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锋云
數学本就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数学的教材内容多半有跳跃性的章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来能够使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认知的分析,对于数学的逻辑性也可以较好地掌握.
一、小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1.教师思维能力培养的认知.新课改中提出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数学解题的多少及计算问题时间的长短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
2.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认知.关于小学生数学的教材内容涉及,不仅内容中有抽象性问题,还有逻辑性问题,以及思维转变的跳跃性问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教材的灵活和跳跃性选材做不到全面吸收,教材内容的设置导致小学生在对其内容的接收中感到吃力,以至于学习的效率低下.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内容做不到良好吸收,就会导致在问题思考中有所限制,并且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学课本的语言形式过于简洁.目前的数学课本中虽然也有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图画,但是整体的教材内容文字还是过于简洁,单纯地让学生来看并且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吃力.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将有关的知识进行联系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因其内容的形式过于灵活且相关的一些知识分章节都有出现,所以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经过汇总和转变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在相关知识的联系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阶段、认知能力及兴趣选择一些适应于学生个体更好理解的表达教材内容的方式.这样以便于提升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对于数学的逐渐热爱,从而更好地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关于小学数学中的“小数”内容中,教材中所展现的是小数的基本运用和拓展知识.基本运用方面就是基础的加减法的运用,但是拓展的内容有运用探索规律的形式,这就和小学生的思维拓展有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因为在对于加减法的运用学生还可以接受,但对于规律探索就跨了一个度.所以可以将探索规律的先行放下,将后面章节的乘除法和加减法运用到一起,先让学生掌握到加减法的计算,待都掌握后,再进行乘除法的运用.不可交叉进行计算,不然很可能导致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混乱及运用的错误.
2.转变问题方式,开阔学生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从日常问题中出发的,尤其小学生对待自己所喜欢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思维就会特别活跃,并且对问题有各种联想.小学生对于思维的积极运用也是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对于所学内容进行适当转变,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数学教材中关于小数点的掌握,对于小数点的前后移动,数字的大小对比.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会显得比较枯燥,而利用小故事进行教学可以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活跃性.如对于小数点,可以跟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整数5555,它正在家里看电视,一个路人迷路走到了它的家门口,整数字5555问门口的是谁,门口就有人答应说它是小数点,整数5555打开门后看着小数点觉得很好奇,因为它长得很小并且圆圆的,就招待它进屋吃饭.吃完饭告诉小数点正确的路线,并且和小数点一起拍了照片,当整数5555准备拍照时发现小数点站它旁边时,自己好像变得小了,但是小数点往旁边挪动后就恢复正常了.讲了故事后,学生肯定都比较好奇,想着为什么会这样呢,此时进行课本的具体教学肯定效率很高,因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了.
3.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扩展学生思维能力.对于小学课堂教学,过去传统式教学完全适应不了当代的教育要求.对于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并不单纯是陈述教材内容就可以了,需要通过简单适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传统教学的方式不仅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一定阻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很不利,为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的结构将知识进行转变,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