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制度的效率问题

    宋明+++宋祯钰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会计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行各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步伐。本文就会计制度的效率问题进行探讨,首先讨论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然后说明会计制度效率的涵义以及影响会计制度效率的因素,最后就如何提高会计制度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计制度;效率;会计制度效率

    一、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会计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但古时候的会计没有先进的理论作后盾,仅仅局限于记账、计算等简单的会计业务处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会计体,更不存在会计制度。近代时期,我国引入了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业务处理的效率,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近几十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不断加强交流,相互学习会计理论知识,使得我国会计领域不断发展,促进了会计制度的形成。

    二、会计制度效率的涵义

    效率主要是将所获得的效益与所付出的成本进行对比,即效益和成本的对比关系。会计制度效率则是指会计制度对会计行为指导和规范的有效性程度,通俗地说就是会计制度的效益和成本之比。会计制度的成本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实施成本以及失败成本。

    三、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因素

    1.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的契合度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影响会计制度效率的根本因素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的契合度。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产权制度,各个利益相关者对某特定的组织进行要素投入后,必然需要得到自身相应的产权份额。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社会的公平性,就必须对他们的产权份额进行准确的度量,从而衍生出了会计制度。

    而会计域秩序则是特定的组织对于自身产权问题根据各自要素的投入向量进行对比,经过博弈达到纳什均衡后被一致认可的利益监管和分配规则。产权主体根据共同知识和制度背景,经过一番比对就会对既定状态达成一致的意见,最终形成一定的秩序域。由于各个产权主体的共同知识和制度背景是动态的,在秩序域形成一段时间之后,原秩序域就会不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弱化方就会迫切要求重新规划原秩序域,以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秩序域。由此可见,会计域秩序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

    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的契合度直接影响着会计制度的效率,要想使会计效率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必须尽可能的使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相重合,但是由于实际生产活动具有复杂性,因此,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存在一定偏差,偏差程度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会计制度质量的好坏,它只能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却不可能被消除。同时,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所存在得偏差直接导致会计域秩序中的一部分产权份额被置于“公共领域”之中,不能够被完全界定。这一部分被置于“公共领域”之中的产权份额所存在的价值称为“租”,追求这部分产权价值的行为被称为“寻租”。“寻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对既定利益的重新分割和转移。但是寻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资源,影响社会生产所获得福利的总额,寻租在为寻租者谋取利益的同时,减少了社会总资源,致使社会总体生产积极性降低,间接导致会计制度的潜在效益的损失,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见,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的契合度对会计制度效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会计制度的效益体现出来的。

    2.会计责任的界定

    影响会计制度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会计责任的界定。为了使会计制度的执行效率能够得到保证,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不仅需要对会计行为主体权利给予充分考虑,而且还需要明确会计责任。会计制度与会计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是保护产权的制度。因此,会计责任的界定对会计制度效率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会计制度效率的重要标准。

    会计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非法律责任两点。其中法律责任指的是会计行为主体由于损害了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应当承担的法定强制不利后果。当行为人侵害了其他产权主体利益时就可以被视为发生了会计法律责任,受侵害的产权主体就会通过法律途径使责任主体受到制裁,以减少自己的利益份额。非法律责任主体指的是会计职业道德责任,非法律责任没有法律责任所具有的强制性特点,常常以舆论等方式对侵害了其他产权主体利益的行为人进行处理。

    会计责任的界定不仅给会计制度效率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还会有一些消极的影响。从正面来看,当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契合度较高时,人们的产权利益边界趋于一致,生产性得到激励,会计责任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产性,促进会计制度效率的提高。从反面来看,当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契合度较低时,人们的产权利益边界就会产生两极分化,致使一些人开始寻租,生产行为制度化现象严重,会计责任界定激励着分配性努力,这样一来就会给会计制度效率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提高会计制度效率的一些建议

    1.密切关注会计域的发展趋势

    要想提高会计制度效率必须密切关注会计域的发展趋势,充分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以推进会计制度的变迁,达到提高会计制度与会计域秩序契合度的目的。对此,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进行提高:

    (1)强制性为主的方式进行正式会计制度的变迁

    由于正式的会计制度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正式会计制度的变迁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相关人员进行协商,最终取得较为周全的意见。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作为整体的社会量大于正式制度创新的密度和频率,致使制度不健全。要想推进会计制度的变迁必须采取强制与诱导充分结合的方式,其中应当坚持强制为主要推进方式,诱导为辅助推进方式进行正式会计制度的变迁。

    (2)诱导性为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会计制度的变迁

    由于非正式会计制度不具备正式会计制度的一些职能,更多的是依靠社会生产活动进行时的相互作用,政府对于一些非正式会计制度采取一些措施也不能完全引导非正式会计制度的变迁趋势。因此,可以采取诱导性为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会计制度的变迁,当不具备强制性变迁条件时可以运用鼓励相关人员进行诱导变迁,为强制性变迁做铺垫。

    2.合理界定会计责任

    提高会计制度效率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界定会计责任。以过程理性为基础作为会计责任界定的中心思想,无过错原则作为主要界定原则。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小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差距,从本质上实现程序理性向结果理性的过渡。

    (1)将程序理性作为中心思想

    理性的程序性标准和结果性标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一个人或者群体的行为是按照事先程序进行的,说明该行为是在程序理性范围之内的。当在限定的条件范围之内,一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说明该行为是在结果理性范围之内。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会计行为难以从其结果本身判断真实性,因此只能按照程序理性标准进行。对程序理性标准的选择不仅能够完善会计制度以达到公正的目的,而且还能够使行为人谨遵会计制度,从而提高会计制度效率。

    (2)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会计行为能够反映出过去事实,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其与会计职业判断等人为因素密不可分,会计行为过错难以举证。因此,要想合理界定会计责任应当以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为主,除非行为人有有利证据能够证明在会计行为时谨遵预制程序,否则行为人必须为会计行为对最终相关者产生的损失。这样不仅能够使会计行为人摆正工作态度,而且还促进会计行为人谨遵相应的程序方法进行会计行为。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刘佳.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创新[J].珞珈管理评论,2009(6).

    [2]韩传兵.会计制度效率问题解析[J].北方经贸,2011(4).

    [3]赵静.企业会计制度创新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2).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