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
杨祥楠+潘昆
摘要:工业区规划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规划、土地、交通、市政、景观、经济等多学科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城市规划对工业区用地的控制主要在于开发的空间形态、开发强度,同时对产业类型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管理
1.工业区选址及产业定位
1.1工业区选址
轻纺工业区的选址既充分考虑到周边的南港工业区、大港油田、大港大乙烯、大炼油等大型化工项目有着丰富的石油及其下游衍生品资源,同时考虑到南港工业区与大港城区及生活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南部独流减河北岸2km防护绿地及工业区内实施绿化等隔离手段,使居于其间的轻纺工业区能起到“缓冲带”的作用,确保大港城区百姓的生活不会受到沿海地区发展重化产业的影响。
1.2工业区产业定位
轻纺工业区的定位选择最终落定于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石化合成材料为基础,主要发民轻纺工业、塑料制品、电子汽配、新型建材等产业,同时加快发展商贸批发、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构筑起滨海新区“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完整产业链,“吃干榨净”全部上游石化产品。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园区实际相结合
2.1工业区地块划分的原则
经过对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区用地规模的分析研究,确定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工业用地规模以10公顷为模数,普遍规模以20~30公顷为宜,以便于于工业用地以合理的规模整体出让或拆分出让。商贸用地规模以10~20公顷为宜。
同时用地规模也应根据工业区建设时序区别对待,在起步区工业用地规模可适当缩小。在非起步区域,也应大小有别,留有一定比例的中小地块,为后期招商的优质中小项目落地做好预留。
2.2工业区控规指标的科学制定
根据实际建设情况,较大的项目可以满足指标要求,可用地面积普遍只有1~2公顷的小项目要达到指标要求往往比较困难。因为很多小项目由于工艺要求(如内部要建设滑车或者门吊等原因)只能建单层厂房,同时绿地率还要保证20%以上,所以根据规范除非建筑层高达到8米以上,否则很难达到指标要求。
建议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设计条件中规划指标应根据产业类型、用地大小分区域区别对待。
3.工业区规划建设经验
3.1基础设施建设时序
首先,市政基础设施的过路套管、箱涵等设施要先于道路实施,以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其次,由于工业区各能源配套单位建设进度不尽相同,建设过程中需要经常破绿,因此根据经验道路两侧绿化应在市政管线基本建设完毕后再实施,以避免两侧绿化的反复破坏;最后,在工业区招商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同步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应尽早确定项目平面方案从而确定地块开口大小及位置,若市政管线尚未实施到开口处则应根据开口方案提前入地并增加保护措施。
3.2中小项目土地出让划分
工业区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项目选址应充分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避免过度超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工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是一个杂且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在市政管线综合规划时如蒸汽、电力排管、燃气等干管并非每条市政道路都有敷设,在中小项目选址时应结合管线路由合理划分用地。
3.3项目选址与园区产业布局相结合
在项目选址时,应结合园区产业规划,将园区商贸、工业、仓储物流等用地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划分不同区域,有一定污染的产业布置在最小风频上风向,园区边缘地区;商贸项目应结合轨道交通及城际铁路站布置;仓储物流项目应尽量靠近快速路、主干道;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精密仪器制造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项目应集中布置在最小风频下风向环境较好地区,与有污染产业保持一定距离。
4.问题与对策
4.1工业区规划编制的创新
当前很多工业区建设是属于“筑巢引凤”式,是随落户企业的需求进行操作的,工业区管理者一般是把招商引资、发展各类企业作为工业开发区的第一要务,而把规划的一些控制条件看成是工业区发展的障碍和制约。
当今工业区的各项规划应结合工业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确定工业用地的各项指标,同时根据目前工业区规划管理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指标和要求,从而保证工业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4.2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工业区规划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方面存在盲区,这使一些企业和单位的圈地、低水平开发土地等行为没有得到遏制。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原因是:①有一些企业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造成项目停顿,土地闲置;②部分项目没有经过充分和严格的技术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生产规模和工业流程不合理,使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这些缺乏效益的圈地和闲置土地的行为本来都是可以在编制规划时采用适当的规划措施予以避免的。
结语: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不应只局限于传统体系下单一视角的工作模式,应采取多学科交叉多方位思考的方法,经常站在管理者和实际建设者的角度想问题,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工业区的健康快速发展把好关、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