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代的宗教观念对剧作家杂剧创作的影响

    邓楠

    【摘 要】杂剧作为中华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与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本文着重分析元代的宗教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元代的宗教观念对元代剧作家杂剧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影响;鬼魂剧;佛教剧;神仙道化剧;创作态度

    中图分类号:I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35-01

    一、元代社会的多元宗教信仰

    蒙元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为了实现对人数众多的汉人的统治,逐步采取联络女真、契丹、回回、吐蕃而抑制汉人的民族压迫政策,把国人划分为四等,推行等级制[1]。宗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朝廷实行宗教宽容优待的政策。众多宗教中,蒙古族统治者对佛教大为崇奉,对道教大力扶持。《元史·卷二百二·列傳第八十九釋老》云:“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2]因此,在元代多元宗教信仰中,佛、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剧作家的杂剧创作也体现出鲜明的佛、道教思想。

    二、宗教影响下的杂剧创作

    如果说在元代之前,宗教就已渗入到诗词、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领域,那么,元代释、道剧的出现则是宗教文学发展到元代,宗教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必然产物[3]。佛教和道教在元杂剧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鬼魂戏、佛教剧、神仙道化剧这三种杂剧创作中。

    (一)鬼魂戏。魏晋以来,佛教与道教的盛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鬼魂信仰。在元代宗教鬼神思想的影响下,鬼魂戏应运而生。元杂剧鬼魂戏中,鬼魂为主要角色,多出现鬼魂托梦、祭奠亡灵的情节。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鬼魂出场,比如关汉卿写的鬼魂复仇的《西蜀梦》、鬼魂伸冤的《窦娥冤》。此外,武汉臣的《生金阁》、孔文卿的《东窗事犯》、朱凯的《昊天塔》、郑廷玉的《后庭花》等,均为此类题材。此类情节表现了劳动人民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及借助鬼魂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二)佛教剧。元杂剧佛教剧传达了佛度众生、善恶有报等思想,反映了金元之世佛教生活禅净合一的现状及佛教追求和谐宽容的思想。

    佛教剧有郑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记》、吴昌龄《花间四友东坡梦》、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刘君锡《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无名氏《观音菩萨鱼篮记》六部。另外,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虽有佛教成分,但道教成分也不少,不是单纯的佛教剧[4]。剧中不惜违背佛经本义,大肆张扬神佛奖惩思想和血亲复仇思想,隐晦表达了元代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广大民众的愿望。

    (三)神仙道化剧。神仙道化剧为元杂剧的大宗,其兴盛要归因于全真教的广泛流行。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5]载,此剧分两类,一类仅存残曲或剧目,共有九种:马致远《王祖师三度马丹阳》,郑廷玉《风月七真堂》,李寿卿《鼓盆歌庄子叹髓骸》,纪君祥《韩湘子三度韩退之》、《陈文图悟道松阴梦》,赵明道《韩湘子三赴牡丹亭》,赵文殷《张果老度脱哑观音》,钟嗣成《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无名氏《蓝采和心猿意马》;一类剧本比较完整,见于臧懋循《元曲选》、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共十四种:史樟《老庄周一枕蝴蝶梦》,王子一《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范子安《陈季卿悟道竹叶舟》,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贾仲明《吕洞宾桃柳升仙梦》、《铁拐李度金童玉女》,无名氏《瘸李岳诗酒玩江亭》、《汉钟离度脱蓝采和》,杨景贤《马丹阳度脱刘行首》。

    三、杂剧创作中的宗教态度

    同样作为宗教,道教不像别的宗教竭力否定人生价值,而是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一些作品中,作家描写世间男女在财富、青春、声色、佳肴等红尘诱惑面前,拒绝神仙世界召唤的合理性,高扬了世俗人生的价值,符合道教重视生命、享受人生的世俗精神。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它在元代社会的渗透力却远超过道教,作者往往在作品中借用对佛教教义的推崇来表达劝善戒恶的道德教化作用,为百姓指出一种解脱苦难的方法。

    随着时间转移,宗教弊端日渐显露,所阐释的理想境界也越来越不为人所认同,元杂剧中也不免流露出反宗教的倾向。元杂剧作者在其佛道剧中对对宗教教义及教士的怀疑都有着艺术的反映,因不想获罪于人,于是表面上宜扬佛道教教义,实际上对佛道教进行了深刻地、间接地批判。更令人深思的是,元杂剧中许多坏人在被提上受审时,总喜欢以按佛者自居为己申辨[6]。

    参考文献:

    [1]孙悟湖,孙庆章,蒋尉.元代宗教文化略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3):47.

    [2][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17.

    [3]庆振轩.元代释、道剧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1990,(18):107.

    [4]郑传寅.论元杂剧中的佛教剧[J].武汉大学学报,2013,(1):86.

    [5]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6]方敏.一代二忆学中的幽情别超——元杂剧中佛教影响初探[J].求是学刊,1991,(2):61.

    作者简介:

    邓 楠(1992-),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