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声乐套曲《被遗忘的小咏叹调》之《憧憬》的艺术创作特色
向昱摘要:德彪西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被遗忘的小咏叹调》就是其中的一部声乐套曲。《憧憬》(C'est l'Extase)是套曲的第一首,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本文分别从音乐、歌词两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德彪西 声乐套曲 憧憬 音乐特征 歌词特征
德彪西一生中公开发表了艺术歌曲六十余首,《被遗忘的小咏叹调》是其中一部套曲,根据魏尔伦的诗歌所作,作品完成于1888年,歌曲是德彪西题献给自己的爱人玛丽.嘉登(Mary Garden)的礼物。套曲共分为《憧憬》、《心中泪》、《树影》、《木马》、《绿》、《忧郁》六首,其中《憧憬》、《心中泪》、《树影》歌词分别选自魏尔伦诗集《无言的浪漫曲》中《被遗忘的小咏叹调》的第一、第三、第九首,《木马》选自《无言的浪漫曲》中《比利时风景》第四首,《绿》、《忧郁》分别选自《无言浪漫曲》中组诗《水彩画》第一首和第二首。这部声乐套曲原先的标题仅仅是《小咏叹调》,在最初出版的15年后再版时改名为《被遗忘的小咏叹调》。
一、《憧憬》的音乐艺术特征
《憧憬》(C'est l'Extase)是《被遗忘的小咏叹调》的第一首,调性为E大调,3/8拍。在音乐上这首作品有较为明显的戏剧性冲突,音域较宽广,音乐有很大的动力和张力。和声写作以四五度为基本框架,其中运用了很多十一和弦、九和弦、七和弦附加音和经过音,使其不同于传统的大小调和声。[3]在结构上作品是自由地三部型,但是划分却不是非常清晰,最后一部分有再现的感觉但是不严格。
作品在E大调的D9和弦开始,在音乐意境上由和声、力度及速度等综合因素呈现一种幻想迷茫的空间:和声上 ,前面两小节由属和弦开始的、一连串的、向下进行的九和弦、七和弦、三和弦构成的柱式和弦织体组成,并且连续几次在后面出现。在速度上作品开始要求“Lent et caressant”即“缓慢而且轻柔地、抚摸般地”,力度上要求“PP”即很微弱。
11-17小节作品的表达与前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从这里开始作品不管是在情绪上,还是音乐本身的表达上都开始出现变化,作曲家通过表情术语、音乐记号,及节奏音型和和弦得以体现。作品旋律上,他要求“un poco mosso”(带一点激动的),每个音要得以保持。钢琴伴奏从主七和弦开始,连续用同样的节奏型持续了将近七小节直到第一乐句的再现。低音有两个E-降E,C—B的小二度的模进。
从音乐材料和创作上分析,我们可以将20-43小节看着整首作品的第二部分。旋律声部要求“逐渐地活跃”(poco a poco animato),感情表达更为激动,音乐也更宽广,还出现了一个全曲罕见的长乐句。从24小节开始部分旋律半音化下行,而伴奏则半音化上行到28小节但都不是很严格,但二者在音量上都要求逐渐渐弱(dimimuendo)从而配合歌词表达的意境.
44-52小节为带再现的第三部分,44小节旋律向下发展,声乐旋律能够见到我们很熟悉的、在第一部分几次出现在钢琴伴奏的高声部,从mf逐渐减弱到pp再到ppp,最后变成“絮絮低语”(murmure),46小节有两小节小二度半音化变化,旋律最后落在主和弦的转位和弦上,通过4小节的补充终止回到原位主和弦。
二、《憧憬》歌词的艺术特征
《憧憬》(Cest lExtase )选自魏尔伦诗集《无言的浪漫曲》中《被遗忘的小咏叹调》的第一首,歌词主要描写了了主人公与大自然的心有灵犀以及他内心情感与自然美景之间的反差,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憧憬及苦闷。
在法语诗歌中,法语诗歌重视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韵律,它是通过脚韵即每一行诗句最后的声韵来得以表现。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憧憬》可以分为三个诗节,整首作品的脚韵的规律大致如下表:
“Cest lextase langoureuse”作品开篇点题,给整个情调笼上了“忧郁”的气氛。在第一诗节中,我们从“lextase(神往)”、“多情的(amoureuse)”、“letreinte(拥抱)”等充满暖意的词的运用能够看到作品主人公对柔情充满渴望。但是同时“langoureuse(忧郁的)”、“fatigue(疲劳)”、“grises(灰色的)”等表达生冷感情色彩词语的运用又带给主人公压抑与失望。第二诗节完全运用拟人手法,主人公身处并能听到大自然的“murmure(窃窃私语)”、“susurre(耳语)”、“Que(呼唤)”显示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第三诗节开始描写主人公挣扎的内心,从“lamente(悲痛欲绝)、”“plainte(呻吟)”可以看出其情深深、意切切却痛彻心扉的心理。接下来主人公以难以置信的口吻发出疑问,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在如画大自然与痛苦内心之间徘徊,最后那份憧憬美好情感的愿望终站上风,在诗作末尾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美]汤普森.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M].朱晓蓉,张洪模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金晨.时代的书写——德彪西的艺术歌曲[J].音乐天地,2004,(06).
[3]王莹.源自传统的印象主义抒情诗-德彪西《被遗忘的小咏叹调》分析札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8,(02).
[4]洪江.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歌曲审美[J].民族音乐,2008,(02).
关键词:德彪西 声乐套曲 憧憬 音乐特征 歌词特征
德彪西一生中公开发表了艺术歌曲六十余首,《被遗忘的小咏叹调》是其中一部套曲,根据魏尔伦的诗歌所作,作品完成于1888年,歌曲是德彪西题献给自己的爱人玛丽.嘉登(Mary Garden)的礼物。套曲共分为《憧憬》、《心中泪》、《树影》、《木马》、《绿》、《忧郁》六首,其中《憧憬》、《心中泪》、《树影》歌词分别选自魏尔伦诗集《无言的浪漫曲》中《被遗忘的小咏叹调》的第一、第三、第九首,《木马》选自《无言的浪漫曲》中《比利时风景》第四首,《绿》、《忧郁》分别选自《无言浪漫曲》中组诗《水彩画》第一首和第二首。这部声乐套曲原先的标题仅仅是《小咏叹调》,在最初出版的15年后再版时改名为《被遗忘的小咏叹调》。
一、《憧憬》的音乐艺术特征
《憧憬》(C'est l'Extase)是《被遗忘的小咏叹调》的第一首,调性为E大调,3/8拍。在音乐上这首作品有较为明显的戏剧性冲突,音域较宽广,音乐有很大的动力和张力。和声写作以四五度为基本框架,其中运用了很多十一和弦、九和弦、七和弦附加音和经过音,使其不同于传统的大小调和声。[3]在结构上作品是自由地三部型,但是划分却不是非常清晰,最后一部分有再现的感觉但是不严格。
作品在E大调的D9和弦开始,在音乐意境上由和声、力度及速度等综合因素呈现一种幻想迷茫的空间:和声上 ,前面两小节由属和弦开始的、一连串的、向下进行的九和弦、七和弦、三和弦构成的柱式和弦织体组成,并且连续几次在后面出现。在速度上作品开始要求“Lent et caressant”即“缓慢而且轻柔地、抚摸般地”,力度上要求“PP”即很微弱。
11-17小节作品的表达与前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从这里开始作品不管是在情绪上,还是音乐本身的表达上都开始出现变化,作曲家通过表情术语、音乐记号,及节奏音型和和弦得以体现。作品旋律上,他要求“un poco mosso”(带一点激动的),每个音要得以保持。钢琴伴奏从主七和弦开始,连续用同样的节奏型持续了将近七小节直到第一乐句的再现。低音有两个E-降E,C—B的小二度的模进。
从音乐材料和创作上分析,我们可以将20-43小节看着整首作品的第二部分。旋律声部要求“逐渐地活跃”(poco a poco animato),感情表达更为激动,音乐也更宽广,还出现了一个全曲罕见的长乐句。从24小节开始部分旋律半音化下行,而伴奏则半音化上行到28小节但都不是很严格,但二者在音量上都要求逐渐渐弱(dimimuendo)从而配合歌词表达的意境.
44-52小节为带再现的第三部分,44小节旋律向下发展,声乐旋律能够见到我们很熟悉的、在第一部分几次出现在钢琴伴奏的高声部,从mf逐渐减弱到pp再到ppp,最后变成“絮絮低语”(murmure),46小节有两小节小二度半音化变化,旋律最后落在主和弦的转位和弦上,通过4小节的补充终止回到原位主和弦。
二、《憧憬》歌词的艺术特征
《憧憬》(Cest lExtase )选自魏尔伦诗集《无言的浪漫曲》中《被遗忘的小咏叹调》的第一首,歌词主要描写了了主人公与大自然的心有灵犀以及他内心情感与自然美景之间的反差,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憧憬及苦闷。
在法语诗歌中,法语诗歌重视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韵律,它是通过脚韵即每一行诗句最后的声韵来得以表现。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憧憬》可以分为三个诗节,整首作品的脚韵的规律大致如下表:
“Cest lextase langoureuse”作品开篇点题,给整个情调笼上了“忧郁”的气氛。在第一诗节中,我们从“lextase(神往)”、“多情的(amoureuse)”、“letreinte(拥抱)”等充满暖意的词的运用能够看到作品主人公对柔情充满渴望。但是同时“langoureuse(忧郁的)”、“fatigue(疲劳)”、“grises(灰色的)”等表达生冷感情色彩词语的运用又带给主人公压抑与失望。第二诗节完全运用拟人手法,主人公身处并能听到大自然的“murmure(窃窃私语)”、“susurre(耳语)”、“Que(呼唤)”显示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第三诗节开始描写主人公挣扎的内心,从“lamente(悲痛欲绝)、”“plainte(呻吟)”可以看出其情深深、意切切却痛彻心扉的心理。接下来主人公以难以置信的口吻发出疑问,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在如画大自然与痛苦内心之间徘徊,最后那份憧憬美好情感的愿望终站上风,在诗作末尾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美]汤普森.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M].朱晓蓉,张洪模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金晨.时代的书写——德彪西的艺术歌曲[J].音乐天地,2004,(06).
[3]王莹.源自传统的印象主义抒情诗-德彪西《被遗忘的小咏叹调》分析札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8,(02).
[4]洪江.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歌曲审美[J].民族音乐,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