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创新的“微博思维”

王大勇
何谓“微博思维”?笔者认为,简言之,就是“织围脖”时的思考方向和心理趋向;是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短短的140字内,表达出含量丰富又引人关注的最新信息,并突出个性特点”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在全媒体正纵深推进的传播背景下,“微博思维”对传统广播创新有何启示与借鉴?传统广播可以从中衍生出怎样的模式和路径?本文试图以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加以探究。
从“报道”到“吸引”:微博思维改变记者的采写、优化广播的表达
“吸引关注”是微博的天然追求。因受字数所限,微博中新闻信息的传播必须精简,只能保留最核心要素。然而,微博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信息含量却很丰富,短小的表达也更加感性。短短140字,不仅传递出能引起足够关注的最新信息,更要表达地生动传神、引人入胜。其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的个性化、生活化、碎片化的特点,使新闻在进入微博渠道后,语言显得原汁原味,更加适合人际交流。因为微博传播的不只是新闻,观点和情绪同样在这简短的140字中获得了传播。
反观传统广播,虽然我们历来也强调广播新闻的精短、生动,但是我们的报道是否足以吸引听众?从“我报道你来听”到“用我的报道吸引你”,“微博思维”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广播记者的采写。2010世博报道中,笔者创意的《王骁微博客》,将自己行走世博园所捕捉到的、最值得传播的“碎片化”观感,以“有声微博”的形式记录下来,令听众耳目一新。在《开园第一天》一集中,笔者精心选择了“第一抢手”(预约券)、“第一等待”(沙特馆)、“第一解说”(邓亚萍)等五个“第一”,以微博的形式呈现出来,报道立刻变得既富有动感,又彰显出主题的集中性。在一集不足3分钟的“微博”里,集结了至少5个原汁原味的新闻事实,这对于常态的录音报道而言是无法实现的。其精短、鲜活、个性的表达,对改进采访作风、改变写作文风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从“破碎”到“聚合”:以微博思维改进新闻编辑理念
“碎片化”是当下传播语境的形象性描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与多元,媒体也越来越碎片化。而微博这一新的传播体例则因更随意、更碎片化,因承载事实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多样性而更好地适应了这个趋势。碎片化背景下微博的空前受追捧,带给传统广播新闻编辑理念上一些启示:
1.碎片化时代,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广播的传播特性要求新闻信息尽可能更加精短、及时、多维,而不必在一篇稿件里追求面面俱到。“随时插播”不仅能带来新闻的动感,更能很好地呈现新闻的全景。我们不一定要一次性呈现一个大而全的整体,但可以用多个散点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的全貌。看似零碎的片段组合在一起所表现出的大场面,这种富有进程感的新闻推送,其实更能赢得听众。而事件性新闻的有效拆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闻资源不足的问题。
2.“越是破碎就越需要聚合”——在碎片化时代,“分众”的背后有着新的“聚众”需求,因为大量凌乱的、无关联的碎片是没有意义的。于是,碎片时代的新闻选择就更体现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怎样从大量新闻的片段中找到内在的关联,怎样让听众从碎片的新闻信息推送中产生对新闻内涵深度的、全面的、丰富的认知,这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价值体现,也是新闻频率运营和节目运作理念的更新切入点。只有不断采用更为自由灵活的结构,勇于大胆尝试,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听众的收听欲望。
从“随时随地直播”到“人人都在直播”:以“微博思维”改变突发事件报道生态
不可否认,微博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随时随地直播”“人人都在直播”。这一传播特性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显得尤为富有冲击力。一场火灾,从事件的发生到发展直至结果,网民短时间内的若干条微博,以及“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所构成的“场”构成了事件的多维视点,这在传统广播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微博的用户只要在事件的现场,就能够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不仅在一般的新鲜事、有趣事的报道上,尤其是在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微博有着较大优势。
传统广播也可以像微博那样“随时随地直播”,建立一个完全开放的发布平台,不仅突发事件的首发可以随时插入,而且可以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进程做全程跟进,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注重报道事件的结果。发挥连线报道的优势,不仅专业新闻工作者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跟进报道,新闻现场的听众也可以在编辑关口的把关指导后随时连线报道,也即“人人都在直播”。
通过将一件或多件突发事件的报道延展成可以覆盖全天的多个新闻点,分布在新闻广播全天的关注重点中,其实是使新闻热点常态化,客观上优化了突发事件的报道形态,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新闻广播新闻资源不足的问题。
从“嫁接”到“融合”:以微博思维建立互动传播新机制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生产是多方参与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就是个通路,与网络嫁接并逐步融合是传统媒体变革的必然趋势,广播则是较容易与新媒体对接的传统媒体。“台网一体”是传统广播实施新媒体战略的共识。在广播网站上,除了传统的音频广播、重点节目点播等内容外,让传统广播与微博有效嫁接并逐步融合,是推进新媒体战略、建立互动传播新机制的又一有效路径。传统广播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通过有效推广,把听众变成用户,让网民演变成听众,改变信息来源和发布流程,弥补互动性不足的弱点。
一直以来,不论传统广播,还是都市报,收集新闻线索的途径基本都以新闻热线为主。其实可以通过广播微博,在目标人群中建立一种临时性的纽带联系,与普通新闻热线并行,扩大新闻线索的来源。以微博和新闻热线为依托,可以组建“新闻发现人”队伍,他们比一般“博友”与广播媒体的结合更为紧密,形成接近职业化的新闻线人状态,扩大新闻采访的触角。
不仅传统广播的许多信息来源可以由微博来提供,而且传统广播也可以借助微博更好地传播资讯,提升影响力。传统媒体也要转变观念,如某些新闻的首发权不一定非要留在母体频率中,可以考虑在广播微博上先行发布,取得第一时间报道优势,获取更全面的新闻跟进,同时也能提升传统广播的内在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微博媒体化推动了传统媒体发布流程的变革。
微博所展现的或许只是新媒体一个阶段性的传播特征,但是微博与广播所具有的传播共性,却让我们以微博思维为原动力,捕捉了具有很强实践价值的创新灵感。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