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黄绮
摘要: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正在于他将艺术性和技术性高度结合在一起。其中《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他描写了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场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及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
关键词:肖邦 练习曲 革命
一、肖邦生平及创作阶段
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一生创作的重要作品有:4首叙事曲、3首奏鸣曲、27首练习曲、19首波罗奈兹舞曲、58首马祖卡舞曲、17首圆舞曲、4首即兴曲、2首幻想曲、21首小夜曲、摇篮曲、船歌、2首协奏曲、回旋曲等等,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像这样的作曲家在音乐世界大师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被称为“钢琴诗人”。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考入华沙音乐学院并开始享誉华沙。20岁前是肖邦音乐创作的少年时期,在他家中常接触华沙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中具有进步的民族意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民族性。这期间,他写下了《波罗奈兹舞曲》(OP.71)、《e小调夜曲》(OP.72)、《莫扎特主题变奏曲》及几首《马祖卡》(OP.68 NO.1、2、3、6、7)、《圆舞曲》(OP.69 NO.2),同时还完成了f小调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很快就赢得了欧洲第一钢琴家的美称。在巴黎的岁月里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在音乐创作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然而,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在他的作品里时常流露出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和对波兰民族解放斗争心生渴望的一系列作品,比如:《b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等等。与此同时,肖邦思想和艺术达到了真正的成熟,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到肖邦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深刻的悲剧性色彩的作曲家,这种成熟是与他的生活阅历分不开的。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1849年,年仅39岁的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二、肖邦钢琴作品的历史地位
肖邦的音乐词汇色彩斑斓,内心世界极为丰富,把音乐和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把旋律的气息拉大了,线条格外柔美平滑,体现了钢琴性。同时对织体、装饰音、旋律、和声等个方面进行了革新,他的变化修饰音要求处理得格外的细腻。挖掘了钢琴乐器的表现潜能,对弱音区的声音探索有了新的突破,比前辈的钢琴作曲又进了一步。肖邦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虽然在巴黎,但他在创作中从来没有丢失祖国波兰的声音,如罗奈兹舞曲、马祖卡舞曲等都是波兰民族传统音乐形式。
肖邦是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音乐中充满了含蓄、均衡的古典主义精神,为19世纪上半叶的钢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钢琴作品由于其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了世界音乐遗产中极其新颖优美、但又最难弹奏的作品。于是,如何阐释肖邦作品的问题就始终激励着一代代年轻的钢琴家和钢琴学习者,探索不止。
三、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的演奏分析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肖邦将练习曲糅合了高度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不但可以用作提高各种技术技巧的练习,而且赋予每首曲子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宛若音乐小品一般精致。因而肖邦的练习曲也成为备受音乐会青睐的曲目。肖邦在1831年创作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他早期的成熟作品,也是流传得最广的作品之一,他描写了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场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及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
本曲为有魄力、热烈的快板,c小调,4/4拍,较自由“ABA”三段体式。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各种转调至降B大调,反映出极度的悲愤与激昂。第二段的情绪稍显平和,但仍是洋溢着满腔悲愤的曲调。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终了。尾声快入闪电,嘎然而止没有预告就结束了,虽然很短但是却像有点睛之笔那么有效,令人意外。
这是一首主要用来锻炼左手技巧的练习曲。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阶,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仿佛是肖邦自己在宣告“波兰不会亡! ”。此曲难度极大,演奏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而且还要兼顾曲中的重音及许多渐强、渐弱的变化。悲痛欲绝和愤慨激扬的情绪洋溢在整个乐曲当中,塑造出生动立体的音乐形象,使得这首作品一气呵成又不乏变化。
练习曲一出场就是不协调的属九和弦,接着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似狂风暴雨般倾泻而来,直接撞击到人的心灵深处,给人震撼和激荡地感觉,似乎是肖邦内心悲愤激扬的感情爆发。然后,齐头并进的左右手带出狂傲不羁的音流,就如战场上整装待发的千军万马。突然,冲锋陷阵的号角声吹响,它是那么明亮、坚定地出现在高音声部,丰满的八度和弦和附点节奏的音型,使乐曲具有英勇、刚毅的性格。这段音乐将肖邦内心的愤慨、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战争的必胜信念刻画地栩栩如生。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在弹奏十六分音符时,尤其是左手大跨度连音的跑动时,要注意手指的颗粒性,声音要干净利落,节拍要稳定。练习时多做一些分手练习,注意重音记号。
随着音乐的展开,气氛愈发紧张,一系列转调和变化音的急聚变化,步步向上盘旋发展,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全曲的高潮接踵而至。此时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跃然而出,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又仿佛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这首作品的主旋律主要集中在右手,弹奏和弦时要坚定有力,注重运用大臂和身体的力量。左手需注意旋律的起伏。
在音乐快要结束时,引子部分的音调再次出现,将主要的和弦做了转位,主题动机加进了三连音,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感和情感色彩。音乐力度由强转弱,出现了一段如歌如泣的音调,带着些许的伤感。衬托它的依然是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的狂澜。这更像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仿佛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随后,音乐转回到C小调,终于爆发出愤怒的音响,旋律又显现出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以排山倒海之势由高音向低音发起进攻,左、右手八度同奏进行,气势汹涌。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波]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
[2][俄]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汤蓓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3]刘进清.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艺术特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