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央苏区红军伤病员管理措施

    刘国秋+谭宗梅+吴依林

    [提 要]央苏区时期,食品短缺,生活条件艰苦,疾病在苏区肆虐,又缺医少药。党和政府为保证红军战斗力,鼓舞伤病员斗志,保障其健康,采取了很多伤病员管理措施。通过分析史料以及学者们对中央苏区的一系列研究,从建设较好红军医院、改善红军伤病员生活条件和加强其思想政治工作三个方面探讨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伤病员管理措施。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军伤病员;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刘国秋(1982—),女,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谭宗梅(1962—),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苏区卫生;吴依林(1993—),赣南医学院本科毕业,研究方向为卫生管理。(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2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XGL006)

    中央苏区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卫生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例如:高恩显(1987)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历史简编》一书中对苏区时期各个方面红军的卫生工作做了详细的总结,建立医院、聘请和培养医务人员、给红军伤病员特殊的待遇等一系列行为措施都体现了这一时期虽艰苦,但对红军伤病员都进行极力优待。[1]张莉芳、李媛(2012)在《苏区时期毛泽东医疗卫生思想浅析》一文中也强调优待伤病员,还特别重视伤病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并且“医务人员要好好爱护伤病员,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绝不允许医务工作者轻视伤病员”等[2]都证明了苏区时期对伤病员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改善红军伤病员生活条件和加强其思想政治工作三个方面进行不懈地努力,为保障伤病员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党的医疗卫生工作是在革命战争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央苏区时期,红军数量逐渐增加,队伍不断扩大,同时战斗频繁,导致红军队伍中受伤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但医疗资源有限,许多红军伤病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甚至有部分红军伤病员因无法得到及时和良好的治疗而失去宝贵的生命。面对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中央苏区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从满足红军伤病员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出发,进行了简单而又必要的科室分工。如医院设置的院长、党代表、政治处等,主要负责医院的正常运转,维护正常的院党、院群及医院同地方的关系。同时配有医务室、换药房、重伤科、轻伤科等部门,主要负责伤病员的诊断及治疗工作。配有护理班负责伤病员的运输、护理及医院的安全保卫等工作……等中央苏区红军医院人员配置大致如下:院长(医生)1名,政治委员1名,医助1名,司药1名,供给员1名,管理员1名,文书1名,通讯员1名,司号员1名,管理班长1名,理发员1名,炊事员3名,饲养员2名,警卫排长1名,班长3名,战斗员24名,党书记1名,后来还专门配备了政工人员若干名。[3]虽然红军医院的医疗条件相对简陋,但基本上满足了红军伤病员的卫生需求,这在当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央苏区建立许多卫生学校,招收人才进行培养和训练,为红军队伍输送了大批的医疗人才。自1931年,成立了以贺诚任处长的军委总军医处后,“统一了部队的卫生编制,明确了各类卫生机构的职责、任务和隶属关系,大大推动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逐步走上正轨”[4],同时建立许多卫生学校,招收人才进行培养和训练,为红军队伍输送了大批的医疗人才。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保障红军伤病员的健康。

    对于医疗所需医药问题的解决,一是通过战争,从敌军出缴获部分药材和医疗器械,并且从敌军处缴获的药材大部分都是红军当时非常缺少的西药。二是现金购买,在反“围剿”期间,红军派专门部队在占领的城镇四处搜集药材,以公正合理的价格对当地药店等拥有的药品进行集中购买。同时在白区,地下党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秘密购买红军所需药材,然后通过地下通道运回中央苏区。三是自主生产药材,为缓解药材紧缺问题,红军总卫生部决定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卫生材料厂,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的卫生材料生产部门,在革命艰苦时期用竹子制作大量的棉签棒和镊子等医用器械,同时生产大量医用棉花、纱布、绷带等外科用药品和中药膏丸。四是利用中央苏区这一天然地理位置,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草药为红军伤病员治疗,以补西药稀缺的不足。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革命的医疗队伍里,还是有无数的医务工作者把自己从事的职业与崇高的革命事业融为一体,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身本领乃至生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医疗卫生工作也慢慢发展起来。

    二、改善红军伤病员的生活条件,优待伤病兵

    中央苏区时期,经济上面临极大困难,连基本的伙食都难以维持,吃的是老南瓜煮米饭,有时甚至只有南瓜,既没有红米饭,也没有油盐,连基本的保暖衣物也不充足,缺少的物资也无足够的银钱购买,由此可见当时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等一系列策略让我军陷入极大困境,在《周恩来关于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筹款、制办棉衣等问题致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央政府电》中提到:“此间北风已起,棉衣未备,冷不可挡,午夜犹甚,病兵因之大增。”[5]大部分伤兵无处安置,最终只能住脏乱的民房。

    面对伤病又缺医少药,红军伤病员的生活更加困苦,经常出现红军伤病员身负重伤还忍饥挨饿的现象。面临如此困境,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首先解决红军伤病员吃穿等基本生存条件问题,让红军伤病员在养病期间无后顾之忧,同时,红军队伍开源节流,组织专门的队伍筹备粮食、衣物,鼓励部队节省开支,用来为红军伤病员发放休养费、伙食费等,从解决红军伤病员基本生活开始,改善其吃饭、穿衣、治病条件,激起全军互济。

    为保障红军伤病员的基本生活,中央苏区政府发给红军伤病员休养费、伙食费、衣物等。《龙岩漳州两战役战斗经过报告》中有提到:“伤兵问题:(1)重伤每员发给大洋6元,轻伤每员发给4元,另发伙食费一月,每员每天按二毛发给。(2)四月廿日,轻伤每员发给4元,重伤每员6元,另发衣服一套。”[6]党和苏维埃政府努力解决红军所需物资,不仅红军内部发动各类节约运动,还发动群众慰劳红军,甚至有许多的红军伤病员在老百姓家里养伤,受到老百姓的照顾,较好地保障了红军伤病员的基本生活。

    同时,对红军伤病员进行精神抚慰。医技人员把红军伤病员当成自己的“同志”、“战友”,把红军伤病员当成自己的亲人,亲切对待,努力减轻伤病员病痛;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以身作则,关心红军伤病员,亲切慰问。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不懈努力,鼓舞了红军伤病员士气,让红军伤病员更好地恢复健康。

    三、加强红军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士气

    红军初创时期,由于受到单纯军事主义、流寇主义、旧式军队军阀作风和军事政治对立观等错误思想的影响,部队对医院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伤病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虐待和歧视现象。[7]这对本就处于敌人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交通封闭等残酷环境当中的红军伤病员心里上造成极大的恐慌,产生害怕负伤害病的恐惧,红军中有部分人思想涣散,政治觉悟不高,害怕吃苦,减少了红军的战斗力,同时还减少了工农群众加入红军的勇气。为克服单纯军事主义思想,也急需加强对红军伤病员的管理措施。

    面对疾病的威胁,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者艰苦奋斗,面对物质方面的困难,依然秉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指战员的健康”这一服务宗旨,千方百计解决革命中的难题,甚至用土办法救治伤病员,保证红军伤病员的健康。“针对红军伤病员这一特殊对象,广泛开展了以提高素质、增强斗志、恢复健康、早日归队为目标的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8]并且,各级领导对红军伤病员进行慰问,《中央局通告(第三号)》中提到:“各县并要派慰劳代表到前方鼓励前方士气,联系前后方的革命斗争。”[9]解决红军伤病员的各种困难,对待伤病员要求像对待亲人般亲切,要站在同志的地位上,进行个别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让红军伤病员克服难关,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对待红军伤病员态度要诚恳,帮助红军伤病员战胜死亡对他们的威胁,帮助他们从心理方面解除伤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3]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历史简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

    [2]张莉芳,李媛.苏区时期毛泽东医疗卫生思想浅析[J].赣南医学院报,2012,(5).

    [4]刘善玖.试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管理及其历史价值[J].党史文苑,2004,(10).

    [5][9]刘善玖,钟继润.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 第1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6]林豆豆,陈铁健,刘树发.林彪军事文选[J].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2012,(11).

    [7][8]刘善玖,钟继润.浅论苏区红军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J].赣南医学院报,2010,(5).

    [责任编辑:邵猷芬]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