬念和良性竞争都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中国成语大会》邀请了学者郦波、蒙曼等作为点评专家参加节目,他们主要补充解释成语的出处、深层意义和文化意义。很多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双层性,并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潜在的隐性意义。著名语言学家刘叔新认为,表意的双层性是汉语成语的区别性特征,据此可以把成语同其他固定语单位区别开 [1]。嘉宾的解释锦上添花,从更高的角度对成语进行了丰富的解读,使观众更容易了解成语深层的语源意义。通过节目既普及了成语文化知识,也增加了节目的看点,确保了节目的准确性和权威感。

    2.电视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融合

    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强制性的,受众的地位是被动的,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电视的传播功能、传播方式都产生了影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重视信息的交互性,即受众主体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自主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内容。随着新媒体的冲击,电视传播方式也要进行一些改变。文化类电视节目除了要注重节目自身形态的改变,还要注重与新媒体的联合。《中国成语大会》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中国网络电视台台网联动中心总监陈剑英认为,这次《中国成语大会》设计了台网融合的“双屏互动”方式,目的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节目中来。“双屏互动”的设计吸引了1295万人次参与节目互动,单期最高互动量达到127.68万人次,引发了社会上的成语热[2]。在传统电视媒体中应用新媒体技术,主要是创造交互式的体验模式,利用新媒体受众广和传播快的优势,扩大电视节目的影响范围。

    三、传播功能的多维性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功能”研究是从社会角度以及受传者层面来看待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大众媒介所产生的能量。目前,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电视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在当下如何有效地发挥电视传播的各种功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电视节目从不同方面向大众提供了某些社会生活的场景、方式、观念,对人进行的是非强制性的引导和教育。电视传播在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具有文化普及意义的知识性传播内容,唤起民众的集体记忆,普及成语知识,提升人们对母语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大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好地实现电视传播的社会教育功能。

    电视的传播过程,就是制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建构话语并由受众依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话语的过程。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原创文化节目,《中国成语大全》体现了国家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增加了人们的知识量,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了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比如,2015《中国成语大会》四强争夺战中,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以下知识:拔山扛鼎说的是项羽;一身是胆形容的是赵云;碧眼紫髯形容的是孙权。通过节目人们回顾了历史人物,了解了成语描述的对象及使用的语境。《中国成语大会》通过对成语意义、典故等的介绍和解析,使人们熟练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语言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2015年总冠军争夺赛第四局抢答题中,通过主持人张腾岳的讲解和“PM2.5”李剑章的抢答,观众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响遏行云”和“乘风破浪”等成语的意义和典故出处。“受众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看,则体现为具有社会性和个性的人。”[3]节目根据现代社会中受众的接受心理,用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播语言知识,借助网络平台等途径的互动方式,充分提升人们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提升大家的母语情感。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受众对成语及成语文化的关注,以成语为题材的传统文化热还延伸到了图书、音像制品等领域。

    《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对电视传播的社会教育功能与文化娱乐功能的有效结合进行了有益探索。虽然电视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大众文化,但是具有文化知识普及意义的节目也应通过增加趣味性、平易性来争取更多的观众,引起他们的观赏兴趣。《中国成语大会》提高了人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掀起了学习成语的热潮,引导人们正确运用母语、熟练运用成语。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我们每天都会运用,而成语是语言应用的高级形态,大都为四字格,书面语色彩较浓,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运用的频率相对较低。中国成语的总量超过两万个,生活中被人们常用的成语只有一两千个。《中国成语大会》寓教于乐,节目猜词的主题设计既有“远方”“容止”等古意而典雅的主题,也有“靠谱”“点赞”等口语化的主题,这些主题下多种类型的成语使节目更加活泼。比如,“秦汉思源”组合在双音节猜词环节中,王蕊一个提示词“断稿”,张恒睿就猜中“江郎才尽”,选手之间的默契和猜词能力让人叹为观止。通过成语的猜词游戏,人们记住了成语实际意义所指,而不是那些仅靠表面字义组合推断出来的意义,从而了解、熟悉并进一步使用成语。节目的宗旨是让成语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让人们喜欢使用成语,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进一步熟悉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的精髓和亮点。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等。“媒介最重要的功能不是传递信息和获得个人利益,而是把人们聚合到某种形式的社群当中,为人们带来归属感。”[4]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是代代相传的,具有凝聚作用,能够形成群体的共同文化心理。现代传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现代的方式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心理。

    电视是一种沟通媒介,它综合运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表现手段将所要传达的信息组织起来,从而阐释信息相应的文化意义。即传播的核心在于电视语言所负载和传达的意义。罗兰·巴特认为,符号体系及其运作是人文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为符号既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同时它又是生产各种复杂的人类社会文化关系运作的中介因素[5]。电视传播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人、社会和文化的各种互动关系。从节目内延伸到节目外,从受众对成语知识的认知层面延伸到对母语的情感态度层面,电视传播通过各种手段的运用,将由电视语言符号和特定社会文化解读共同构成的意义网络不断丰富和推进,传统文化的内容经过电视的表现手段处理之后,也可以成为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这样的节目对当下语境下如何有效地发挥电视传播的各种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传承中国智慧 彰显媒体责任—《中国成语大会》研讨会纪要[J] .电视研究,2014(8).

    [3]何江,郭嘉.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真人秀节目人物形象[J] .出版广角,2016(2).

    [4]何学森.浅析电视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贴切性[J] .电视研究,2013(1).

    [5][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 .许蔷蔷,许绮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