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
李厚刚
解说词对画面的依附越来越强,非独立性越来越突出
过去,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制作模式是:先写好解说词,再由播音员按图索骥地配好音,而后记者或编辑根据配音稿编辑画面。有的电视记者甚至先写好解说词,然后根据解说词去拍摄画面,尤其是在会议新闻报道中。现在,很多电视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采编制作模式:先拍好画面,再根据新闻内在逻辑和传播规律编好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写解说词并配解说词。这种做法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代表着当今电视新闻采编制作的方向,现场感和真实感增强,电视新闻的可信度、贴近性和互动性上升。
电视传播是一种场性传播,视听是两种主要传播通道。其中,画面载体是负载形象、氛围、环境、表情、动作等信息的信息场,声画两种符号传播信息应该基于画面第一性的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传播,而不应该是“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尽管解说词能传播画面不能传播的信息,但它只是电视传播符号中的一种,必须通过与其他符号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借助画面符号,才能完整地表达内容。同时,画面的跳跃性决定解说词也是以跳跃的方式呈分散片段的形式出现,它应该是不连贯的,必须加上画面才能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相反,如果解说能独立传播信息,那画面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电视传播直观、真实等特性就无法彰显。
解说词“画龙点睛”式地呈现,简洁平实
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首先是视觉艺术。电视解说词为“看”而写,无论是声音解说,还是字幕解说,都是为了更好地“看”,在直播类新闻中解说词有时甚至接近于无。解说词“画龙点睛”式地呈现是当今电视新闻解说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首先,话外音解说词的规模在缩小。随着人们对同期声功能认识的提高,原来由画外音解说承担的“表达抽象性、概念性的内容”“表达作者的理念认识和主观情感”的功能大部分让同期声取代了。当今电视新闻更强调叙事,强调情节与细节,强调内容具体化,强调让观众自己发现主题、意义,而过程、情节、细节、具体化的事物往往都可以用电视画面来表现。过多的解说有时反而成为干扰、强制或规范观众接受画面“场信息”的因素,影响电视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也破坏了新闻的贴近性。
其次,解说词写作更注重简洁平实。观众在接受解说词传递的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这就要求解说词既要服从画面含义,又不能简单重复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对于观众一目了然的画面就不要用解说词。写电视新闻解说词时,不要过多地把自己的主观判断、情感融入其中,只要将需要向观众解释说明的背景、经历、数据等信息叙述清楚即可。解说词还具有组织画面的功能,可以把无序的画面组织起来进行叙事,表达思想。
“画龙点睛”式的解说词会对电视新闻起到“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功效,令播出的新闻信息更客观、更全面、更易接受,让新闻传播更加精彩。
字幕解说比重加大,与画外音解说并重
解说词分字幕解说和画外音解说两种方式。前些年,人们重视画外音解说,对字幕解说重视不够。近年来,字幕解说开始受到重视,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
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栏目曾播发一条人物报道,全篇没有一句画外音解说,记者巧妙地运用画面加字幕解说的形式,展示了这个人物一天的劳动场景。由于没有画外音解说,新闻的客观性、可看性更强了。同时,适时的字幕解说又补白了画面传递概念性、数字性信息的不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字幕解说和画外音解说都是辅助性的介绍,都是对画面进行解释说明,但效果有所不同:字幕解说更客观,而且节约了画外音解说的篇幅,为声音通道留出了空间,可以使同期声、音乐或画外音解说更加连贯紧凑统一。同时字幕是电视新闻解说词系统中较接近书面文字表述、解读方式的解说样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联想、思考。现在,字幕解说不仅以标题、身份介绍、地点、日期、时间、同期声和场景转化说明字幕等方式出现,在专题新闻和新闻纪录片中还可以直接代替画外音解说。
(作者单位:池州广播电视台)
解说词对画面的依附越来越强,非独立性越来越突出
过去,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制作模式是:先写好解说词,再由播音员按图索骥地配好音,而后记者或编辑根据配音稿编辑画面。有的电视记者甚至先写好解说词,然后根据解说词去拍摄画面,尤其是在会议新闻报道中。现在,很多电视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采编制作模式:先拍好画面,再根据新闻内在逻辑和传播规律编好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写解说词并配解说词。这种做法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代表着当今电视新闻采编制作的方向,现场感和真实感增强,电视新闻的可信度、贴近性和互动性上升。
电视传播是一种场性传播,视听是两种主要传播通道。其中,画面载体是负载形象、氛围、环境、表情、动作等信息的信息场,声画两种符号传播信息应该基于画面第一性的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传播,而不应该是“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尽管解说词能传播画面不能传播的信息,但它只是电视传播符号中的一种,必须通过与其他符号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借助画面符号,才能完整地表达内容。同时,画面的跳跃性决定解说词也是以跳跃的方式呈分散片段的形式出现,它应该是不连贯的,必须加上画面才能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相反,如果解说能独立传播信息,那画面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电视传播直观、真实等特性就无法彰显。
解说词“画龙点睛”式地呈现,简洁平实
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首先是视觉艺术。电视解说词为“看”而写,无论是声音解说,还是字幕解说,都是为了更好地“看”,在直播类新闻中解说词有时甚至接近于无。解说词“画龙点睛”式地呈现是当今电视新闻解说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首先,话外音解说词的规模在缩小。随着人们对同期声功能认识的提高,原来由画外音解说承担的“表达抽象性、概念性的内容”“表达作者的理念认识和主观情感”的功能大部分让同期声取代了。当今电视新闻更强调叙事,强调情节与细节,强调内容具体化,强调让观众自己发现主题、意义,而过程、情节、细节、具体化的事物往往都可以用电视画面来表现。过多的解说有时反而成为干扰、强制或规范观众接受画面“场信息”的因素,影响电视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也破坏了新闻的贴近性。
其次,解说词写作更注重简洁平实。观众在接受解说词传递的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这就要求解说词既要服从画面含义,又不能简单重复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对于观众一目了然的画面就不要用解说词。写电视新闻解说词时,不要过多地把自己的主观判断、情感融入其中,只要将需要向观众解释说明的背景、经历、数据等信息叙述清楚即可。解说词还具有组织画面的功能,可以把无序的画面组织起来进行叙事,表达思想。
“画龙点睛”式的解说词会对电视新闻起到“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功效,令播出的新闻信息更客观、更全面、更易接受,让新闻传播更加精彩。
字幕解说比重加大,与画外音解说并重
解说词分字幕解说和画外音解说两种方式。前些年,人们重视画外音解说,对字幕解说重视不够。近年来,字幕解说开始受到重视,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
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栏目曾播发一条人物报道,全篇没有一句画外音解说,记者巧妙地运用画面加字幕解说的形式,展示了这个人物一天的劳动场景。由于没有画外音解说,新闻的客观性、可看性更强了。同时,适时的字幕解说又补白了画面传递概念性、数字性信息的不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字幕解说和画外音解说都是辅助性的介绍,都是对画面进行解释说明,但效果有所不同:字幕解说更客观,而且节约了画外音解说的篇幅,为声音通道留出了空间,可以使同期声、音乐或画外音解说更加连贯紧凑统一。同时字幕是电视新闻解说词系统中较接近书面文字表述、解读方式的解说样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联想、思考。现在,字幕解说不仅以标题、身份介绍、地点、日期、时间、同期声和场景转化说明字幕等方式出现,在专题新闻和新闻纪录片中还可以直接代替画外音解说。
(作者单位:池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