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教材编辑的角色转换与素质要求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教材编辑的素质要求也更加多样化、技术化,更强调编辑的“杂”性。编辑必须同步升级为“编辑+”才能顺应出版时代变化的要求。

    【关键词】“教材+”;“编辑+”;编辑角色;编辑素质

    【作者单位】黄乐,复旦大学出版社学前教育分社。

    随着自媒体的大量普及和应用,教材已经从传统的纸媒走向“教材+”。在这样的形势下,编辑如何在传统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顺应时代的变革,凸显编辑主体的作用,升级为互联网经济下的“编辑+”,具备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编辑素养,是“十三五”期间摆在每个出版教材编辑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材的变化

    传统纸媒教材加上PPT课件的教学形式是“十二五”期间优质教学的常态要求,“十三五”期间,人们对这种所谓的立体化教学又有了新的要求,即个体教室、个体教师、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将被“纸媒教材+PPT+微课等教学资源+网络生态”的新课程形式所取代。如果说互联网与出版相结合的网络环境称为“互联网+”的话,那么对应的教材也可以称为“教材+”。由于PPT、微课等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成为教材的网络资源,那么,简单来说,“教材+”就是传统的纸媒教材加上互联网所构成的教材生态。如图1所示,在这个生态环境下,前端展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位的各种教与学的手段,包括习题、课件、自媒体、网络社区等,后端是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最新技术支持下的师生互动、教学评估,教材的线上销售可以由图1中的各类公共网络销售网站实现,也可以直接由教材的自媒体实现。

    从出版社的角度看,“教材+”是一个集成了纸媒作者(教师)、研发人员(自媒体制作者,也可以是纸媒作者本人或课件制作者)、读者(教师和学生)和服务者(通常是编辑)的教材生态环境,这个环境打造了一个崭新的课程系统。

    二、“互联网+”时代编辑的角色转换

    与传统出版业态中线性化、单纯化的编辑工作相比,“互联网+”时代编辑的角色和工作范畴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纸媒教材,与教材相关的互联网内容也成为编辑关注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编辑与读者、作者之间强烈互动的三角关系(如图2所示)。编辑的角色已经从编辑转变成“编辑+”。具体来说,“编辑+”的角色转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2 “互联网+”时代编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1.编辑成为作者队伍的管理者、协调者和维护者

    由于“教材+”在内容上不再平面(如图1),已经是一个教材系统的概念,因此“教材+”的作者有团队化的趋势,不仅包括纸质教材的编者,还包括网络资源的构建者以及网络社区和自媒体的维护者,各项工作越来越趋向于由分工不同的团队合力完成。这时,编辑将成为这个团队的管理者、协调者。

    在作者团队的物色方面,通常有两种人选,一种是自身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素质,可以成为“教材+”的主力作者,既担纲纸媒教材的创作,同时又承担网络资源的制作以及网络社区的维护,这种人选能提供最省力的方式,值得推荐。

    另外一种人选则是,作者只具备纸质教材的编写能力,完全没有或者基本不具备网络资源的开发和维护能力,这时就需要其他团队的加入,和纸质教材作者一起共同建构和维护“教材+”。这种人选在“教材+”初期较为常见。这就要求编辑具备网络资源研发能力,或者能够主导、协调一个研发团队。换言之,在“教材+”时代,“编辑+”组稿的对象或许不再是单一的作者,出版物是由一组人分工协作完成的,编辑的角色是物色并协调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出版物,选题策划的程度较之传统出版物更复杂、立体、多面,责任编辑要肩负的责任将是多维的,需要熟悉的出版介质也将是多样的。

    2.编辑成为信息、知识的管理者以及架构者

    当前,教材的组织形式呈现系统性的纸质教材和碎片化、点状的网络资源相结合的趋势(微课就是一个缩影),教学不仅要适应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要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因此,编辑自身需要具备对整个“教材+”系统周密的架构思考,如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最能发挥互联网优势,同时又具备选题独特性的优点。在保证文字内容正确无误的同时,编辑需要考虑哪些内容是和网络内容有关联的,如何切入关联,是在书中嵌入二维码供读者直接扫描,还是给一个网络链接,防止内容的张冠李戴。这些都要求编辑成为信息、知识的管理者和架构者。

    “教材+”使得教材内容有了网络属性,而网络是没有边界的,因此,传统出版的规模化、标准化思想在互联网时代会被颠覆。“教材+”更加强调教材的个性化、独特化、按需订制。如果说传统出版时代的编辑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产品(教材),那么“编辑+”时代则要求编辑更多地了解作者、了解市场,更多强调多种媒体的组合与合作。无论怎样组合,内容为王,而编辑始终是这些内容的管理者,教材内容的独特性和价值取向使得教材不会被技术取代。

    编辑是“教材+”整个系统的搭建者和管理者,在整个系统中寻找、发现优秀的作者,关注读者有含金量的点评,从而延展自己的选题思路,开发更新的选题,使整个“教材+”系统成为一个集选题策划、作者遴选、针对性销售服务的一个多维平台。

    3.编辑成为编辑、作者、读者“三角关系”的沟通者、掌控者

    如图2所示,网络成为作者、读者和经营者之间透明、无障碍的桥梁,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之间强烈的互动“三角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编辑的主体作用更加凸显,编辑既要以作品(教材)为中心,突破传统的出版流程,在互联网中搭建“教材+”体系,又要充分了解读者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以什么形式呈现、对教材的满意度如何等,成为三角关系当中的沟通者。

    由于编辑的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材的价值,因此,编辑还要成为这个三角关系当中的掌控者,在上述三角关系当中发挥主体作用。优秀的编辑既要在此互动中挖掘作者的创作潜力与积极性,又要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进一步活跃这种互动关系,从而推动教材的进一步提升与销售。

    4.编辑将成为教材售后服务的主力军

    售后服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为读者服务,一个是为出版社发行人员服务。“教材+”时代,售后服务将更多地体现在网络上。首先,“教材+”结构(图1)体现了编辑的售后服务内容,除了教材的课件、习题、微课等直接服务于教学,为教材搭建的社区与自媒体本身,也是为读者的使用而服务的。编辑既是搭建这些服务架构的设计者、参与者,更是主要的维护者。其次,编辑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销售人员提供销售指导,使得教材的销售更具针对性、准确性。因此,无论从读者的角度还是发行的角度,编辑都充当了非常重要的服务角色。

    5.编辑成为教材销售环节的主导者

    传统出版社的员工分为编辑和发行两大主力阵营,在“教材+”时代,编辑将更深层次地介入销售领域,成为教材销售的主导者,原因是,网络时代编辑的跨界性以及和终端客户(读者)的垂直销售关系,使得出版社在编辑环节就已经搭建了教材和读者(消费者)之间透明的买卖关系,销售中间环节(发行人员)的作用越来越被弱化。

    由于本文讨论的编辑特指教材编辑,因此图2中所示的读者可特指教师,图书编辑和读者(教师)之间的无障碍关联,决定了编辑可以引导读者(教师)的消费(用书),进而带动读者(教师)身后大量的学生用书,编辑因此成了教材销售环节的主导者。

    三、“互联网+”对编辑素质的特别要求

    新媒体时代教材的出版和传播出现了多种方式,教材编辑的素质结构除了传统意义上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文字功底和教材实体营销策划能力,还需要具备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素质要求。

    1.互联网时代的眼光与胸怀

    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是复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可以还是原来办公室里特定办公桌前的那个编辑,但是编辑的加工对象、面对的作者以及教材的使用对象,完全可以来自浩瀚的互联网的任意一端,编辑的选题范围、作者的物色范围、教材的阅读形式等也将是没有边界的、复合的,因此,编辑的眼光与胸怀必须同步放大。

    2.多种媒体编辑能力

    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更习惯关注教材的文字表达方式,“互联网+”则要求编辑谙熟同样内容转化为音频、视频、微课等网络表达形式。在保证纸质教材知识点系统化的同时,如何将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碎片化为网络学习、宣传所需要的有网络属性的格式,是编辑必须充分周密考虑的问题。编辑加工范畴将不再局限于文字,文字加工能力不再是其唯一的基本功。

    随着微信等通信工具的广泛应用,自媒体公众号异军突起,公众号和教材的结合会越来越受追捧。自媒体本身有独特的写作范式,编辑要了解自媒体受众的阅读习惯,比如,标题的长短要更适合在手机上阅读,语言的风格要更趋网络化,图片的大小、精度、色彩要调整在手机上的最佳呈现方式,微视频的格式、长短要考虑流量要求等。这些互联网所需的编辑技术必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必备技能。

    3.教材的网络营销能力

    由于“教材+”的互联网属性影响到教材在互联网上的形象和读者对教材的体验,因此,编辑要具备互联网营销思维,懂得互联网受众心理,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的营销手段和技巧。

    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的技术和成果进行营销推广,是“教材+”时代销售的关键。未来不是BtoC,而是相反,是CtoB,是一个从强我到利他的时代。电商的出现使营销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在这个时代,主导销售的是编辑而不是发行。传统出版讲究的是规模化、标准化,“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个性化、独特性、按需订制,而主导这些的恰恰是编辑。

    4.网络营销编辑自身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编辑除了要走出编辑室,懂教材经营、懂教材市场、会包装教材、谙熟教材选题的策划与营销,还要懂得利用移动技术以及新媒体手段,经营、包装编辑自身,从而获得作者的广泛认同,进一步带动读者的消费,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对编辑的新要求。

    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经营不是作者或者教材的专属,编辑自身的自媒体平台建设也可以对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学养深厚、交际广泛、眼光独到、懂得互联网语言“时尚”、勤奋耕耘“朋友圈”的编辑,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树立正面的、积极的、专业的编辑形象。

    总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教材编辑的工作更多地会转向互联网功能的运用,编辑的素质提升也将更加多样化、技术化,更强调编辑的“杂”性。编辑必须同步升级为“编辑+”才能顺应出版变化的时代要求。

    [1]巢乃鹏. 浅谈不同出版业态中的编辑主题、课题及其关系. 中国编辑. 2012(4).

    [2]阎志芬.编辑客体略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2): 107-109.

    [3]陈少徐. 论新媒体时代的编辑主体价值.新闻窗. 2011 (3):42-43.

    [4]吴振东.教育4.0: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飞[EB/OL].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6119/179847.html, 2016-01-22.

    [5]蒋薇. 新媒体时代对图书编辑素质结构的要求.神州旬刊. 2013(4).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