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婺剧传承、创新及未来的思考
王砚
【摘 要】婺剧素有“徽戏的正宗,京剧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之称。其在浙江金华地区的历史,迄今已近五百年。作为浙江的第二大剧种,如今却面临着人才短缺、观众流失的困境。在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如何将之传承与发展下去,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婺剧;传承;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17-02
一、发源和历史沿革
婺剧起源于浙江金华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在春耕秋收的农暇时节,农民们往往通过各种艺术表演来消磨时间。这些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婺剧形成的基本元素。明清以来,浙中地区物产丰富,商贸往来比较兴盛,所以走乡串户的民间戏曲争相斗艳、百花齐放。这时浙中地区先后传入乱弹、徽戏、滩簧等戏曲形式,并与高腔、昆曲等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声腔并存的特殊结构。而脱胎于“金华戏”的婺剧,以其浓郁的本土气息、高亢激扬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曲目,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今浙江金华)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婺剧中大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在农村的草台和庙会流动演出,主要观众对象是农民,形成了语言通俗、情节曲折,唱腔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的特点。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
乱弹,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庐一带演出。
徽戏,自皖南传入。清末以来,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
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辣、朴实、健康。
滩簧,相传源于苏州滩簧。乾隆、嘉庆年间,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传说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的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
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高、昆、乱兼唱的戏班,俗称“三合班”。以后,徽戏传入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有的徽班却兼唱乱弹。之后,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一直到建国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新成立的浙江婺剧团,对婺剧传统艺术进行了系统地挖掘记录和继承改革工作,才使婺剧作为一个多声腔剧种固定了下来。
二、艺术特点
中国现存的古老剧种,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北方的,多为单声腔剧种;另一种是南方的,多为综合声腔的剧种。南方的婺剧、赣剧、湘剧、川剧等,差不多都由昆腔、高腔、乱弹、皮黄等多声腔综合而成。而像婺剧这样同时拥有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在多声腔剧种里也是罕见的。
婺剧还有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多声腔在其他剧种里也有,但往往随着时代变迁,声腔会逐渐产生变化,唯有婺剧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例如:婺剧徽戏来源于“京剧的祖宗”安徽徽戏,徽戏由于京剧的兴盛、倒流以及黄梅戏的不断发展,逐渐变样并趋于衰微,而婺剧徽戏并未受京剧倒流影响,仍然保持着正宗徽戏的本色、本样、本味,因此梅兰芳先生说,“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寻找。”这使得它拥有大量吸收兄弟剧种养分的丰富的曲牌音乐。
婺剧的六种声腔,尽管曲调不一,但演唱方法上却有共同之处。演员一般都采用真假嗓相结合的唱法。最具特色的有两种:一是老生的“高云滚翻腔”,二是大花脸的“水底滚翻腔”。婺剧的打击乐也别具一格,采用大锣、大铙、大鼓,且有“先锋”(长号)、胡笳等特殊乐器,演奏时气势十分雄浑,表现力极为丰富。
婺剧在表演上的特点是生动与粗犷相结合。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剧目丰富多彩,堪称戏剧活化石。不但保留了诸如傀儡、傩舞、目莲戏等古老的表演动作和程式,还拥有变脸、耍珠、舞叉、窜火、窜梁、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深受百姓喜爱。
婺剧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剧种。以前的艺人多系农民出身,农闲时出外组班演戏,农忙就回家生产,到上世纪30年代才有比较固定的班社出现。因长期在乡村流动演出,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剧情质朴自然、情节生动,很接地气;音乐高亢激扬、气势磅礴;表演生动活泼,服装大红大绿、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三、现状及对未来出路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婺剧和其他剧种一样,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创作队伍的萎缩、新作品的匮乏和后继人才的流失等等。目前,由于娱乐方式的多种多样、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远离传统的戏剧艺术,学习婺剧的人越来越少,有耐心欣赏婺剧的人也越来越少,在老演员退下去之后,后继者寥寥。
但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对它还是十分期待,“整个戏曲界虽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但也有不平衡之处。从不景气走向再度繁荣,需要全局规划,也需要从一个剧种到一个剧种,一个地区到一个地区地做起,婺剧应该有力量实现某种突破。”
(一)现在婺剧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作品。婺剧的传统资源十分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但在新时期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新形势下的社会热点,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现实的题材和作品还是很少,这样就很难吸引年轻观众。
2.表现形式单一。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欣赏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婺剧艺术在表演形式、服装道具、舞台效果等方面变化较少,因袭传统较多,因缺乏新意而难以吸引年轻观众。
3.演出规模缩小。随着老演员逐步退出舞台,各剧团都面临年轻演员断层的危机。由于市场不景气,剧团解散较多,一些民营剧团又无法保障团员的收入,从而使大量人才流失。婺剧的主要演出市场是农村,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民的娱乐方式也日益增多,看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剧团如果没有创新,翻来覆去就这么些老套路,很难再引起大家的兴趣。因此在农村演出,场地和规模也日益缩小,逐渐变成恶性循环。
(二)几条建议和思路
1.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婺剧进校园、进课堂,学校可开展艺术特色教育,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婺剧、学习婺剧、欣赏婺剧,培养他们对婺剧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供赖以生存的戏剧土壤。
2.开拓思路,走出国门。可以组织优秀剧团剧目向国外市场输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扩大国际影响力。让婺剧成为中外文艺交流的使者,也可以让海外华人了解更多婺剧发展的现状。
3.创作新剧本,培养接班人。婺剧的现状是人才短缺,后继乏人。建议政府实行专项资金培养后备人才的政策,让婺剧专业的学生能免费学习。同时,花大力气进行创新,求好剧本、好演员。这一点应该向越剧学习,譬如借鉴青春版《牡丹亭》这种排演方式,将古老的题材重新进行改编调整,大胆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4.数据库及多媒体方式保存,避免资料毁损悲剧。2008年2月,台湾著名的“云门舞集”大排练场发生火灾。大火除了烧毁场地内所有的设备和服装道具外,还烧毁了历年积累的珍贵音乐数据、制作图件和演出照片,这个损失无法估量。如果事先能将这些资料同步保存在数据库或者云端备份,或以多媒体方式将文字、音视频材料保存下来,那损失就会小很多。
5.政府扶持,打造国家级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区。根据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浙江将建立健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体系,全面推进各个艺术门类繁荣发展,此举对振兴婺剧艺术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各表演剧团可以借机培育演出市场和争取年轻消费群体,扩大市场影响力,积极配合政府,唱好这出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大戏。
参考文献:
[1]包华生.浙江婺剧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2]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浙江戏剧名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3]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胡丰盛,奚金燕.浙江金华婺剧传承遇人才困境政协委员建议免学费[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2-20/5862411.shtml,2014-02-20/2016-02-21.
[5]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
实施意见[EB/OL].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6/
02/03/021012719.shtml,2016-02-03/2016-02-20.
[6]冯源,颜之宏.浙江计划打造国家级戏曲传承发展
示范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ulture/2016-
02/14/c_128715857.htm,2016-02-14/2016-02-20.
作者简介:
王 砚(1969-),女,汉族,杭州人,工作单位: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所在科室:编辑部,职务:编辑,研究方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