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范畴
杨光白
历史上,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黔西北、黔南、黔西南等地区。另,云南、四川、湖南、湖北以及东南亚、美国皆有分布。苗族有自己族群的语言,但没有创造文字以记事。其族群迁徙、农业科技、祭祀娱乐、社交教化、婚恋择偶均以传统歌舞乐为主要载体,其主要载体“传统歌、舞(舞乐)、乐(器乐)”主要遗存在当代苗族聚居的农村的传统祭祀仪式、婚丧嫁娶、节日节庆等习俗“场境”之中。已有的关于苗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对于“苗族音乐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鲜见“区域(农村与城镇)”和“范畴”做全面系统的解析与界定。本文笔者拟从这一问题切入,对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概念与范畴的界定与分析。
一、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界关于苗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学、传承保护、教育、传播诸方面的研究较多。直接以“苗族农村音乐文化”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仅有贵州师范学院张坤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芦笙音乐文化为例》(下称张文)。与学界关于苗族音乐文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相似:首先,研究对象的“地域指向”与“类型指向”不明确,没有把苗族的“农村音乐文化”与“城市(城镇)音乐文化”、其他类型的音乐文化区(如流行音乐)别开来,指向不明确。其次,“以点盖面”,以贵州“苗族芦笙音乐文化”企图观照整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同样指向不明确。再次,“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含混不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两个概念,其关系未界定清楚。迄今为止,学界关于苗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上述三个方面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未引起关注与重视。
二、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概念释意及其范畴
“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是指现还在贵州苗族聚居的广大农村的传统祭祀仪式、婚丧嫁娶、节日节庆等习俗“场境”中的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民间器乐。不含城市(城镇)里变迁了其人文语境的舞台表演和旅游文化中在传统苗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创编的苗族音乐文化,也不是传播在苗族农村社区的一切外族群的外来音乐文化,如其他省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流行音乐文化、学院派音乐文化。
这一概念应有所区别,但长期被学界混为一谈。
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按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民间器乐三个类型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民间歌曲:叙事歌(古歌)、酒歌、山歌、情歌等。
舞蹈音乐:芦笙舞乐、铜鼓舞乐、木鼓舞乐等。
民间器乐:芦笙乐、铜鼓乐、木鼓乐、箫类乐等。
三、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及其路径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与之相关的主要文献分别有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81)、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1992)等文件及中国政府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其中,产生广泛影响与认同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该报告正式使用并全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其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92年, 中国政府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艺术均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分别叠加在社会、生态、经济各领域。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伦理道德的构建与维系,文化艺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承载物;生态不仅仅只是自然生态,还应包括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与各区域、各族群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音乐、舞蹈、戏剧裹夹成一体,形成各自不同的区域性、族群性、国际性的人文生态,所以生态可持续发展自然包括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变得多元化,其异质同构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多元的经济成分,在文化产业中,文化艺术本身是其核心部分。那么处于弱势传承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的发展,便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象。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也不例外。
与其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一样,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属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护或维系其人文生态的正常发展规律,而恰恰随着工业文明与全球化的进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文生态又遭到了严重破坏与冲击,故要实现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保护或尽量保护人文生态。其次,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族群内纵向的代际传承与传播。再次,是横向共时的传播与交流,则应体现在现代教育与创新发展。这样,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从教育、保护、创演、文化旅游开发等多向路径寻求突围的策略。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自筹经费课题,课题名称:贵州省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ZC105。
注释:
①该文分(上)、(下)两部分连载,分别发表于《黄河之声》2012年24期、2013年02期。
②吴红波:《可持续发展是唯一选择》,《人民日报》,2013年9月13日。
历史上,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黔西北、黔南、黔西南等地区。另,云南、四川、湖南、湖北以及东南亚、美国皆有分布。苗族有自己族群的语言,但没有创造文字以记事。其族群迁徙、农业科技、祭祀娱乐、社交教化、婚恋择偶均以传统歌舞乐为主要载体,其主要载体“传统歌、舞(舞乐)、乐(器乐)”主要遗存在当代苗族聚居的农村的传统祭祀仪式、婚丧嫁娶、节日节庆等习俗“场境”之中。已有的关于苗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对于“苗族音乐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鲜见“区域(农村与城镇)”和“范畴”做全面系统的解析与界定。本文笔者拟从这一问题切入,对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概念与范畴的界定与分析。
一、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界关于苗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学、传承保护、教育、传播诸方面的研究较多。直接以“苗族农村音乐文化”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仅有贵州师范学院张坤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芦笙音乐文化为例》(下称张文)。与学界关于苗族音乐文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相似:首先,研究对象的“地域指向”与“类型指向”不明确,没有把苗族的“农村音乐文化”与“城市(城镇)音乐文化”、其他类型的音乐文化区(如流行音乐)别开来,指向不明确。其次,“以点盖面”,以贵州“苗族芦笙音乐文化”企图观照整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同样指向不明确。再次,“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含混不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两个概念,其关系未界定清楚。迄今为止,学界关于苗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上述三个方面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未引起关注与重视。
二、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概念释意及其范畴
“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是指现还在贵州苗族聚居的广大农村的传统祭祀仪式、婚丧嫁娶、节日节庆等习俗“场境”中的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民间器乐。不含城市(城镇)里变迁了其人文语境的舞台表演和旅游文化中在传统苗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创编的苗族音乐文化,也不是传播在苗族农村社区的一切外族群的外来音乐文化,如其他省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流行音乐文化、学院派音乐文化。
这一概念应有所区别,但长期被学界混为一谈。
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按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民间器乐三个类型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民间歌曲:叙事歌(古歌)、酒歌、山歌、情歌等。
舞蹈音乐:芦笙舞乐、铜鼓舞乐、木鼓舞乐等。
民间器乐:芦笙乐、铜鼓乐、木鼓乐、箫类乐等。
三、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及其路径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与之相关的主要文献分别有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81)、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1992)等文件及中国政府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其中,产生广泛影响与认同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该报告正式使用并全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其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92年, 中国政府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艺术均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分别叠加在社会、生态、经济各领域。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伦理道德的构建与维系,文化艺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承载物;生态不仅仅只是自然生态,还应包括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与各区域、各族群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音乐、舞蹈、戏剧裹夹成一体,形成各自不同的区域性、族群性、国际性的人文生态,所以生态可持续发展自然包括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变得多元化,其异质同构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多元的经济成分,在文化产业中,文化艺术本身是其核心部分。那么处于弱势传承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的发展,便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象。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也不例外。
与其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一样,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属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护或维系其人文生态的正常发展规律,而恰恰随着工业文明与全球化的进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文生态又遭到了严重破坏与冲击,故要实现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保护或尽量保护人文生态。其次,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族群内纵向的代际传承与传播。再次,是横向共时的传播与交流,则应体现在现代教育与创新发展。这样,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从教育、保护、创演、文化旅游开发等多向路径寻求突围的策略。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自筹经费课题,课题名称:贵州省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ZC105。
注释:
①该文分(上)、(下)两部分连载,分别发表于《黄河之声》2012年24期、2013年02期。
②吴红波:《可持续发展是唯一选择》,《人民日报》,2013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