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何问题多解成因的举例探究

    李通

    [摘? 要] 几何多解问题在初中数学十分常见,如不能把握问题的核心条件,理解多解成因很容易造成漏解或错解,因此探究几何多解的成因十分重要. 文章将深入剖析多解问题,结合实例探究多解问题的四大成因,与读者交流探讨.

    [关键词] 几何;多解;成因;图形;点位置;相似

    问题综述

    多解是数学几何中常见的情况,即对于同一问题,在设定条件下,需要考虑问题的不同情形,对应的结论不是唯一的. 在解题时如若考虑不全面,很容易造成“漏解”,因此深入探究几何问题多解的成因十分必要. 造成几何问题多解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因图形表述不确定、点位置不确定、特殊图形特性不明、相似三角形对应关系不明等. 对于几何多解题,可采用分类讨论的策略,解题时需要把握造成问题多解的成因,结合题意分别讨论不同情形,构建模型逐步剖析. 下面结合实例对几何多解问题的成因及构建思路进行深入剖析.

    实例探究

    成因一:图形表述不确定引起的多解

    图形表述不确定是造成几何问题多解的重要成因,图形表述不确定有多种情形,如旋转角度不确定、平移方向不确定、图形形状不确定等. 具体解析时要根据核心条件来逐步推理,确定分类讨论的标准,从而确定具体的图像.

    例1 在Rt△ABC中,∠C=90°,AC=2,BC=4,点D、E分别是边BC和AB的中点,现将△BDE绕着点B旋转,点D、E旋转后的对应点分别为点D′、E′,当直线D′E′经过点A时,线段CD′的长为______.

    分析 本题目中以几何旋转为背景,探究旋转后线段CD′的长,核心条件是“直线D′E′经过点A”,由于没有限制旋转角度,该条件下有两种情形:情形一,点D′、E′位于点B的上方;情形二,点D′、E′位于点B的下方. 后续只需结合三点共线构建模型,然后提取图形中的特殊关系即可求解.

    解 在Rt△ABC中使用勾股定理,可得AB= =2 ,由于点D、E分别是边BC和AB的中点,则DE是△ABC的中位线. 其中BD=2,BE= ,所以DE∥AC,DE= AC=1,则∠EDB=90°. 根据旋转特性可得BD′=2,D′E′=1,BE′= ,∠BD′E′=90°. 有如下两种情形.

    情形一:点D′、E′位于点B的上方时,如图1所示. 由于点A、D′、E′三点共线,则∠AD′B=90°. 在Rt△AD′B中使用勾股定理,可得AD′= =4,所以AE′=5. 因为∠ABC=∠D′BE′,则∠CBD′=∠ABE′,结合 = = 可证△CBD′∽△ABE′,所以 = ,可解得CD′=2 ;

    情形二:点D′、E′位于点B的下方时,如图2所示. 由于点A、D′、E′三点共线,则∠AD′B=90°,在Rt△AD′B中使用勾股定理,可得AD′= =4,所以AE′=3. 因为∠ABC=∠D′BE′,则∠CBD′=∠ABE′,结合 = = 可证△CBD′∽△ABE′,所以 = ,可解得CD′=? ;

    综上可知,CD′的长为2 或? .

    评析 上述几何问题中由于没有给定图形旋转的具体方向和角度,条件表述不明造成了问题多解,结合图中的共线关系,出现了两种情形,这是问题分类讨论的基础. 后续利用特殊图形、特殊关系构建思路即可完成求解.

    成因二:点位置不确定引起的多解

    点的位置关系是几何问题讨论的关键,位置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几何图像. 若问题中点的位置不确定则可能造成问题多解,如点在线段上的位置,点在图形内外的位置等. 具体解析时可分类讨论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构建具体的问题图像,然后结合相关知识逐步剖析.

    例2 在正方形ABCD中,AB=6,连接AC,BD,已知点P是正方形边上或对角线上一点,若PD=2AP,则AP的长为______.

    分析 本题目中直接明确了点P的位置有多种情形,可位于正方形边上,也可位于对角线上,因此需要基于點P开展分类讨论,构建具体的模型. 问题的核心条件是“PD=2AP”,据此可推导出AP的长度.

    解 由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AD=AB=6,∠BAD=90°,∠DAC=45°,AC=BD=6 . 需要讨论点P的位置.

    ①当点P位于AD上时,如图3所示,由于AP+PD=AD=6,PD=2AP,所以AP=2;

    ②当点P位于AB上时,如图4所示. 因为∠PAD=90°,则AP 2+AD 2=PD 2. 因为AD=6,PD=2AP,则AP 2+36=4AP 2,所以AP=2 ;

    ③当点P位于AC上时,如图5所示. 过点P作AD的垂线,设垂足为点N,则△PDN和△APN均为直角三角形,设AN=x,则DN=6-x,PN=x,由勾股定理可得AP= x,PD= .

    因为PD=2AP,所以 =2 x,可解得x= -1或x=- -1(不符合题意,舍去),所以AP= x= - ;

    而当点P位于正方形的其余边上或对角线上时,不存在可使PD=2AP的点.

    综上可知,AP的长为2或2 或 - .

    评析 上述问题中明确了点P可位于正方形的边上,也可位于对角线上,直接确定了需要分类讨论点P的位置. 而在实际讨论中排除了核心条件不成立的情形,确定点位置的三个解. 因此对于点位置讨论的几何问题,不仅要讨论全面,还要关注点位置的合理性.

    成因三:特殊图形的特性反映不明引起的多解

    特殊图形是几何探究的重点,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等. 若题干对特殊图形的特性反映不明很容易造成多解,如没有指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没有指明等腰三角形的腰,均会呈现三种情形. 解题时需要基于几何特性进行分类讨论,然后结合几何特性构建模型.

    例3 如图6所示,已知∠MAN=90°,点C位于AM上,AC=4,点B是边AN上的一动点. 现连接BC,△A′BC与△ABC关于BC所在直線对称,点D,E分别为AC,BC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交A′B所在直线于点F,连接A′E. 当△A′EF为直角三角形时,AB的长为_____.

    分析 本题目所设条件众多,讨论△A′EF为直角三角形时AB的长,由于没有设定△A′EF的直角顶点,从而造成有∠A′EF=90°和∠A′FE=90°两种情形. 后续根据直角情形构建模型,分别探究AB的长.

    解 当△A′EF为直角三角形时,有如下两种情形.

    ①∠A′EF=90°时,如图6所示,因为△A′BC与△ABC关于BC所在直线对称,则A′C=AC=4,∠ACB=∠A′CB. 又知点D和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则DE就为△ABC的中位线,则DE∥AB,可推得∠CDE=∠A′EF,进而可得AC∥A′E,所以有A′C=A′E=4. 在Rt△A′CB中,点E是斜边BC的中点,则BC=2A′E=8,由勾股定理可得AB2=BC2-AC2,则AB=4 ;

    ②当∠A′FE=90°时,如图7所示. 由于∠ADF=∠A=∠DFB=90°,则∠ABF=90°. 结合问题中的对称条件可得∠ABC=∠CBA′=45°,则△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B=AC=4;

    综上可知,AB的长为4 或4.

    评析 上述问题中由于没有设定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从而造成了多解的情形. 问题涉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轴对称特性等知识,问题综合性极强,采用数形结合,合理构建模型,逐步讨论是常用的解题策略.

    成因四:图形对应关系不明引起的多解

    图形对应关系不明也易引起多解,最常见的有相似三角形对应关系不明,全等三角形对应关系不明. 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三种对应关系,但实际解题时由于图形位置关系的影响,可能仅出现两种对应情形. 解题时同样以构图为主,然后逐步提取图像的特殊关系、特殊图形.

    例4 在Rt△ABC中,∠ABC=90°,AB=8,BC=6,点D、E分别在边AB、AC上. 如果D为AB中点,且△ADE与△ACB相似,那么AE的长度为______.

    分析 本题目中设定点D是AB的中点,而点E可以运动,要求△ADE与△ACB相似,显然有两种对应情形:△ADE∽△ABC和△ADE∽△ACB,后续根据对应关系来求解即可.

    解 ①当△ADE∽△ABC时,如图8所示,则DE∥BC,又知点D为AB的中点,则DE是△ABC的中位线,即AE= AC=5;

    ②当△ADE∽△ACB时,如图9所示,此时∠AED=90°,由相似性质可得 = ,已知AD=4,AC=10,AB=8,所以AE=3.2;

    综上可知,AE的长可为5或3.2.

    评析 上述问题中没有设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对应关系,但设定了点D为所在边的中点,从而造成只存在两种相似情形. 后续直接利用相似特性或平行特性即可求出AE的长. 上述所涉模型实则是相似三角形的两种常见模型,即正“A字型”相似和反“A字型”相似.

    总结思考

    几何多解问题的解析难度较高,多解成因是初中数学探究的重点. 图像模型不明是多解问题的表象,几何特性的多样性才是多解成因的本质,如旋转过程、直角顶点、相似对应中隐含了数学的旋转三要素、直角三角形特性、相似三角形特性等. 在探究教学中要透彻分析几何的概念、定义、定理、特性,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同时注重数学文字与图形的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图形.

    另外,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可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演示图形变换过程,围绕设定条件开展数学建模,使学生直观了解分类讨论的根本缘由;二是变式探究,针对不同的多解成因进行变式探究,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核心条件,全面认识问题. 探究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合理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