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现代文学以其丰富的语言形式、多样的叙事结构和极强的表现能力被新闻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写作之中,使新闻报道更加鲜活,更加符合当代中国新闻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而新闻报道收集的真实案例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创作素材。因此,现代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发展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现代文学;新闻传播;新闻文学
【作者单位】李雪芳,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巴人的《文学论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人个人写作的第一部文学理论,是在《文学读本》的基础上修改、再版而来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学论稿》受到了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成为当时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虽然文学理论发展到现在,巴人文学理论中的诸多思想已经过时,但不可否认,巴人文学理论及其专著中的一些观点对现代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巴人《文学读本》的特点分析
巴人在进行《文学读本》的创作时,曾经指出,既要比较广泛地设计文学上的诸多问题,又要将他本人认为正确的文艺理论组织在中国文艺作品的根系上。通过阅读他的《文学读本》我们可以发现,巴人的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在《文学读本》中,并且是对《文学读本》中基本文学理论特征的概括。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文学读本》的文学理论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科学性和系统性
《文学读本》作为一本文学理论研究的著作,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各部分内容之间即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是相互独立的。从总体上看,《文学读本》虽然在其纲要上借鉴了苏联维诺格拉多夫编撰的《新文学教程》,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巴人也经过了自己的研究和消化,增添了大量自己寻找到的材料,并最终将自己的体例和文学理论观点完整表述出来。可以说《文学读本》在新中国刚成立的一段时期内,是一部比较系统和科学的文学理论著作。在巴人的《文学读本》中,除了文学鉴赏以及文学批评,涉及其他现代文学理论知识的内容在著作中也有体现。尽管在这一著作当中,巴人对一些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客观主义的倾向,但是,从整体上看该著作仍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
2.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巴人著述的《文学读本》无论是在体例上还是在文学理论的观点上,与当时在我国流行的文学理论均有很大的不同。巴人所著述的《文学读本》纲要主要选取于《新文学教程》,这使得《文学读本》受到了苏联文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文学读本》的内容,无论是在文学起源研究、文学本质介绍还是在对文学特点等问题的论述上,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比如该书在进行文学理论研究时,很多地方都直接用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原话。与后来的《文学论稿》相比,《文学读本》中很多文学理论问题主要采取了客观介绍的方式。如在对文学的本质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巴人借鉴了家藏原推人的观点,认为文学本质上是阶级斗争的武器,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手段。在《文学读本》中到处都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点,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是十分可贵的。
3.民族特色
《文学读本》在进行写作和布局的过程中,完全遵循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原则。在《文学读本》的创作前期,巴人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了《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一文,在文章的开头便提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马克思主要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色,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巴人在进行《文学读本》的创作过程中,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也就是用马克思关于文艺的观点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因此,《文学读本》并不是对西方和苏联进步文艺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而是将这些进步的观点融合组织进整个文艺现象的分析中。在进行著作创作时,巴人大量引用了丰富的文学史料和文艺理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佐证,尤其是引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和古文学资料,使整个论证显得严密,也使得著作更加丰满。《文学读本》也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把西方“比较正确的文艺理论,组织在中国文学的作品分析与转述上”。从整体上看,《文学读本》是一部联系我国实际的文学专著。
二、巴人《文学读本》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学者编纂了十多部文学教材理论,其中大部分属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当时也有一部分文学理论著作开始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的基础上对文学问题进行分析,虽然数量比较少,但是这些理论著作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中确实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著作的历史使命也已完成。而在这些作品之中只有巴人的《文学读本》在历史交替的阶段,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巴人编纂的《文学论稿》也曾多次再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理论教学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巴人《文学读本》面世至今,发生了民主革命和政治运动,虽然巴人本人几近丧命,《文学读本》也遭到了不公的对待,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学论稿》的重印,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重视,这足以证明了该书的生命力以及学术
价值。
巴人的《文学读本》从1940年创作完成到现在几次改名,多次修改,前后共发行了十余版。据统计,短短的几十年里,巴人的《文学论稿》一共累计发行超过20万册,从最初的《文学读本》,到修改、再版,再到《文学论稿》,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何它们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该书具有鲜明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特征,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读者的需求。
《文学读本》在创作期间,上海正处于孤岛时期,这时巴人除了经常在《文艺新闻》《职工生活》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还主编了《译报周刊》和《上海周刊》。在这期间,巴人发表了大量的杂文、评论,还在《文艺阵地》《鲁迅风》等刊物上发表过重要的论文《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等。从巴人发表的这些文章中能够明显看出他与《文学读本》的紧密关系,这些文章也构成了巴人在上海孤岛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成为巴人创作《文学读本》的基础。
《文学读本》在出版时是作为青年人自学的读物推荐给读者的,当时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半年内就出版到了第三版。部分学者认为,巴人的《文学读本》是我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文学理论著作,虽然这样的看法有所偏颇,但是,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文学读本》的影响范围之广。笔者认为,巴人的文学读本在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将《文学读本》评价为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系统著作,则会更加准确。当前,《文学读本》中的文学理论在我国教学中仍被广泛采用。从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文学读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文学论稿》可以看作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教材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因此,对《文学理论》《文学论稿》在我国文学理论中发挥的作用,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三、巴人文学理论著作对现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影响
1.文学理论需要兼顾理论性和科学性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要从传统对文学本质的研究转移到文学基础和文学创作中来。长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的片面性,而且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并不是统一的,部分文学理论教材注重研究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创作技巧,部分文学理论教材着重谈论文学理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大部分文学理论教育的内容都以苏联的文学理论作为重要参考。传统的教材虽然对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文学与政治、文学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阐述,但是对文学本身规律的研究却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文学理论重思想轻内容的现象得到了初步纠正,但从整体上看,教材体系依然比较陈旧。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研究的重点和思想仍旧集中在文学的本质方面,在阐述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和鉴赏方面、文学理论的评论部分,庸俗社会学、“左倾”思想的影响仍相当明显。在新时期进行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过程中,编者要克服传统文学理论的片面性,逐渐将文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的规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对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意义。
2.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应该是一座文学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一切关于文学理论的真知,只要对现代文学理论知识还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都应该加以应用。在进行文学理论知识规律研究的过程中,学者要对其他文学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并突出其文学特点。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而且也能够增强他们对文学理论的认知,扩大他们的视野。从我国以前文学理论教材的整体情况看,传统文学理论教材的思路比较窄,而这种现象是亟须改变的。在进行文学理论编改时,应该注意借鉴其他文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文学理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学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文学理论是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垒筑起来的,在进行文学理论教材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和系统性,但是这并不等于对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堆砌和罗列。本文认为在进行教材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首先,在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文学的本质进行阐述。例如文学理论与政治、文学理论与经济的关系。通过对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树立起无产阶级的文学理论观。
其次,创作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文学理论的构成以及文学理论的特点。例如文学理论的内容和形式、文学理论作品的题材和门类、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等。通过对文学理论作品的研究,学生能了解构成文学作品的要素和创作规律,以及不同样式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创作要求,为他们创作和分析文学作品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再次,作家论。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作家的艺术修养,构思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特点,以及作家的风格、思想、才能对创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学生能从人才学角度认识作家和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创作态度和评赏作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最后,鉴赏论。鉴赏论研究的主要是欣赏、品论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以及文学青年分析、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实际能力和处理水平。
除此之外,思潮论列这一部分的设立,是为了扩充学生的文学知识。因此,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和综述我国历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一般情况。把创作论和文学思潮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
3.文学理论要与时俱进
随着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体系也应当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学事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文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在研究的范围上还是研究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文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导致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性有所欠缺。本文认为,加强文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文学理论研究需要紧跟文学发展。文学理论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工作,在对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清楚的基础上,要关注文学的发展,针对文学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理论上做出突破,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其次,文学理论研究的选例需要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在进行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过程中,在选择文学理论研究的案例时,应该选取具有时代性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确保文学理论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钱中文,吴子林.新中国文学理论六十年(上)[J] .社会科学战线,2010(03).
[2]傅珠秀.巴人档案[J] .浙江档案,2014(02).
[3]张蒲荣.文学与革命夹缝中的人生悲剧——巴人及其研究述评[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6).
[4]陈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以中外“三分法” “四分法”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5]王培元.痛惜巴人[J] . 出版广角,2006(07).
[6]杨西北.杨骚流亡生活中的诗意与悲怆——读巴人散文《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J] .闽台文化交流,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