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治战略问题提出: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基础观的融合

    许小君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政府对于企业影响的日渐广泛,企业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与复杂性也随之不断增加。当前,企业政治的战略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业界均都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及制度理论的分析规范性对企业政治的战略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从业者们迫在眉睫的新课题。本文便根据该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借此文内容,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有效的借鉴建议。

    关键词:企业政治;战略理论;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企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由此也诞生了相关利益群体,企业政治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怎么样通过对政治环境的管理,促使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得以保持或者持续提升,从而更进一步的让企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内企业以及政府、购买方或其他社会机构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企业而言,政治环境意义重大,不过研究人员自开始便没有将企业的政治环境因素融入到战略中去分析其框架结构。在1980年,研究学者Porter先生在他所构建出的"五力竞争理论模型"中,尚未提及政治环境对企业竞争水平以及相关情况所产生的任何影响,哪怕是在非常典型的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环境分析中,研究人员也仅仅将政治环境看做是同社会与技术等众多环境完全相同的一种静态外生变量。所以,政治环境也仅仅作为选择与制定市场战略的基础内容。然而,伴随着近年来政府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越发广泛,各大企业对于政治环境波动所制定的反应机制也开始随之变得越发多元化起来,这些变化均已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深度重视,在发达国家研究人员探索企业组织战略与政治环境关系的分析报告中,研究人员在一方面深刻研究了市场因素(Bain,1959;Porter,1979、1980、1985)对此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了非市场因素(Greenwood et al.,1996;Abrahamson et al.,1994;DiMaggio et al.,1983)产生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研究人员发现企业组织在某一种程度上能够很好的借助主观战略行为来对外界环境的改变积极做出响应,甚至是借助环境的改变从而让自身的利益得以保障。这意味着学术界已经意识到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里,环境其实具备一定的内生性,认识到企业制定相关的政治战略决策一方面受制度环境的制约。除此之外,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同样会对制度环境产生相同的作用力。

    而后,翻阅以往的相关调查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大多是将企业努力改变政治环境所产生的费用支出,看做是企业的运营成本(Pfeffer et al.,1978;Scott,2001),而并没有意识到政治活动同时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随着政治环境的意义越来越重要,研究人员渐渐体会到政治活动就如同市场活动一样会对企业产生正面影响,是完全可以将价值作为其导向的(Oliver,1991,1996,1997;Baron,1997;Shaffer et al.,2000)。在1997年,相关研究学者Baron的研究则表明企业非市场行为是能够促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部分研究人员也同样持有类似观点,然而与Baron的观点所不同的是,Shaffer与Oliver、Mahon的理论,他们认为政治环境可以是一种内生变量。在1992年,Mahon在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进行政治决策的意图实则便是通过对公司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某种手段来应对企业所处政治环境的波动,以此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Oliver(1991,1996,1997)研究发现企业能够借助对外部环境的管理来获得竞争优势,Shaffer等(2000)研究发现企业能够借助政治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实力、也获得了和消费者与供应商的较强谈判能力,因此直接创造竞争优势。这些研究意味着研究人员已经十分关注政治环境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政治战略与市场战略同样重要,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企业提升自我的有效手段,政治策略同样可以为公司创造有利价值,这一观点是由学者Baron在1997年提出的 。所以,由此可见,研究人员已经超越了以往单纯将企业政治活动看做是一种公关过程亦或者是增加成本的传统看法,从战略高度,努力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来对企业的政治活动重新加以认识。

    虽然当前依旧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政治战略性理论,不过对于企业参与政治决策的研究却很早就开始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国家行政力量对企业的干扰越来越大,企业政治活动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多角度的研究领域,企业政治活动引起多个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展开了大量的相关内容研究,企业的政治理论也在此时得以迅猛发展。许多学科都是基于不同的视角下对企业的政治活动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阐释,研究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其中,基于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研究,通常是从本领域与集团层面着手对具体政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不过管理学角度相对研究较多的是针对企业个体进行的,对企业个体和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关注(Shaffer,1995)。

    如今,管理学领域针对企业政治战略管理的探索通常都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展开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内部资源",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资源,该理论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成长壮大的动态能力理论在最近十年里取得较快发展(Wernerfelt,1984Barney,1991; Eisenhardt et al.,2000, Teece,2007),其为战略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企业越来越重视寻找、培育与获取可以让自己保持较强竞争力的资源。

    不过只是强调"企业内部资源",轻视企业政治战略选择的背景,是难以做出合理选择的,基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更重视"向外看"的理念,为企业政治战略研究提供新思路。近二十年来,制度理论已经不断完善并取得巨大进展(Williamson, 1975,1985; North,1990;Scott,1987,2008),战略管理相关领域的学者渐渐开始体会到制度已经不仅仅是控制变量或者外生变量(Oliver, 1997;Peng et al.,1996),而是可以直接解释企业战略实施与设计的变量(Peng et al.,2008)。

    这两种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已经被普遍运用于企业竞争战略以及市场战略管理的研究里面,同样也运用于企业政治战略管理的研究(Acemoglu et al.,2007;Ullmann,1985; Rehbin et al.,1995;Dahon,1995;Grier et al.,1994;Hay et al.,1998; Hansen et al.,2000;Morck et al.,2005)。建立在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上的动态能力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能够非常完美地就个体特征对企业政治战略的影响做出解释,然而却不能诠释企业在同一个场域内战略决策的趋同性。引入制度基础观(Institution-based View)能够就企业对制度环境的同构化以及服从情况进行解释,然而一旦把研究对象集中在单个企业的战略选择上,就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所以要全方位对企业政治战略的内在运作机理进行揭示,就有必要努力从多个层面、通过多种手段把两种理论视角进行整合。

    尽管企业的政治战略问题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可是依然吸引了诸多管理学相关学者的关注,这些学者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及制度理论的研究模式对这一情况展开的实验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战略性管理研究的重要研究议题。

    由此可见,企业政治战略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企业实践活动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理论研究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DiMaggio P J, 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 fiel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 147-160.

    [2]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1105-1121.

    [3]Greenwood R, Hinings C R. Understanding 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 Bringing together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4): 1022 -1054

    [4]Mahon J F, Waddock S A. 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 an integration of issue life-cycle perspectives.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2, 31(1): 19-32.

    [5]Masters M, Keim G. Determinants of PAC participation among large corporation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1985, 47: 1158-1173.

    [6]Peng M W. and Heath P S. 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2): 492-528.

    [7]Shaffer B. Firm-level responses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5, 21: 495-514.

    [8]Shaffer B, Quasney T J, Grimm C M. Firm leve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nonmarket actions. Business and Society, 2000, 39: 12-143.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