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书法的民族性探讨

    赵梓含

    摘 要:现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中的新节点,也是书法发展中的新走向;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当代艺术以及日本“前卫书法”创作中的新观念,还遵循着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书写形式和工具材料的运用,以及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审美原则,试图找到中国书法的民族性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创作实践中,邱振中、徐冰等众多当代艺术家对中国现代书法创作进行探索性实验,提炼出中国现代书法具有回归象形、消解意义和重构形式的民族认同基础,这是中国现代书法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中国现代书法;书家个案分析;民族性

    一、中国现代书法及其民族性的内涵

    1985年“中国现代书法首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品突出了“书画同源”“以画入书”的创作思想,将传统的绘画形式美融入到现代书法的创作中来,形式极具视觉冲击力。从书法风格上看,当代书法削弱了作品的可读性,而是重视作品的趣味性和书写性,形成有着丰富图文意识的现代书法作品。并且仍然沿用传统书法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中国现代书法可以说是以汉字构字为基础的,具有前瞻性的书法艺术创作的活动。

    中国现代书法与书法的民族性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这里的“民族性”中的“民族”与“中华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对当代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一个共同称呼。主要是指中国历史上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而“少数民族”中的“民族”概念主要是指中国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的统称,即人口数量上占少数的民族。所以两者有所不同。通过对“民族”这一概念的界定,发现“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民族性认知是国家的基础,没有民族性的共同认知,国家将会分裂。而中国现代书法的民族性是中国书法艺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发扬。在书写用笔上,依然讲究传统书法中的书写性,书写性主要指的是书家在作品创作中,将自身的情感通过行笔的缓急、轻重,用墨的多少,表现出丰富的线条韵律。除此之外,它还对书写内容的可辨识性削弱,而侧重对字和章法的形式感增強。即便如此,在欣赏现代书法作品时,欣赏者仍会将其认为是书法作品,这就说明,中国书法有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这一高度的民族认同是由它所特有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因此,中国现代书法的民族性是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核。

    二、中国现代书法作品个案分析

    (一)邱振中:符号化的奇趣《待考文字系列》

    1989 年,邱振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现代书法个人展,展览的成功举办是他对现代书法研究的一个新开端。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对传统书法创作向现当代书法的转变,并寻找创作空间、造型以及题材上的突破。

    邱振中的作品《待考文字系列》是他将传统书法向现代书法转变的代表作品,也是对书法艺术边界的探索性实践。从创作形式上看,作品是将传统书法的斗方与抽象水墨相结合,还借鉴中国画中讲究的“墨分五色”的创作观念。作品内容是文字,但文字本身却没有明确的意义。作品的章法布局是文字与图形的结合,与传统书法作品中诗书结合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一创作观念的转变有助于书写布局的自由化和作品的艺术化。这里所说的艺术化是一种从文字到符号的变化过程,在社会学家看来符号是一种表征性文本。从作品《待考文字系列·N8》和《待考文字系列·N9》中看,没有意义的文字被创作者看作是不同的符号,所以不受内容的限制,作品更显自由,摆脱了内容对作品形式章法的限制。其次,在书写用笔上,用笔更为灵动和微妙,笔画间的“藕断丝连”和墨晕的变化,使得作品具有张力。并且将传统的书法用笔中“提”“按”“顿”“挫”夸张化,粗细变化更加明显,渴笔的运用更显老辣,突出毛笔书写的多变性。邱振中将文字赋予了趣味性。除此之外,空间感是整个作品的特色所在,字的间架结构有所变形,结构更为舒朗,字形奇特。运用大胆的线条将创作空间进行拆分和重构。可以看出创作者借鉴了西方抽象作品的特点。所以以上是这件作品的魅力之处,也是邱振中《待考文字系列》中的有着后现代意味的特征。

    这系列作品虽然富有后现代创作的特征,但并没有脱离传统的用笔方法,并且在作品空间布局上较为新颖,带有渴望自由的人生情感体验,是邱振中致力于现代书法研究的创新点。整个系列所展现的形式风格在抽象艺术中获得了新世纪艺术创作的话语权。从作品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邱振中试图从传统的笔墨法则中探索书法艺术本质的提升。

    (二)徐冰:用汉字颠覆英文的《新英文书法》

    徐冰的《新英文书法》作为艺术品在国际上得到众多的褒奖,它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将中国汉字中的方形结构与西方的英文字母元素结合,并借鉴传统书法中的独特用笔方式和章法布局的创作形式,使得作品具有时代感。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书法创作的载体,但在徐冰看来,书法作品不能只停留在中国境内,显然受众群体较为局限,他认为中国书法同样要让外国人看得懂。因此,语言的流通是现代书法创作的切入点,将英语中的英文字母代替中国的汉字元素,是徐冰在《新英文书法》的创新之处,体现了艺术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在创作时,一改传统书法的书写顺序,将借用英文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书写规律。因此,懂英文的人们能够很容易的阅读作品中每个字的意思,以及整个作品的内容,这不仅让西方人能够看懂写的什么,还了解了中国现代书法的艺术魅力。虽然把中国传统的象形文字和西方的英文字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其实是把英文重置于汉字架构之中。新英文书法把人类视觉符号体系中最具民族性的两种文字实验性地揉和一体,为中国现代书法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徐冰用新英文书写共90个方块字形,其结构造型可分为两大类:独体结构和复合结构。复合结构又可以再分为二部结构、三部结构、四部及以上结构和包围结构。新英文书法中,每种字形都有可以分析的结构重心,这种结构重心强化了构型上的稳定性。他的创作观念不是去实验或者找寻创作媒介和表达方式,而是以新的艺术的样式更深的体现了书的本质内涵。

    三、中国现代书法的民族认同基础

    (一)回归象形的图式语言

    象形文字是文字产生的根源。人类先民的文化分野非常模糊,只是随着人类的发展演变演绎出缤纷异采的文化形式。但是直到今天图式符号仍然比语言和文字符号有强大得多的跨文化传播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才能更加凸显书法的民族性,这也是人类文化基因历时传承的表现和证明。从上述作品分析中得出,《待考文字》和《新英文书法》都作为一种图式化的书法艺术,保证了它跨越文化传播在手段和方式上的可行性。

    中国现代书法不仅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而且还是多种艺术结合后的新的书法创作样式。本文探讨的艺术家,各自完成自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即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和深刻影响。无论是邱振中将重意的传统书法转向重形的现代书法,以及徐冰将当代艺术创作手段与传统汉字的构字方法结合,并运用于现代书法创作中。上述书家的作品极具图像化、视觉化,创作材料多元化的中国现代书法特点。

    (二)消解意义的文字內容

    我们可以把“中国现代书法”的“突破”和“创新”看作消解的方式。消解是指对汉字语义进行消除,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区别于“传统书法”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建构起属于“中国现代书法”自己的形式。

    文字的意义在文学领域内是重点研究的内容,但从艺术角度来看现代书法的文字,其侧重点更多的在文字的书写艺术而不是文字的意义。在通讯手段还不发达的时代,文字是作为语言传播中最为重要的媒介,这时的文字赋予它更多的是可辨识的实用性。而现如今,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文字、书写的语言传播方式慢慢被电子通讯设备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书法中的文字由最初的实用性转变为审美性,无形中文字的意义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在慢慢地被消解,作品的受众者对文字由原来的“读懂”到现在的“审美愉悦”,受众者观念的转变,导致创作者的构思也随之改变。消解可以说是对字义的消解和弱化,但仍然具有可读性。对于创作者来说,往往字意是限制创作者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传统书法的创作中,创作者往往要考虑作品的风格与作品内容的格调相统一;而字意的弱化或消解,有助于书家在作品创作中的即兴发挥,避免了不必要的心理障碍。从而有助于对现代书法作品结构形式的再创造。

    (三)重构形式的书写技艺

    书法是基于汉字的书写法则,字的笔画是汉字最为重要构成要素。那么中国现代书法的重构形式重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汉字本身笔画与笔画间的结构重组;二是字与字在整幅作品中的章法重构。基于以上两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叙述。

    首先,从现代书法的案例分析中发现,作品中的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有形式重构的现象,就邱振中《待考文字系列》,可以说是对汉字本身的结构和重组形式,而且也是整篇布局的重构。徐冰《新英文书法》,虽然作品仍然属于书法的范畴,但字的重构要素和《待考文字》有所不同,徐冰是运用英文中的基本字母作为文字的构成要素,但依旧遵循着中国汉字方块字外部形态,并且将汉字中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对称的特点借鉴到英文字母的组合中去,从外形上看,徐冰重组的文字与欧阳询的楷书有几分相似。因此,中国传统的方块字凸显了汉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

    四、结语

    本文所研究的当代书法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都是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中实践的,中国现代书法艺术作品将向多媒介、多视角、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向前进,但是主要精神必定不可离开“书”的精神,即民族性:包括古典,反思,交融,回归;书法性:包括文字,符号,图像。随着东方经济的崛起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将更多倾向于古典艺术精神的追思和现象之外的“本体”以及“自在物”上的追问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写与观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冬龄.王冬龄创作手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傅京生.中国现代书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