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探赜
张晓芳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全方位展开,面临着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环境的复杂化、“微平台”创新对培育手段提出挑战、碎片化信息冲击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冲突等问题。鉴于此,可以通过建设三维培育环境、建立新的培育模式、加强自我教育等路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为“中国梦”的实现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5?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128-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引领新使命,新时代呼唤新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积极投身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志愿服务意识作为观念指导,指引大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树立的成才报国理想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育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是大学生在认知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为其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精神上的动力和观念上的指导。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它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基于其公益性和利他性,来进行道德教育,最终使得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来实现“为己”与“利他”的和谐。这是超越一般道德水准的高尚行为,是对传统义利观做出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大学生丰富道德认知,提高道德判断力,提升品德修养。其二,它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志愿服务是一项在社会实践中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塑造人的高尚事业,是德育理念回归生活的具体呈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方式。从文化、科技、卫生服务的“三下乡”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其服务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当前,全国高校大部分都已建立志愿者协会,经过注册的志愿者数量远超一般的社会机构,志愿者群体和组织呈扩大化趋势,这是大学生服务意识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能力得到锻炼,社会责任感增强;个人与社会价值得到实现,奉献服务意识提升。其三,它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既是主动认同志愿服务精神并将其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但人是社会化的人,不是脱离社会而单纯地在校园里生活的。列宁曾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培养和教育,是不会被信赖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校园生活与日常实际生活的桥梁,弥补了学校教育对实践教育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新时代大学生在为他人服务过程中,锻炼了自身思维与创造能力、活动创新与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提升了其实践能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困境
进入新时代,以微信、微博、QQ、“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加快信息传播的高速性、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等。这些既给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带来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其陷入困境。
1.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环境变得复杂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轻易接触到各类信息。但自身精力以及社会阅历的局限性,鉴别信息真伪能力不强,使其需借助传播媒介来理解。但媒体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歪曲甚至捏造虚假消息。某直播主播,以贫困地区儿童为其消费对象,假借志愿捐款之名,牟取一己私利。某辅导机构以大学生赴贫苦地区支教之名,呼吁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支教行动,但实际上也是以支教为噱头的营利机构。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积极性受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怀疑志愿服务活动的真实性,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化。
2.微平台的不断创新对培育手段提出挑战。大学生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现有高校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教育,更多是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与专家解读等方式,容易受时空限制。微平台的不断创新,其传播便捷性、受众广泛性、信息及时性、内容多样性等均对培育手段和方式提出挑战。不断更新的信息服务平台,要求志愿服务信息的发布者必须熟练地使用平台,严格把控志愿服务信息的准确性;发布信息内容的多样性,要求其在主题的选择、视频的拍摄与文案的编撰中必须“脱颖而出”,才可避免受众视觉“一闪而过”的现象。因此,充分运用微平台,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创新出喜闻乐见的培育手段,显得越来越紧迫。
3.信息碎片化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矛盾性。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的普及,使信息充斥各个角落,且多呈现碎片化而非系统整合性状态。碎片化信息让大学生只能停留在信息表面的获取与快速阅读方面,缺乏有计划性、针对性的阅读信息与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一些西方国家也利用微平台渗透其功利主义思潮,这与自愿、无偿的服务精神相悖,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夸大个人英雄主义,淡化大学生集体意识,使大学生在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同时,造成文化困惑与文化不自信现象,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務意识培育的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与自身的共同努力,同样也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多样化的培育手段与模式。
1.推进三维环境建设,深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意识的认知。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定的社会环境既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品德形成的前提。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离不开三维环境的建设。首先,倡导无私奉献、服务他人的社会环境。志愿服务精神的崇高性,恰是因为其源自平凡的社会生活,通过不求回报、自愿奉献展示出普通志愿者的光辉人格。积极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使志愿服务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道德元素。其次,打造奉献社会、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离不开校风、学风与师风的共同作用。良好志愿服务校风一经形成,便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良好的学风可以激发集体凝聚力,鼓舞学生向优秀志愿者学习,促进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可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渊博的学识、良好的品德、热心志愿服务的实践定会成为学生积极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再次,营造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家庭环境。家庭与人相伴一生,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人的很多思想观念、政治态度、道德品质都是在家庭成员之间长期的思想交流、情感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人的品德和行为有改造、约束和导向的作用,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更有助于子女品德的养成。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平等相处、友爱对待、互帮互助的行为,对子女的品德的养成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要重视“身教胜于言传”,通过家长示范,让子女将其形成的志愿服务意识,转化为自愿、主动志愿服务的实践,在实践中锻炼与提升自己。
2.建立高校志愿服務意识培育的新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性与多样化,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志愿服务意识作为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可通过建立“微平台”、建设“微社团”、开展“微教育”等途径得到提升。首先,建设和监管好高校官方的“微平台”。“微平台”的管理团队既要保证志愿服务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随时关注学生的评论;又要注意资金的使用与平台的维护,及时推进平台更新。通过高校官方“微平台”,实现教育者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次,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微社团”。高校通过志愿服务“微社团”,组织学生参与义务献血、读书集报、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以校园网站、主题讲座、演讲、朗诵等方式,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加强对志愿服务“微社团”的管理,选拔专业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的社团负责人制订详密活动计划,丰富活动组织形式;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和制度的支持,保证各项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反馈。再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微教育。教育既有大课堂、大课题,但又不能贪大求全,追求立竿见影效应,很多时候需循序渐进、“滴水灌溉”。以微博、微信、QQ等为发端,通过“微阅读”“微电影”“微论坛”等微形式,实现教育形式的“化大为小”;通过开设志愿服务某一专题知识“微课堂”,积“微”成大,实现教育内容的“化整为零”;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小辅导”“思想小动员”,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实现教育效果的“零存整取”。
3.加强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加强,离不开对自我的认识、管理、约束与监督。首先,大学生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自我,加强自我教育,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其次,加强自我管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再次,约束言行举止,规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程序,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主观能动性。最后,自觉遵守志愿服务管理条例,时刻监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主动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做新时代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这既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也是志愿服务意识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张文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A Prob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Era
ZHANG Xiao-fang
(Shanxi University,School of Marxism,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Youth is the hope of a country and the future of a nation.Young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in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stay of voluntary service,taking part in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enhance the moral cultivation,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and the exercise practice.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complexity of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volunteerism is cultivated,challenges of micro-platform innovation to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conflict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will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awareness.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we can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cultivation environment,establish new cultivation mode and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self-education,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awareness of volunteer service.
Key words:new era;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