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解决化学问题技巧的优化指导
李伟森
近些年,初中化学考试对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有些试题看起来不难,实际做起来却要大费周折,若是平时不注重学生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那么学生纵然有牢固的基础,也很容易在基础知识应用方面“吃亏”.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优化方面做出努力.现以实验现象、形象归纳、图像分析等几种辅助手段为例进行说明,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借鉴.
一、实验现象是解决化学问题技巧的突破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能够集中体现本学科的特点,让诸如气体生成、颜色变化、沉淀产生等被直接观察到,给学生以直观的体验.
例1 在以下几个选项里面,不符合普通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表述的是( ?).
A.蜡烛属于固体,有滑腻触感
B.当蜡烛燃烧状态下,火焰可以划分外、中、内三层
C.在蜡烛熄灭后所形成的烟雾可以被点燃
D.在蜡烛置于水中的情况下,会下沉
平时生活中学生已经对蜡烛的基本燃烧现象有所了解,然而因为并没有进行过理性的思考,所以其与知识相融时会产生生疏感在所难免.本题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实验器材即蜡烛进行观察,并和A答案进行对照,然后按照B、C、D三个选项的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分析.如此一来,答案便可以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自然浮现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问题的答案,也能掌握以实验为突破口的问题解决技巧.
二、形象归纳是轻松解题的助推器
学生会在平时学习与考试过程中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善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置同類习题为一处,使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形象归纳的策略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空间.比如,近些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都有关于杂质去除的问题,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是排除法,也就是随机找到某种物质,使此物质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再对除杂效果进行分别判断.这样的做法固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往往比较耗费时间,而且正确率较低.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能够自主总结出交叉除杂法,具有相对简便且直观的特点,非常值得其他同学学习.
例2 请试用实验方法分析银、铜、锌的活动顺序,并写出验证所要用到的物质.
该问题有多种处理方法,最为便捷的方法有两个.其一,利用锌、硫酸铜、银验证;其二,利用硝酸锌、铜、硝酸银验证.若是再进一步分析,那么可以发现这两种验证形式均可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即首先把金属按照活动顺序加以排列,得出排列规律,再通过观察(方法一中间物质为盐,两边为单质.方法二中间物质为单质,两边为化合物,仿佛哑铃一般,两边物质相互对应)即可解决.学生在总结得到这样的变化规律后,在处理其他相关问题时便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图像分析有助于在体会化学原理后解题
有一部分化学问题会给出图像,此时要求学生把图像和所学化学原理相结合,在充分印证原理后,找到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
例3 如图,将29.1g氯化钠和氯化钡混合固体置于94.2g水中相溶,再在溶液中加入14%的碳酸钠溶液,使之发生反应.会有多少克沉淀物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碳酸钠溶液与沉淀质量比较
本题并不新颖,难点在于化学原理和图像的结合.这对学生来说既是解题的切入点,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图像中我们能够看到,共可生成沉淀23.3g.关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何种溶液生成?溶液里面的溶质有哪些?由于在反应前与反应后,物质质量之和是相等的,所以在对溶液溶质进行探索时,可以借助方程式进行处理.
解:假如混合物中BaCl2的总质量为x,那么将最终生成质量为y的,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计算后可得共生成沉淀物23.3g克,当化学反应过程完成以后,溶液里面溶质的质量分数10%.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若想让初中生真正快速而准确地解答化学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题目的关键所在,按照已知条件如公式、数据、图像等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且充分发挥条件的引导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生解决化学问题技巧的优化指导过程更为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