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时政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
徐滔
联播类新闻节目不管在哪一级电视台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一向被视为舆论的风向标,特别是以领导同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时政类新闻,具备了较强的权威性。但是也应该看到,正因为时政类新闻在联播类节目中占据相当比重,时政新闻有没有看头,成为了影响联播类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主要因素。
关于领导同志的新闻,在现代社会,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新闻内容之一。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力和资源任何变化甚至正常运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下,这种权力和资源运转充分体现在各级领导和他们的活动里,通过他们的行程、会议、政策、讲话等各种方式显现出来。因此,有关领导的活动的新闻,其实也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新闻,能有效地传播领导人的施政理念和工作风格。
长期以来,时政新闻在报道中存在不少误区。首先就是不管领导参加什么活动一律要上电视,视为一种规格和待遇,违背了新闻规律;其二就是领导同志活动报道篇幅冗长,唯恐遗漏一丝细节,面面俱到;再有就是只能发通稿,限制了新闻记者的创造性,由此生产的电视新闻也就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皇家消息”,缺乏亲民感,缺少吸引力。
2012年12月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专门提到了“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于是,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清新之风扑面而来。2012年12月23号,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节目时长25秒,被视为时政活动说短话、讲实话的标志性节目之一,也为地方各级联播类节目树立了榜样。而央视等媒体对2012年12月份习近平广东之行的报道,则给出了更加明确的信号,似乎已经不是一组简单的关于领导人的新闻,而被视为一种改革的信号:常规时政报道模式的打破。
“是不是报错了?”很多人不敢相信,习近平考察深圳的第一组消息,主题为“习近平视察深圳,无列队欢送环节”,不仅仅说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考察调研活动能够如此轻车简从令人惊异,而且以往的时政活动报道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主题,这是民众的一种心态,也是此前的时政报道给受众带来的刻板成见所致。抛开其他因素,从新闻本身而言,总书记践行“新八条”,轻车简从,这就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总书记广东之行报道给很多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亲民”“新八条”“改革”等词语也被频繁提及。
改革报道形式,体现工作需要,尊重新闻价值,提升社会效果,既是贯彻“新八条”,也是在传播和推广“新八条”。不可否认,“新八条”推出之后,一些地方官员难免观望,同时要想从旧有的思维和作风中彻底走出来,都需要一定的压力,而中央领导的身体力行,也为各级联播类节目树立了榜样。以作者所在的江西卫视新闻联播为例,按照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的要改进新闻报道的精神和省委的具体规定,《江西新闻联播》中,领导调研考察活动的篇幅严格按规定的时间长度,一般的会见只发口播新闻和标题新闻,副省级领导的报道转入《新闻夜航》,会议报道得到精简,重大会议按要求发稿,一般会议只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规范时政报道,精简会议报道,《江西新闻联播》压缩出了大量的篇幅,其中时政头条减少近30%,一般时政新闻、会议新闻的数量减少50%左右,改变了以往时政新闻、会议新闻占据节目半壁江山的状况。腾出来的时间段,采写播发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群众关心的热点、民生变化、社会新风等报道。2013年前三季度,江西新闻联播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平均收视率较去年同期上升33%,在29省网平均收视率上升了35%。
时政报道改革的核心是要尊重新闻规律,从常规的政务新闻中做出多元化、多角度的报道,真正发挥“辅政亲民”作用。对此,媒体需要报道方式和文风的调整,也需要政府部门对新闻定位及媒体管理理念作出较大转变。(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注:《江西新闻联播》收视率数据来自江西电视台总编室)
联播类新闻节目不管在哪一级电视台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一向被视为舆论的风向标,特别是以领导同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时政类新闻,具备了较强的权威性。但是也应该看到,正因为时政类新闻在联播类节目中占据相当比重,时政新闻有没有看头,成为了影响联播类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主要因素。
关于领导同志的新闻,在现代社会,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新闻内容之一。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力和资源任何变化甚至正常运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下,这种权力和资源运转充分体现在各级领导和他们的活动里,通过他们的行程、会议、政策、讲话等各种方式显现出来。因此,有关领导的活动的新闻,其实也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新闻,能有效地传播领导人的施政理念和工作风格。
长期以来,时政新闻在报道中存在不少误区。首先就是不管领导参加什么活动一律要上电视,视为一种规格和待遇,违背了新闻规律;其二就是领导同志活动报道篇幅冗长,唯恐遗漏一丝细节,面面俱到;再有就是只能发通稿,限制了新闻记者的创造性,由此生产的电视新闻也就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皇家消息”,缺乏亲民感,缺少吸引力。
2012年12月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专门提到了“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于是,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清新之风扑面而来。2012年12月23号,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节目时长25秒,被视为时政活动说短话、讲实话的标志性节目之一,也为地方各级联播类节目树立了榜样。而央视等媒体对2012年12月份习近平广东之行的报道,则给出了更加明确的信号,似乎已经不是一组简单的关于领导人的新闻,而被视为一种改革的信号:常规时政报道模式的打破。
“是不是报错了?”很多人不敢相信,习近平考察深圳的第一组消息,主题为“习近平视察深圳,无列队欢送环节”,不仅仅说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考察调研活动能够如此轻车简从令人惊异,而且以往的时政活动报道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主题,这是民众的一种心态,也是此前的时政报道给受众带来的刻板成见所致。抛开其他因素,从新闻本身而言,总书记践行“新八条”,轻车简从,这就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总书记广东之行报道给很多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亲民”“新八条”“改革”等词语也被频繁提及。
改革报道形式,体现工作需要,尊重新闻价值,提升社会效果,既是贯彻“新八条”,也是在传播和推广“新八条”。不可否认,“新八条”推出之后,一些地方官员难免观望,同时要想从旧有的思维和作风中彻底走出来,都需要一定的压力,而中央领导的身体力行,也为各级联播类节目树立了榜样。以作者所在的江西卫视新闻联播为例,按照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的要改进新闻报道的精神和省委的具体规定,《江西新闻联播》中,领导调研考察活动的篇幅严格按规定的时间长度,一般的会见只发口播新闻和标题新闻,副省级领导的报道转入《新闻夜航》,会议报道得到精简,重大会议按要求发稿,一般会议只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规范时政报道,精简会议报道,《江西新闻联播》压缩出了大量的篇幅,其中时政头条减少近30%,一般时政新闻、会议新闻的数量减少50%左右,改变了以往时政新闻、会议新闻占据节目半壁江山的状况。腾出来的时间段,采写播发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群众关心的热点、民生变化、社会新风等报道。2013年前三季度,江西新闻联播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平均收视率较去年同期上升33%,在29省网平均收视率上升了35%。
时政报道改革的核心是要尊重新闻规律,从常规的政务新闻中做出多元化、多角度的报道,真正发挥“辅政亲民”作用。对此,媒体需要报道方式和文风的调整,也需要政府部门对新闻定位及媒体管理理念作出较大转变。(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注:《江西新闻联播》收视率数据来自江西电视台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