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背后的科学密码

    罗丹

    电影《模仿游戏》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艾伦·图灵传》,由莫腾·泰杜姆执导,讲述了“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传奇的一生,本片凭借强大的演员阵容和精良的制作,在2014年末上映后便获得热议,最终荣获奥斯卡7项大奖提名,并最终摘得最佳改编剧本奖。《模仿游戏》全面的讲述了图灵从少年到临终的个人生活,重点聚焦于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军密码“英格玛”,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突出贡献。本文试从影片的三条叙事线索、改编中的得失和道德观与科学观三方面入手,赏析电影《模仿游戏》中的电影艺术。

    一、 时空交错的三条叙事线索

    影片《模仿游戏》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主角艾伦·图灵被誉为“现代人工智能之父”,他性情怪癖,情感激烈,与世俗格格不入,作为电影中的首要人物,对这一角色的刻画有着很大难度。因此,影片安排了三条叙事线索,场景分别对应为谢伯恩学校、布莱切利园的解码室和曼彻斯特的家中,这三个代表性地点可以用来概括图灵的一生。导演将三条时间线索反复穿插,力求不浪费一个镜头,让观众直观全面的了解这位天才的一生。

    为了达到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效果,本片中少年时期的镜头选择在图灵本人就读的谢伯恩学校进行实景拍摄。一方面,中学时的图灵显露出了非比寻常的数学天才,他的数学成绩令同学们羡慕又嫉妒;另一方面,他同样也是个反叛的少年,对于感兴趣的科目非常努力,对于希腊语等没兴趣的科目直接放弃。同时,少年图灵不太擅长人际关系的处理,他总是形单影只地出入校园,受尽了同学们的捉弄。此时,克里斯托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位少年天才,可以说,克里斯托弗是图灵性格形成和事业选择中影响很大的人物。他不仅带来了朋友的陪伴,还向图灵赠送了许多密码学书籍,二人在兴趣上十分投合,互相钦佩对方的智慧,随着知识的累积,图灵对数学、逻辑学等领域更加感兴趣,同时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位朋友的陪伴。但是,当满怀希望的他等待着开学重返校园时,却从校长口中得知了克里斯托弗的死讯。这里出现了本片中的一个经典镜头,偌大的办公室中,图灵与校长对坐,面对校长带来的噩耗,少年表情十分坚定,只有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悲痛,努力克制让自己不要流泪。克里斯托弗的离去打碎了少年天真的幻想,却让他更加坚定以数学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个形象一直烙印在图灵心中,以至于他将自己毕生心血创造的计算机命名为“克里斯托弗”。

    布莱切利园的工作室是影片的最主要场景,密码小组的几人专注于破译德军的重要密码“英格玛”,面对霸道的上司,自大的同伴,图灵顶住压力默默进行他的计算机制作。这时的他不但要面对强大的事业压力,也需要一个温暖他心灵的人,琼的出现给了图灵莫大的慰藉。这个美丽而多才的女人,在男权社会表现出了无限的强势,在男女比例为1:8的部门,女性总被支配做繁重而低层次的文书工作,琼凭借自身的天才打破了这个规则,却仍然处处受到同事的质疑。同病相怜的两人迅速从同事升级为知己,这种惺惺相惜一度被图灵误认为爱情。但在向琼求婚6个月后,图灵坦诚的面对了内心的同性倾向,二人又重新做回了好友,共同为盟军的战争胜利而努力。最终,图灵耗费数月时间制造出一台名为“克里斯托弗”的计算机,成功破译德军的迷式密码,为二战中扭转战局作出重要贡献。

    事业上的功成名就,生活中的孤单落寞深深折磨着图灵,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选择在曼彻斯特的家中度过。但生活并不平静,为了保住计算机,图灵选择了荷尔蒙疗法,并最终在药物副作用和心灵痛苦的双重打击下自杀,这位天才选择的自杀方式也颇具浪漫色彩,他服用了注射氰化物的苹果,孤独的死在家中。影片的最后镜头便记录了这一场景,导演没有可以展现他的死亡过程,而是着重表现了图灵的孤独。他消瘦的背影缓缓走向“克里斯托弗”,注视着毕生的研究成果和那段铭记一生的爱情,随后镜头转到窄小的床头柜,上面放着一个缺了一口的苹果。对图灵生平有所了解的观众,对这个苹果绝不会陌生,因此无需直白的描写图灵的死亡,反而可以通过更为艺术的方式表现他最后的选择。

    三条时间线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艾伦·图灵这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无论是人物视角、心理活动和生活经历,还是他对英国历史的贡献和社会的影响力,《模仿游戏》都成功地塑造了正面的形象。

    二、 影视化改编过程中的突破与不足

    作为一部改编自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模仿游戏》在历史人物的把握方面非常优秀,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与精髓,同时,为了增强电影的艺术性和剧情性,编剧在人物生平、细节处理等多处做了改编,可谓是毁誉参半,但不失为大胆的尝试。

    首先,在最为重要的人物性格方面,《模仿游戏》中的图灵是一位悲剧天才,他破解了纳粹的顶级密码,研制出最早的人工智能机器,识破了苏德双重间谍,却仍然逃不脱命运的捉弄。图灵激情、智慧,同时又寂寞、失落,在机器将要被砸碎时,在被起诉性颠倒罪名时,他内心脆弱的一面暴露无遗。相比之下,图灵的同事休则截然不同,同样是从事密码工作,休十分圓滑世故,打压反对力量,笼络新人,而图灵习惯于埋头苦干,一门心思开拓技术,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这个设定让人联想起题材相似的影片《美丽心灵》,该片中的经济学家纳什便是一个心灵极度纯真,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天才。但历史上的图灵并非如此,他更倾向于一个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乐于用简明的比喻、故事或游戏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逻辑学理论。在他的著名论文《计算机与智能》中有数处英式调侃,幽默诙谐流动在字里行间,同时,他也是长跑健将,曾经获奖无数,在文学领域也有所斩获,这样的全才与影片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形象有较大差距。

    其次,编剧对图灵个人生活中两次重要的恋情都有所改编,加重了感情生活在电影中的分量,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观众需要,另一方面,过于写实的人物描写确实会令电影略显寡淡。在图灵的少年时期,好友克里斯托弗的死亡是一场重头戏,在传记中,克里斯托弗的死讯并非校长传达给图灵的,而是图灵梦中的预感,在得知好友的死讯后,图灵曾信誓旦旦向母亲表示自己与克里斯托弗总有一天会重逢,他们之间的爱,除了惺惺相惜外,还有对彼此才华的倾慕。至于琼与图灵之间的感情,影片给了较大的篇幅进行铺垫,详细展现了琼从普通的秘书和记录员一步步成为机密小组的一员的全过程。作为女主角的她,性格中有着图灵所喜爱的强势和不服输,两人在工作中增进感情,最终图灵向琼求婚。而在传记中,二人的感情更显得平凡而温馨,图灵在求婚当天就对琼坦白了自己的同性倾向,但琼选择了默默接受,最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二人分开,在战后再无联系,10年后琼另嫁他人。琼与图灵之间的爱,不过是最普通的男女之爱,其间的错失与分开令人叹惋。电影对这两段感情的改编都恰到好处,既没有一味地煽情,让感情戏掩盖了图灵的科学天才,也没有歪曲或逃避,为观众展现了这位天才较为真实的感情生活。

    此外,影片在细节处理上还需加强,例如,在图灵临死前的报纸上,公然写着“剑桥大学教授被判流氓罪”,而此时的图灵,既不是教授,也不在剑桥大学任教,而是在曼彻斯特大学继续钻研他的人工智能。电影中将图灵被指控的时间提前了一年,由实际上的1952年变成了1951年。除以上两处之外,传记中明确表示图灵在接受荷尔蒙疗法一年后便停药恢复,而电影中暗示图灵自1951年起,一直在接受化学治疗。这些细节上的失误,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但让影片的严谨性大打折扣。重视原著中的细节,在严谨的态度下进行改变,是传记文学改编电影所需要注意的。

    三、 恰如游戏般的科学观和道德观

    近年来,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热词和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学科。早在1922年,被吉普赛人认为是天才的图灵走进了他们的帐篷,吉普赛人给他算命后送了他一本书,名为《儿童必读的自然奇迹》,10岁的图灵第一次了解到科学,从此,他开始了追寻一生的科学生涯,作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对这个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片名《模仿游戏》正是出自图灵的著名论文《计算机与智能》,在文章中假设了一个名为“图灵测试”的概念:在提问者面前放置两个黑箱子,其中一个箱子中有人,另一个是计算机,让提问者通过递纸条的方式与其沟通,从而判断究竟哪个箱子中是人,哪个是计算机,假如提问者最终无法判断或判读失误,则证明机器拥有人工智能。这样浅显易懂的解释,让普通人了解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和趣味性,影片中虽未直接提及这个模式,但导演从头至尾都希望观众来亲身玩一场模仿游戏,将自己想象成图灵,让生活中的种种事务变为黑箱子里的问答,最终拨云见日,找到图灵所要表达的科学观念。

    影片中的图灵非常善于联想,他可以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准确无误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在那个刻板守旧的年代,两个少年之间朦胧的恋情为社会所不容。图灵和克里斯托弗坐在苹果树下享受着独处的时光,这时图灵伤感地说:“人和人交流时,从来不直说自己的本意,嘴上说的是一回事,却假设对方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我学不会这一套,所以密码学和说话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从密码学入手,说出了图灵对普世恋情观的悲观态度。在传统道德观的有色眼镜下,图灵一生的情感都是与世相悖的。尽管他明知要隐藏自己的性倾向,但对心爱的人他仍是执着、坦白到了天真的地步,以至于最后同性伴侣的偷盗行为暴露出了自己,在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民众无法忍受鼎鼎大名的教授是一位同性恋者。仅仅是由于與社会价值观的背离,就足以让一个对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数学家被贬低得一文不值,在当时,图灵的个人问题掩盖了他所有的贡献。直到21世纪的今天,英国女王才向图灵颁布了“皇家赦免”,肯定了图灵在科学领域所做出的成就,并直面其受到的不公平、反人道待遇。

    在这位天才的眼中,无论是科学、道德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不过是一场场解密游戏,影片用深刻的人物对白表达了图灵眼中的科学观与道德观,既靠近了主流审美,也没有矫枉过正,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与思考。

    结语

    影片《模仿游戏》通过叙述英年早逝的天才数学家图灵的生活经历,肯定了图灵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人物把握到位,总体基调积极向上,将图灵比机器预设还要传奇的一生浓缩成了短暂的两小时,不仅客观的讲述了这位伟人的生平经历,还让观众与世界之间展开了一场神奇的“图灵测试”。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