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发展路径

    曾金盾+刘建朝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是所属高校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发展,不能绕开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转型发展的内涵认识、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情况,将对学报的稿源质量、栏目设置等产生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学报的发展,对学报进行合理定位。学报可借鉴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应用型编辑,全媒体化办刊,从而创建特色学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产学研;学报

    【作者单位】曾金盾,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刘建朝,福建三明学院学报编辑部。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高校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体为新建本科院校,是对提出应用型发展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另一称谓,又称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报裹挟其中,既引发学报发展的困境,又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如何把握机遇并采取可行的发展措施,仍处于探索之中。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研究现状

    在当前的学报运行体制下,高校学报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所属高校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前身”,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已经走在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探索道路上,提出“应用型”“地方性”等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内涵的战略和对策。有论者基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背景来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学报,虽是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却近乎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研究。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发展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学科建设不完善,学术研究底子较薄,办学优势还没得到有力发挥。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先天的短板,使其对所属学报的支撑力度较小,学报存在“稿件质量、办刊质量、影响因子不高及学报发行量低等突出问题”[1]。二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特色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大多由高职高专学报转化而来,存在“全、散、小、弱”的共性,同质化现象严重。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应立足院校和地方的特色,突出应用型、地方性,从而走出同质化误区[2]。三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办刊意义。对高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报是高校的学术交流平台,对营造学术研究氛围,促进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发展等起着积极推动作用[3]。对地方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由此体现出学报的社会价值[2]。

    从上述可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为对象的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但这些研究成果还很少,且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发展缺乏全局性理解,致使所提的学报发展策略缺乏系统性。

    随着一批本科院校确立应用型转型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化,“应用型本科”的提法逐渐被高校和学界认可,从各方面研究“应用型本科”的论文逐年增加,大大超过了“新建本科”的提法。虽然“应用型本科”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在学报研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提法还较少。相关研究还缺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殊性的把握。为更全面地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发展路径,我们不能绕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环境。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对学报的影响

    总体而言,高校学报的发展层次与所属高校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如影响因子较低的高校学报大多为一般本科高校学报或高职高专学报,而核心期刊的名额大多为重点大学学报所占有。可以说,高校影响或制约着学报的建设与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这必然影响所属学报的发展。

    1.高校态度对学报发展的影响

    高校态度是指高校人员(主要为高校领导层、校内作者和学报编辑)对所属学报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高校领导对学报的态度,依赖于对应用型本科发展内涵的认知,而不同的认知将影响其对学报的态度。一方面,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高校领导层更注重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能降低对学术研究的关注度,从而使大多作为科级部门、处于较边缘地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更加不受重视。另一方面,高校领导层也可能重视应用型研究,重视技术的创新研发,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理论水平,相应地会重视学报的学术平台作用,甚至将学报纳入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规划。校内师生论文是高校学报的重要稿源,校内作者对学报的态度,影响校内优质稿源的去向,进而影响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学报编辑是学报发展的关键,但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编辑没有做大做强学报的理想和动力,使学报处于勉强维持状态[4]。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师资队伍发生了变化,学报编辑的边缘感明显,自身的成就感较低,可能进一步影响编辑对学报的态度以及工作的积极性。

    2.师资队伍对稿源质量的影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对师资队伍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即教师不仅能从事理论知识教学,还应具备实际操作技能,能培养出服务生产的应用技术人才。然而,“目前,这批院校师资队伍却面临着实践能力不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5]为改变师资队伍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引进地方和企业有丰富实践和操作经验的人才,同时也将原有教师送到企业、地方去挂职锻炼,培养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的变化使学报校内作者队伍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引进的教师,虽有着丰富的应用实践技能,但缺少学术研究的专业化训练。二是校内原有的教师,为应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更着力于提升应用性技能,且随着考评机制的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降低了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性,使得教师更无心思去创作学术论文。这都会导致学报稿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

    3.学科建设对学报特色的影响

    学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反映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更偏向于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势的学科,更偏向于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学科专业。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调整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组建专业群,建设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与职业任务相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将使院校重视的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多的研发支持,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而其他尚未整合入学科建设、在转型发展中被边缘化的一些专业的教师难以形成研究团队,科研处于散兵游勇状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各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的质与量发生变化,随之引起校内稿源的变化。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与学报的发文情况具有极高的相关度,有些学科的栏目会因稿源充足而得到强化,有些栏目会因面临稿荒而被取消,从而影响学报的栏目设置,最终使学报形成新的特点。

    从上述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校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这对所属学报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原有的稿源情况和刊物风格受到冲击,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学报可以调整发展策略,彰显办刊特色,使其从普通本科学报中脱颖而出。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的发展对策

    1.重视学报的发展,科学合理定位

    高校要认识到高校出版的特殊重要性,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6]。同样,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重视所属学报的发展。首先,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为“双师双能型”教师,也“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7],传统的研究型教师仍占有一定比例,继续从事培养研究型人才及理论性研究,他们需要学术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定位。当前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认识有失偏颇,以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为目标,不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创新研发能力。事实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同样注重师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的同时,开展应用型的研发创新,进行应用型研究。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作为学术平台和窗口,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领导应当注重学报的建设与发展,把学报纳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在学术期刊界及所属高校转型发展的环境,高校领导应对学报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应定位为地方性学报,着重服务和反映地方或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努力打造成地方的重要学术期刊[8]。

    2.产学研合作模式,创建特色学报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为依托,学报可借鉴产学研合作模式来办刊。虽然学报主要作为展示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平台,但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学报发展注入新的因素。首先,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学报提供作者队伍。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与企业、行业及地方政府的联系,并针对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服务地方项目的研究。其中,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团队成员不仅有高校的师生,还有地方政企的研究人员,扩大了学报的作者队伍。其次,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学报提供应用性研究成果。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攻关等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研究和创新,将这些能解决地方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发表于学报,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发表应用性研究论文的发展定位,使学报成为产学研合作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在产学研合作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加强与地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联系,使教育、产业和科研等连为一体,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有关高校研究优势、地方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方面的研究,将持续推进,不断产生有地方性、应用性和科技含量的研究成果。学报可以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凭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当前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等前沿问题的了解,开设相关的栏目,并以一批特色栏目的构建,实现学报的特色定位。

    3.发展应用型编辑,全媒体化办刊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报的重视,以及学报发展模式的变革,最终落实到学报编辑人员的办刊水平。结合当下的学术期刊出版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必须发展应用型编辑,实行全媒体化办刊。一是编辑融入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格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从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学报编辑必须关注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动态,了解所属院校的转型发展动作;加强与高教研究所(中心)、各院系教研室的联系,了解各种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发展应用型编辑。有论者认为,“由于条件限制,编辑没有机会深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学术视野。机械化的事务性工作磨灭了编辑的创造力,编辑很难提升自己,导致学报学术水平每况愈下。”[6]

    编辑大多为非编辑学专业出身,可以发挥编辑所学专业优势,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适当对接校企、校地项目。这不仅使编辑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也有利于编辑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办刊模式,掌握当前学术研究热点,更好地规划学报栏目、组稿方向。另外,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的出版方式成为趋势,编辑还应提升计算机技能,使编辑在具备传统编辑能力的同时,又能应对数字化出版。三是全媒体化办刊。在网络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须有“互联网+”的思维,通过编辑工作网络化,开门办刊,不仅反映所属院校的应用性研究成果,而且积极吸收其他院校优质的应用性研究论文,使学报成为开放的交流平台。学报还应以新时代的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刊物向多媒体、复合出版产品形态转变,扩大学报及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是所属院校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能摆脱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必须赢得所属院校的支撑,必须结合院校的发展模式,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办刊,增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企业的合作,刊发有地域特色、社会价值和学术水平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才能办成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

    参考文献

    [1]罗清恋.依托学科,突出特色,服务地方——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发展的思考[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

    [2]马诚.应用型 地方性 开放式——同质化环境下新升本科院校学报出版宗旨的定位[J] .开放潮,2007(8):46-47.

    [3]张海芸,张保军,韩廷俊,等.试论学报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J] .2011(12):23-25.

    [4]黄维宪,米丽娟.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学术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25.

    [5]徐延宇,向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12):54.

    [6]《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Z].

    [7]赵文青.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潘懋元先生访谈录[J] .高校教育管理,2014(1).

    [8]刘建朝.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报发展定位的探讨[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1):86-88.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