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事:电视节目制作的新思路

乔新玉
随着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微叙事渐成热门词汇。所谓微叙事,指的是在较短时间内达成的故事描述或意义表达。目前,微博代表着微叙事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①由微博所引领的微叙事潮流,正在改变着年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这一点在电视节目制作上已有端倪。微叙事,已经影响着电视节目制作的思路。通过有意识的利用和开发,微叙事可以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一个重要维度。
微叙事:新媒体生态中的受众“宠儿”
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自此,微博以其140字的篇幅成为新媒体的佼佼者,一举改变博客“雄霸江湖”的牢固地位。140字内完成的叙事既能令人欢欣鼓舞、感动落泪,也能令人捧腹大笑、百感交集。相对于传统小说、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叙事时间、叙事规模,微博所引领的微叙事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移动终端的广为普及和人际关系的渐趋疏离,是导致微叙事繁荣的“温床”。“愤怒的小鸟”——2010年苹果公司最畅销的应用软件,是一款情节设计极为简单的游戏:用小鸟做炮弹攻击肥猪。全球畅销书《移动浪潮》的作者迈克尔·塞勒将这个游戏的意外走红归结为“微游戏”的模式:“它并不是一个游戏,它是一大堆微游戏的集合,玩每一个游戏只需要几秒。当你在上班高峰期堵在车上时或者慢悠悠地排队时,你可以拿出手机,杀死几只猪”。②
从叙事的规模、耗时来看,传统的信息相当于普通食物,需要人们咀嚼才易消化;微叙事构架起来的信息则相当于纳米级颗粒,人们可以直接吸收。微叙事体量小,能够填充人们的琐碎时间,让人们在对屏幕的沉浸中缓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挫折感。无论是微博还是“愤怒的小鸟”,它们在结构上都由一系列相对完整的微叙事构成,受众既可以在数秒内获得一个完整的叙事体验,也可以持续地观看、阅读或使用。
从网络信息到移动游戏,微叙事在受众中广受欢迎。微叙事是一个琳琅满目的迷宫,吸引受众沉溺其间。当我们称微叙事带来的叙事革命为“碎片化”的时候,包含了深深的误解,我们只看到了叙事体量的迅速收缩,没有关注到其叙事规格相对完整的本质。
微叙事改变受众偏好
每一次人类传播革命的到来,都伴随着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助力。在这一轮的传播革命浪潮中,数字技术是核心技术力量。数字技术以0和1的二进制语言,一统大众传播的采编播环节,并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相关软件和技术全面数字化。所谓媒介融合、三网融合,无论指向的是组织层面的行为还是从业者层面的行为,都是数字技术消弭以往的传播阻碍的结果。基于此,当移动终端广为普及之时,信息传播便遭遇了数字技术的“潜规则”:信息需要适合在移动终端上播出。
移动终端在当前一般指手机、平板电脑、公交电视等等,其中尤以手机为主。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③移动终端较之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而言,一般使用更小的屏幕,在计算能力方面也较为薄弱,故而更加偏好在体量上更小的信息。从受众体验来看,人们在利用移动终端浏览信息、获得娱乐时往往是在闲暇等待时间、忙碌工作之余或者不便使用电脑上网之时。这时,人们盯着小小的屏幕,从微叙事中可以高效地获得信息、娱乐满足。这样的满足可以诱使受众在“微信息丛”中不断深入,在不知不觉中耗费大量时间。移动终端的用户在网络信息、娱乐获取上,虽然不是嗷嗷待哺,但是却充满期待。他们期待一种可以短时间内达成的有趣沟通,同时也希望沟通时间延长时这种有趣是可持续的、可重复的。微叙事就是对这种期待的回答,一个微叙事完成一次沟通,一个个微叙事完成一次有趣的、可在时间上无限延伸的沟通。
新媒体、新技术带来了全媒体时代、消费文化时代、注意力稀缺时代、仿真时代、微时代……,它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地给这个时代冠名。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不少人们所熟知的名词也都被冠上“微”字头衔。④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公认的: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还是地铁、公交,他们的用户群在相当程度上是重合的。当移动终端的信息表达“微”化之时,移动终端前的用户们是怎样期待电视?
电视节目叙事可以“微”化
“多屏互动”一词与移动终端的繁荣现象紧密相关。当前,受制于移动通信技术的限制,移动终端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而非电视。未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电视节目资源作为优质内容势必会在移动终端上有更加优秀的表现。目前,湖南卫视已经将网络收视情况纳入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之中,这种做法打破传统收视率调查的局限,将多屏互动纳入到收视率考察范围之中。
观察近年来在收视率上较为成功的电视节目,不难发现“微叙事”正在成为促成节目创新成功的推手。这种情况在综艺节目中尤为显著。无论是风头正劲的歌舞类选秀节目,还是鉴宝类、水上公园闯关类、益智答题类节目,它们往往具有建立在一系列微叙事基础上的结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虽然在节目类型上大相径庭,但都是在三五分钟之内便能达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和沟通,然后通过变奏和重复使得微叙事以循环递进的方式架构起整个节目。对于这样的节目,观众既可以欣赏三五分钟,也可以追随整期节目,是典型的“微叙事化”。
2013年,一些原创的知识类、文化类、语言类节目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超级演说家》等等。这三档节目在叙事形态上也具有“微”化的特征,它们都由一系列微小但完整的节目环节构成。
以传统媒体的眼光来看,移动终端带来的微叙事可能有些肤浅、草率、碎片化,令人难以完整地掌握信息,从而产生理性的判断。然而,对于那些移动终端的重度使用者而言,电视等传统媒体又是怎样的呢?以微叙事为标准去衡量传统电视叙事的话,电视可能在叙事节奏上较慢,铺陈的过程较长。电视观众老龄化现象在欧美国家较为严重,在我国也不宜乐观。但是,作为占据核心传播优势的媒体,电视理应牢牢抓住各年龄层,特别是中青年观众的注意力,微叙事不失为一种化新媒体“威胁”为进步动力的契机。(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栏目责编:应吉庆
注释:①[美]尼尔·波兹曼,章 艳译:《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0页。
②[美]迈克尔·塞勒,邹 韬译:《移动浪潮》,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92页。
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07/17,http://www.cnnic.net.cn.
④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新闻界》,2011(7)。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